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邺城——一座凝缩四百年辉煌历史的文学、艺术之都

 昵称45199333 2019-03-20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之中,邺城,这座“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可谓声名显赫。它曾经是一座重兵防守的军事要塞,是一片香火鼎盛的佛教乐土,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之都。但在历代的风云变幻之中,这座都城却逐渐湮没在时间的灰烬之下。今天,让小编带你一起看看这座尘封了1400多年古城。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是中古时期的国际性大都市。自春秋至北周,邺城存续了1200年,繁华几度。汉唐之间,这座城市作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四个世纪,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个朝代的首都。

草深斜径没 双牛伴荒冢

鲜卑人故北齐省右户郎元行恭,隋时因公务途经邺城旧宅,感慨万端:“颓城百战后,荒宅四邻通……草深斜径没,水尽曲池空。林中满明月,是处来春风。”唐代聂夷中过邺城,遥想当年三月三出行的妇女,挽着堕马髻,插着金步摇,独有的“红绿搭配”,却满眼春耕忙碌的农人,不由得黯然神伤:“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由于战争破坏,加之漳河水迁徙无常,改北流为东向,河水向东穿流邺城,将邺城冲毁殆尽,这里已看不出曾经的繁华。一马平川,放眼远眺,麦地、防风林在远方逐渐缩小,满绿中零星散落着几个村庄。

漳河孕育了邺城,是邺城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山西,出太行后折向东北,与滏阳河、滹沱河合流汇入渤海。西门豹曾在这里投巫、开渠。邺城南有商都,北为赵都。西侧太行山雄险巍峨,河北、河南之襟喉。发达时的邺城交通远较今天便利,衍射出七条通道,控滏口沟通太行东西,扼太行更有南北通衢。洹水、淇水在其南,滏阳在其北,加上诸多运河,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向西南奔洛阳、长安,更是通向遥远的地中海,沟通了丝绸之路东西。

从三国起至北周大象二年终,邺城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相始终,兴盛了近四百年。“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西走南下,轮番弯弓射雕、走马逐鹿中原。为邺城而生的那些骁勇将士、王侯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在漳河边亮相。袁绍、曹操、石虎、冉闵、慕容垂、高欢、兰陵王、宇文邕,历史的浪花淘尽了这些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唯留下青山绿水、黄沙白草。袁绍葬在邺城东北,曹操高陵在邺西南,邺城隔开了曾是好友又是对手的两人。南宋范石湖奉使过之叹息:“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东面海河冲积扇原隰平旷,纵据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帝王乱象成就了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春秋时,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初,邺城为魏地,后归赵。秦时属邯郸郡。两汉为魏郡治所。东汉末,移冀州来治,后为袁绍割据,公元204年,转手曹操。西晋“八王之乱”致使朝廷风雨飘摇,先后涌现出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后赵、冉魏、前燕相继以邺为都。公元534年,东魏迁都邺城,续以北齐禅代。公元557年,周灭齐进驻邺城,城内建筑尽皆拆毁。公元580年,尉迟迥据邺反抗杨坚,兵败邺城致使城池被焚毁。自此,邺城名存实亡。自春秋建成之日,历经汉唐间的辉煌终至衰败,邺城和割据的政权相始终。

今天的邺城,仍可见凉马台、潜伏城门、塔基等等。回首往昔,大齐宰相祖珽感叹:“昔日驱回马,谒命长杨宫……今来向漳浦,素盖转悲风。荣华与歌笑,万事尽成空。”

亦武又亦文 慷慨复悲歌

三国时,王粲随曹操出征,作《从军诗》:“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曹魏的邺城,除了仗剑讲武,还烹茶习文。在《典论》中,曹丕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荣乐事功和文章道德,彰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建安邸、东山池、漳河畔、西山下、南馆中、西苑里、三台上,余音不尽的词曲诗赋,伴着箜篌悠远、埙声幽咽,充溢在邺城微醺的空气里。那激越长啸的中郎将曹丕,那悲凉婉转、行吟“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那御风而行的洛神“甄宓”——任性而为的快意、放纵真情的洒脱……邺城的这道亮丽风景,以“三曹”“七子”为中心,“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们大多豪爽任侠,不及世事,终日对弈高歌、煮酒论剑。秉承建安风骨,才有魏晋风度,进而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王右军。“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他们恣意山水,放荡形骸,青白眼、大布犊。《世说新语》复活了这些神仙人物:褒衣博带,神与物游;服药、饮酒、梵呗、清谈;面有恨相、风流自赏;重容止,讲才性,直“不似世中人”。风气为南人承续:今之清商,实由铜雀,三祖风流,遗音盈耳。北朝时邺城引入北地的粗犷豪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原雅音、南人吴歌、北人西曲,交相激荡。邺地文化也成就了陆令萱、冯小怜等女中风流。

