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反复修改方可成 ——诗文修改点滴谈 田大金 古语曰:“精雕细琢出佳篇,千锤百炼是关键。”文章贵精,诗不厌改。任何诗文,对联,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古今有建树的诗人、作家都非常重视诗文的修改,哪怕是 一 字一句也不轻易放过。诗圣杜甫在修改诗稿时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则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毅力不断推敲。这些话虽带有夸张色彩,但足见他们修改文章时的用功之深,值得我们借鉴。鲁迅先生从创作实践中概括出:“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不由天,则应由人,则应由作者不断反复修改。他主张:“文章写成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他的手稿中发现《一件小事》这篇仅一千多字的短文,改动了15处。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毛泽 东同志曾反复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这话说得非常深刻,从根本上阐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他认为文稿写成后看三四次还不够,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加以删改,然后再去发表。要把复杂的客观事物反映得准确恰当,必须反复研究。认真修改,则是反复研究的重要一环,千万不可忽视。 写文章是一种既苦又难的差事。难在何处?刘思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说:“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这说明著文之难莫过于修改。我们应迎难而进,诗文稿写成后应精心修改,力求尽善尽美。修改诗文有哪些方法?一般可采用下述方法。 第一、 暂搁之。诗文初稿写成后,不急于动手修改,搁置数日后再修改大有益处。因为刚写完诗文稿时,思路与情感还沉浸在原稿之中,不易跳出原有的框框,很难发现其中的一些毛病,即所谓“当事者迷。”搁置数日后,作者头脑清醒了,从原来的思路和情感中解脱出来,以读者的身份检查原稿,由“当事者”转为“旁观者”就容易发现原稿中的问题。我除一般新闻消息稿外,其他诗文稿都采取“暂搁之”的办法,然后再修改投寄出去。有的放了一年多发出去。 第二、核实准。文稿写成后,要统管全局,从思想内容出发,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数据等认真核实,做到完全可靠。一看引用的材料,数字是否有根据,发现疑问要核对,确保完全真实。二看引用的书面资料是否恰当,有无断章取义与被歪曲之处,应与原书或原资料核对,做到准确无误。三看引用的典型材料是否妥当,不妥的要更换,力求准确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核实修改后,应再一次通篇看有无矛盾及疏忽之处,错别字等,力求通篇尽善尽美。 第三、自长吟。杜甫有句诗叫做“新诗改罢自长吟”。长吟就是大声吟读。自长吟不仅是修改诗稿的有效方法,对修改一般文章也大有好处。诗文稿写成后,有色地诵。这样既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又便于发现理不足,气不盛,情不真的毛病。若读不下去,就应重新斟酌修改,凡发现不妥的地方,要在字,词,句,段等方面下功夫认真修改,反复推敲,琢磨,增加润色,为诗文增添文彩。 第四、求师友。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这里的“切磋琢磨”之意,就是与他人相互讨论,互相商榷。欧阳修作《岘山亭记》时,身为朝廷 重臣,不耻下问,虚心向下属请教;白居易诗写成后经常念给村妪们听,直到明白为止。大文学家认真修改诗文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自己脸上的灰尘借助于镜子才能照见,求师友修改诗文如同照镜子。诗文写成后,应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然后根据正确意见修改增删。有些重要的诗文稿,应交给熟悉情况的人审阅或讨论,广泛听取有关人员的建议,再进行修改。这样才能真实恰当的反映客观事物,保证诗文稿的质量,获得编辑的认可,才会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