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对于隋炀帝的评价,这首诗可以说明许多问题。从功劳上来说,隋炀帝确实是有不少。但是这似乎洗白不了他为人奢靡的事实。 假如隋朝没有遇到崛起的突厥和高句丽,或许隋炀帝名声不会这么差,因为当外有强敌的时候,身为君主不能兼顾天下,便是失德。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贯通南北,促进地区的经济交流。 而且从后来的唐宋来看,这条大运河使得南方的粮食作物运抵北方,费用大大减少。 这就相当于无形之中省下了不少财力,这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是问题就是隋炀帝当时没有量力而行,虽然有见识和雄心,却忽略了事务的客观规律。 那就是当时隋炀帝已经决定对高句丽用兵,外敌尚且还在,隋炀帝又搞如此浩大的工程。 其结局就是即没有修好河,又没有打好仗。因为当时的国力,很明显只能支持一头。 所以这种好大喜功,才是隋炀帝将隋朝送入坟墓的主要原因,假如集中国力做好一事,隋炀帝不至于把隋朝推入深渊。 当时修筑运河,集合了大约七十万民夫,这也为天下大乱打下了基础。因为这可是七十万壮力,一旦压迫过甚,那么只要起义,这七十万人就将会是隋王朝的掘墓人。 从很多方面来看,隋炀帝能把隋朝初年的繁荣景象,几年时期就败光,其实主要就是好大喜功。 恨不得做出一番大手笔和大功绩,好来满足隋炀帝强烈的荣誉感,这其实也是新朝初定,统治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隋炀帝想要一个盛世,而且是跑步前进,结果在这跑的过程中,就马失前蹄。 其实隋朝的灭亡,归根到底还是这条运河,因为修筑运河,使得大量民夫聚集在运河一线。 而这个时候由于征讨高句丽,国力已经大为受损,此时对于这些民夫来说,克扣和压迫加深。 面对这样的情形,他们不得不起来给隋王朝一击。而这一击,不过是往柴堆里扔了一个火把。 使得原本就已经存在的世族和新贵阶级纷纷开始逐鹿中原,这些人掌握大量社会资源,拥有强大的势力范围。 这些人起来争雄,隋王朝便立刻土崩瓦解。隋炀帝估计至死才明白,好大喜功终究导致一事无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