亦文亦武的邺城,经历了真实的冷兵器战争,数次攻城、灌城、屠城、焚城。史载石虎捋掠妇女随军兼以充作军粮,惨烈至极。游牧民族的剽悍尚武、中原民族的儒雅古拙、南人的婉约细腻相碰撞,激发出蓬勃生机。华夏经过这血与火的洗礼,为天下大同奠定了厚重的基调,酝酿辗转终成大唐气象。

东风过周郎 三台锁二乔

三台是邺城纪念碑式的建筑,位于西垣北部,因墙为基,体量硕大。曹魏时始建,为宫城背倚。铜雀台居中,北为冰井台,南为金虎台。“三台列峙而峥嵘……亢高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附以兰奇,宿以禁兵。”伫立三台,可俯瞰全城,可见三台是不折不扣的军事基地。月朗星稀,啾啾虫鸣,三台又被赋予了旖旎多情的色彩。铜雀台上才子佳人吟诗作赋,背后却是无尽的杀戮和阴谋。

后赵时,三台崩塌,赵天王大单于石虎重修,倍于其旧,华丽甚于曹魏。南城范围,仍存有相传是曹操手植的柏树,与三台同岁。至东魏、北齐,三台的地位锐降,但仍闪耀着北朝文化的斑斓。公元556年,齐文宣帝高洋发丁将三十万营三台,在旧基上“高博之,大起宫室”。天保九年,三台成,改“铜雀”为“金凤”,“金兽”为“圣应”,“冰井”为“崇光”,军事作用逐渐为饮宴、游乐所代替。平齐后,周武帝下诏毁撤邺城三台。韦孝宽平尉迟迥之叛,焚烧邺城,三台再次被毁。隋唐及其后,三台已变成纯粹的文化符号,人们借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发一下思古幽情。喜欢多事的文人,把勾连三台的两座浮桥演绎成了旅居魏宫的江南美女。在高高宛若仙山的铜雀台上,觥筹交错之间,对酒当歌之时,婀娜的舞姿、抑扬顿挫的琴声、横槊赋诗的英雄,赋予了三台怎样一种“你侬我侬”的风情?追古抚今,英雄和阴谋、美女和金钱、权力和学问竟仍是如此这般如影随形。

微月东南明 掷棋谁与弈

邺城的模式是历史的先锋,开启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都城的统一格局:单一宫城、三套城垣、整齐划一的棋盘状里坊。这是在世界都城建筑设计史上不朽之处。经历了从古代走向中古,从编户齐民走向世家士族,邺城从城市规制到都城建设都走在了文明的前沿,堪称城市规划史的里程碑。

曹魏邺城的单一宫城制度、以西北为尊、明确的功能分区等特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魏邺城以西北高台为控制点,渐次向东、向南展开。宫城位于北部西侧,背倚三台以为屏障,负阴抱阳,环绕禁军、官署。东西中轴大道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主门东门建瓮城,城市北半部为尊,西部为皇家用地、东部贵族用地,南半部位卑,以平民里坊为主。南城门开以单数,发展出南北中轴线。在法天和崇人文的张力下,像汉长安一样,邺城又再经历了一次从东向南转向演进的轮回。平城、洛阳城继承了邺北城后期的风格,并向围棋盘样式进一步迈近。

