分享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思明居士 2019-03-19

认识“州”的本义

州是会意字,由“川”和两个中间“丶”组成,“丶”字音义同“主”(见《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17页),意为“入住”、“进驻”。所以州的本义是入住河边,也就是建筑在河流边上,有城墙防御洪水的城市,或建筑在平地、洼地上的有城墙防御汛期洪水的城市。

《路史》云:“(伏羲)因水居方而置城邑。”清《世本》之《氏姓篇》云:“天皇(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这表明中华始祖伏羲女娲都在河边建城,这正契合早在4000多年前(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100 年)的龙山文化时代,逐水而居的古代中国人就兴起了建筑河边方城用以防范洪水,让家园既方便取水生存发展,又能安全渡过汛期。

“州”的历史变迁

州,源远流长,长期作为中国的重要行政区划,从东汉末年成为重要的行政区直到民国才退出历史舞台。

先秦时期州更多为地理名词,禹置九州,即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夏铸九鼎代表九州,成为中华的历史最悠久的代名词,商周传承。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禹贡九州图

秦设立郡县制,未设州

汉初承秦制,仍设郡县。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将全国除三辅、三河、弘农七郡设司隶校尉部外,参照古九州将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益、凉、幽、并、交趾、朔方13部,也就是13个监察州,每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几个郡国,直到西汉灭亡。

短暂的过渡王朝-新王朝将全国设12牧。东汉光武帝于公元42年改州牧为刺史,撤朔方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和12州,设12个刺史,仍为监察官。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下令改刺史为州牧,形成为凌驾于守、相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刺史为中央政府牧守一方,所以也称州牧,东汉末年不少地方的州牧变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所称呼的刘荆州(刘表)、刘豫州(刘备)、马凉州(马腾)的来历。

所以,东汉末年州成为真正的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省),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东汉的州郡

三国和西晋基本上是东汉的延伸,三国魏设12州,吴据3州,蜀仅1州,西晋一统天下分全国为19州,后来增加到21州。

东晋由于北方沦陷,设立很多代管的侨州。南北朝时期,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很多州管辖不过一县之地,名不副实,南北朝末期全国高达600多个州。

隋统一中华后隋文帝杨坚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607年隋炀帝废除州改为郡,恢复秦时的郡县制,但因此时设郡达190个,所以效仿汉朝设监察州管理。

唐高祖改郡为州,此后郡退出中国的行政区划,因全国共有三百多州(大州成为府),在州上设立道(唐太宗设10道,唐玄宗增设为15道),设置采访使,类似西汉刺史起到监察作用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740年(开元末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藩镇割据,节度使凌驾于州县之上,直至五代十国结束。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江南西道)

宋朝时期,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尽罢天下节镇,全国诸州(另设同级别的军、监和府,宋太祖打下800座军州讲的就是这个)直辖于中央,州的长官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在州上设置路(类似汉的州,唐的道)作为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北方的辽代所设诸州有节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别置节度使和刺史。金代辽后,学习宋制,各州隶属于路,但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3类,以节度使、防御使、刺史为长官。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宋路州县三级制(京东路)

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制时期(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元朝形成省、路、州、县四级制,但有的州有的属于路,有的则属于省,即直隶州。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元朝省路州县四级制(四川行省)

明形成了一个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代的州有直隶州和属州之分。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视府;属州上隶于府,地位视县。州的长官也称知州。

清承明制,但废除省府州县四级制,增加了行政区划单位——厅,改为省府县(散厅)、省直隶州县(散厅)为主的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和省直隶厅二级行政区划并行。清末道成为省辖下府州之上的一级政区。

中国地名考据1:那些存留至今的“州”

明清朝省府县三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苗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设自治州,行政地位在省以下、县以上,目前全国共设立30个自治州。


全国现存名字为“州”的县级以上且历史设州的行政区共109个

一、全国保留“X州”名字的城市共计71个,其中地级市47个,县级市18个,县6个。分布如下

河北5个:地级5,晋州、涿州、定州、霸州、深州;

山西2个:地级2,朔州、忻州;县级2,泽州县、霍州市;

辽宁2个:地级1,锦州;县级1,盖州市;

黑龙江1个:县级1,肇州县;

江苏6个:地级5,徐州、常州、苏州、扬州、泰州;县级1,邳州市;

浙江6个:地级5,杭州、温州、衢州、湖州、台州;县级1,嵊州市;

安徽4个:地级4,滁州、宿州、亳州、池州;

福建3个:地级3,福州、泉州、漳州;

江西2个:地级2,赣州、抚州;

山东5个:地级2,德州、滨州;县级3,滕州市、莱州市、青州市;

河南6个:地级1,郑州;县级5,汝州市、林州市、孟州市、禹州市、邓州市;

湖北3个:地级3,荆州、鄂州、随州;

湖南3个:地级2,郴州、永州;县级1,靖州县;

广东8个:地级4,广州、惠州、梅州、潮州;县级4,雷州市、高州市、化州市、连州市;

广西7个:地级4,柳州、梧州、钦州、贺州;县级3,全州县、象州县、龙州县;

海南1个:地级1,儋州市;

四川4个:地级2,泸州、达州;县级2,彭州市、崇州市;

甘肃1个:地级1,兰州。

二、全国成为城市辖区的“X州”区的38个,分布如下:

北京1个:通州区;

天津1个:蓟州区;

河北1个:冀州区(衡水市);

辽宁1个:金州区(大连市)、银州区(铁岭市);

江苏3个:通州区(南通市)、海州区(连云港市)、润州区(镇江市);

浙江1个:鄞州区(宁波市);

安徽3个:徽州区(黄山市)、颍州区(阜阳市)、宣州区(宣城市);

江西3个:吉州区(吉安市)、袁州区(宜春市)、信州区(上饶市);

山东2个:胶州区(青岛市)、兖州区(济宁市);

河南1个:陕州区(三门峡市);

湖北1个:黄州区(黄冈市);

广东1个:端州区(肇庆市);

广西2个:玉州区(玉林市)、宜州区(河池市);

海南1个:崖州区(三亚市);

重庆2个:万州区、开州区;

四川3个:安州区(绵阳市)、利州区(广元市)、巴州区(巴中市);

贵州1个:播州区(遵义市);

陕西3个:耀州区(铜川市)、华州区(渭南市)、商州区(商洛市);

甘肃4个:秦州区(天水市)、甘州区(张掖市)、肃州区(酒泉市)、凉州区(武威市);

宁夏1个:原州区(固原市);

新疆1个:伊州区(哈密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