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海南名酒,大家应该都记得住“椰风挡不住”的海马贡酒,其“硬爽爽过冬”,“大哥好硬哦”令人大跌眼镜的广告让市民和网友对其抱有大写的疑惑。酒是好酒,但广告正不正经就不明了。 要论酒文化,可追溯至上古时代。不论是黄帝造酒说,还是上天造酒说,都给酒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等历史上和酒有关的文化名人相继出现,也使得中国传统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代。 数千年来,酒一直弥漫在华夏民族的血液里,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无酒不人生。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曹操“煮酒论英雄”豪言壮志,亦成为传世经典。 朱元璋“以酒试臣”,以酒品看人品,是千年不变的定律。 杜月笙甚言“不喝酒不抽烟的男人不值得相信” 。 在武侠世界,酒与刀光剑影是标配。“武侠醉江湖,一酒泯恩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豪侠壮士的地方就有美酒。 古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时“不问黎韵,先闻山兰”。在海南,最具特色的当属山兰酒。 如果你有黎族的朋友,应该会知道,黎家阿哥阿妹的酒量是相当厉害,其因就是他们从小喝黎族自酿的山兰酒,黎语又称为BIANG酒。这个酒味道香甜,极好入口,但后劲十分强劲。 # 黎家酿酒工坊 # 用山兰稻酿出来的黄酒是中国的国酒,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它有些“剑走偏锋”的意思,不同于市面上的白酒,也没有统一浑厚的技术背景,纯靠家庭作坊,世代相传。 都说酿酒的灵魂在于酒曲,山兰酒的独特之处也是如此。酒曲里混合了扁叶刺、山橘叶和南椰树心等黎山特有的植物,里面沉睡着形形色色的发酵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苏醒。 # 山兰酒酿造过程 # 酒曲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发明,是人们试图捕捉和驯化微生物最古老且有效的尝试。黎家人将山区特有的旱生山兰糯稻和酒曲均匀地拌在一起,霉菌会把糯米中的淀粉变成糖,而酵母菌负责把糖变成酒精,它们共同完成最神奇转化部分。 山兰酒三天初酿成,四天酒汁落,十天甜BIANG酒。甜而微辣,辣而不燥。时间越久,酒越醇香。 # 黎苗族传统三月三节庆 # 据黎家人传统,每逢春节、三月三或丰收喜庆,村子里的阿婆、老妈子们都会提前酿制山兰酒。她们精选自家种植山兰稻,历经洗米、蒸饭、淋饭、摊冷、拌曲、落缸等工序,才完成一次酿酒过程。 这种酿造工艺从北宋年间传承下来,保持了黎家山兰酒的香、醇、甜特性。当年北宋文人苏轼被贬居儋州,曾意外了解到山兰酒的酿造技术,称之为“神授”,并告诫子孙“此法不可传人”。 # 黎族老妈子 # 得益于黎家女性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和专注,山兰酒的酿造技术传承了下来,因此,山兰酒亦有海南“老妈酒”一说。如果说“老爸茶”是海南休闲文化的代表,“老妈酒”则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宝藏。 酒器与酒是相伴而生的,“酒”这个字在甲骨文系统中,酒浆甘露与器皿的画面形象化而成。然而,未经过滤的山兰酒,在饮用时却不借助酒器,直接将打通节的竹管插入盛酒的坛中,轮流吸饮。 # 黎族长桌宴 # 这种津液交流,共享一瓮的行为,虽属“乡饮酒礼”,但实质上是在进行饮食合欢的活动,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敦睦亲友。在这个因素的主导下,卫生也就退居其次,意在“竹竿一吸胜壶觞”的情趣。主客同饮同心,亲如一家。 ![]() ![]() # 竹竿一吸胜壶觞 # 酒后的人天然多了热情,以往的隔绝、疏离感消失了,酒桌是最好的交际场所,微醺的人们多了些粘合剂。 山兰酒催化了人们情感共同体的建立,脱离清醒时的百无聊赖,又不贪恋酩酊时的放纵逍遥,和友人在芬芳的酒香中陶醉,就坛而吸中感受米与酒的碰撞,享受着来自海南大山深处的甘甜温润,让身心沾染自然的静谧与豁达。 作为文旅产业创新策划运营商,蒂璞文旅深耕海南,迷恋着寻找清新、恬静、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同时认同“酒勿嫌浊,人当取醇”,用一份真心做事业,用一份热情看人生。 深受黎族文化的感染,我们从这款凝聚时间的传统山兰酒中,找到了一丝创作的灵感:
“酩悦”是我们赋予酒的名字。如字面意思,“酩趣,悦己!”,方能笑观世间百态,品尽杯中乾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