较之洛阳,魏齐邺城的设计不受前代建筑掣肘,愈加中规中矩,交泰门、朱明门、阊阖门、止车门、端门之天子五门和太极殿构成中轴线,既强调了中央大道在都城规划中的对称作用,又强化了皇帝坐北朝南对东向自然崇拜的胜利。魏齐邺城继承了邺北城前期单一宫城制度和后期中轴线对称制度,构建了由城墙、马面、城门、城壕有机组合臻熟的防卫系统,具备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给排水设施。全城东西对称、整齐划一、功能分区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以城墙、坊墙、道路将城市分割成棋盘状,分布宫庙、苑囿、库藏、衙署、宅舍、宗祠、庙观、里闾、市肆、作坊。宫城分布在中心天元位置,内城绕环其外,“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周置近方形外郭城。宫城供皇帝所居,西为主,东为辅。内城分置衙署、府第、宗庙,重量级设施在宫前中央大道两侧分布。郭城多里闾、市场、寺观、祆祠、作坊,近郊布置礼制建筑及墓葬。城内四百坊大小,苑囿、宫庙、衙署、兵营、作坊、佛寺占据大量空间,仅余二百余坊居住,三县分割而治,名称可考七十多个。在东北郭、西南郭城,发现了北方最早的官营瓷器作坊,地近东、西两市,工商业发达。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都城逐步发展成为三重城垣封闭的棋盘式里坊制城市,并与三垣天象说以互文——以紫微垣为宫城,以太微垣代表皇城,以天市垣投影郭城。曹魏邺城、魏齐邺城至为关键。曹魏邺城对汉洛阳因革并张,魏齐邺城直接开启了隋唐禁苑和南城里坊共同构成外郭、皇城与宫城南北分置紧凑结合位于天元的布局,并影响到古代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朝鲜的平壤城、开城及汉城。

世间须弥山 双轴紫微宫

曾读隋人段君彦《过故邺》:“旧国千门废,荒垒四郊通……虽临玄武观,不识紫微宫。”

“不识紫微宫”道出了邺城宫城的奥秘。汉晋时,尚书省成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侍中围绕皇帝成为中枢决策机构。这种双轨并行制,反映在宫室制度上,即是汉唐间独有的宫省骈列制——西为主轴线皇帝禁宫,东为次轴线尚书台省,和流行的紫微宫天象相合。观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子居于人间,居所模拟天象五官之中宫,将宫城置于都城中央天元处,取象北辰。《论语》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史记》也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邺城宫城象法天地,模拟紫微宫,天人合一。西侧以太极殿为中心,南至阊阖门;东侧以朝堂、尚书省为中心,南至司马门。曹魏“上法太极”建造了西侧正殿,“太极殿者……王者之位以尊……信可以齐三光而示宇宙,会万国以朝诸侯”。《水经注·谷水》:“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晋书·天文志》:“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阊阖门即表征“天门”,太极殿区仿像“天庭”。太极殿与后宫,模拟了紫薇宫“北极五星”和“钩陈六星”。《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第二星主日,帝王也……钩陈,后宫也,大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常居也。”司马门内的朝堂、尚书省在正殿迤东,拟像紫微宫东南天柱、尚书。《晋书·天文志》:“紫宫垣十五星……东垣下五星曰天柱,建政教,悬图法;门内东南维五星曰尚书,主纳言,夙夜谘谋。”《太平御览》卷六,引《大象列星图》:“尚书五星在紫微宫门内东南之隅,此八座大臣之象。”

曹魏邺城北部偏西为宫城,西为文昌殿区,东为听政殿区,三台为起风水处。文昌殿,南对阊阖门;听政殿,南对司马门。尚书台在门殿间分布。当年,曹植正因为私开司马门而被疑忌。后赵石虎迁都于邺,依然按照天象布置宫城,北建齐斗楼,以应北斗之象。仰望高台上琼楼反宇,天际处连绵的兽面瓦当,近地平轩外狰狞的魑首,何似在人间?

魏齐邺南城宫城西侧轴线自南往北为阊阖门、止车门、端门、太极殿、朱华门、昭阳殿、玄武门。朝堂、尚书省在东,南对司马门。《魏书·郭祚传》中“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至司马门”是对紫微宫布局的最好注解。魏齐邺城宫样式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宫省制度的完善与总结, 否极泰来的格局,终结了自北城以来的旧的礼制,同时开启隋唐新的礼制。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府,自汉至唐,由决策机关向行政机构演化,位置和皇帝渐行渐远。至唐代时,更将宫城压缩、内城单一化为皇城,尚书省不再作为宫城次轴线,并和卿寺百司迁至宫城南侧皇城中,成为后世都城的标准样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