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北京古迹群到河北曲阳访古,曲阳城里除了北岳庙之外,修德寺塔是目标之一,修德寺塔的造型是独一无二的,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初建为宋代(1019年),原型已经被后世维修所改变,八角七层的小阁楼式舍利塔,中间三层阁楼被抹平,装饰为花塔小佛龛的样式,现在形状为花塔上加四层阁楼式的组合塔,八角形砖塔的基因未改变,为第六批国保。我对该塔没感觉,对修德寺塔周围发生的故事有浓厚的兴趣,那就是1953-1954年,修德寺塔附近出土造像2200余件,除少量青砂石像和陶像外,绝大部分属曲阳白石造像。最早纪年为北魏神龟三年(520年),最晚为盛唐天宝九载(750年),时间长达230余年。数量众多的纪年发愿文为研究佛教造像及信仰提供了丰富信息,由此也可知这些佛像多为中下层官僚及民众所施造。曲阳白石造像多形体较小,一般残高约20至50厘米之间,曲阳白石小造像成为造像界的名牌,好的白石材质如白玉一般光滑细腻,曲阳民间石匠技艺也是名扬天下的,有工匠、有原料,曲阳出造像也不稀奇了,但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邺城造像还是差很多,只能定位为受邺城造像风格影响的民间小造像。
我最早对曲阳白石造像的了解来自故宫的石刻馆,有专门的展厅。刚开始以为是故宫的皇家收藏,后来才明白与皇家无任何关联。只是因为故宫修复石像的手艺高超,所以全部窖藏佛造像运到故宫修复,顺便成为故宫的藏品。后来分与国家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有收藏和展览,曲阳小白石造像虽然是建国后最早出土的,又镀金于故宫博物院,依然默默无闻。其艺术造诣和个体体量远不及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和邺城北吴庄窖藏造像。但曲阳小白石造像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含纪年造像247躯,这些造像发愿文的文字信息,提供了比佛造像本身更加准确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佛教造像及当时信仰提供了丰富背景资料,弥足珍贵。另外,曲阳造像题材包括有释迦佛、多宝释迦并坐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半跏思惟菩萨以及天王、金刚力士、化生童子、供养伎乐等,小巧细腻,庄重优美,生动传神,有的采用镂空透雕技术,技法纯熟。我以为“双像镜像造像”是曲阳造像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双观音,双思维菩萨,区别于双佛并坐的佛教传承和附属的政治背景,也就是与多宝佛和冯太后没关系,这种双菩萨造像对称系列造像,没有专家解析,有种猜测是人多菩萨少,菩萨用了分身术,所以这些造像表达一变二,二变无穷,人人有属于自己的分身佛护佑,反映出东魏时期佛法普渡天下众生的哲学思维,还有一个猜测,是民间混乱了佛和菩萨的概念,把菩萨像也双了,无论如何,镜像双像很少见,印证了当时佛教演变的历史背景。
网上介绍,半跏思惟菩萨像是曲阳东魏晚期至北齐、隋代白石佛教造像中最独特的题材之一,系指菩萨右腿搭于左腿上,一手支颐作思惟状,半跏趺坐于筌蹄之上的一种造像样式。半跏思惟菩萨像起源于印度犍陀罗佛像造像艺术,其后广泛流行于中亚、东亚佛教美术圈。曲阳东魏、北齐至隋代白石思惟菩萨造像数量最多、最受推崇也最集中。根据学者的研究,北朝半跏思惟菩萨像大多数都是表现释迦太子思维觉悟的形象,也有说是弥勒思惟。东魏早期曲阳半跏思惟菩萨像多为单体造像,圆形头光,头戴三叶宝冠,宝缯上扬飞翘,多手持长颈莲蕾,莲蕾刻在背光之上,这种样式显然源自印度犍陀罗菩萨像艺术,东魏武定年间,思惟菩萨装饰趋于复杂,上身裸露,其造像艺术开始借用佛像背屏及基座等模式内容,背屏上出现龙树、飞天、双倒龙、宝塔、化生童子等图像,基座则有两金刚力士、双狮、香炉等常见内容,表现了佛国世界的无限美好,也彰显了思惟菩萨地位的上升。北齐则是思惟菩萨造像最鼎盛最繁荣的时期。此后,思惟造像的慢慢永远消失了,崇尚思惟的思想开放时代结束,唐代以后再无开宗立派。
我以为这个时期也是佛教本土化的转折时期,需要一代宗师的敢于思维的勇气和创新,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思惟菩萨应景而出,这是望文生义的解释,牵强附会,不必当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