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思明居士 2019-03-20

在明朝中期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大航海时代开始了,通过大航海,原来相隔很远彼此隔绝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了直接交往的机会,并且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说的全球化的雏形。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一般把欧洲大航海的起点,放在葡萄牙人征服北非的休达港,这件事发生在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又经过一百多年,葡萄牙人出现在中国海面上,并且在1553年-1557年,明朝嘉靖年间,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虽然明朝从来没说放弃澳门主权,但是一直默认,葡萄牙人在澳门享有治外法权,这就是为什么在上次我们说的管方洲的故事里,捕快不敢在澳门公开抓人。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欧洲人来到东方,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它还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彻底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来到中国的时候,西方的测绘,就是绘制地图的技术和地理知识,已经超过中国,中国对世界的想象,还停留在古代的“天圆地方”说,认为地是平的。通过利玛窦的讲解和他带来的最先进的欧洲地图,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才有人慢慢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但是还有更多思想保守的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而且有意思的是,利玛窦当时还是相信“地心说”的,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他向中国人传授“地球是圆的”这个最基础的天文学知识的同时,在他欧洲老家,地心说已经被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淘汰了。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利玛窦这些传教士的出现,虽然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科技水平,跟西方相比已经落后了,但这并没对明朝产生太大的触动,真正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明朝中后期从国外流入的白银。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西班牙人占领了除了巴西之外的整个南美洲,在今天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山,发现一个巨大的银矿,后来他们发明了用水银提纯银矿石的办法,这下白银简直就挖不完了。除了美洲,西班牙人在亚洲还占领了菲律宾,他们就把从波托西山开采出来的白银运到菲律宾,以菲律宾为基地,跟中国进行贸易。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当时中国的闽粤一带沿海的商人都嗅觉很灵敏,发现菲律宾这个地方忽然多出来这么多白银,就把中国特产的蚕丝、瓷器这些东西贩运到菲律宾,换西班牙人手里的白银。就这么着,来自美洲的白银,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在当时,南海,就成了中国跟西方以及印度洋各国商船往来,商旅云集的这么一个大贸易区。明朝从嘉靖之后的隆庆皇帝开始,解除海外贸易禁令,到万历朝,经济繁荣国库充盈,跟美洲以及日本白银的流入,有很大关系。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而明朝是中国手工业的一个高峰,那些中国产品,品质都非常好,在欧洲都是抢手货,能卖出几倍的价,所以西班牙人也愿意换,这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并且这样,中国就被纳入到一个全球性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体系里边去了,可以说中国进入全球化,从明朝中后期那个时代就开始了。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但是这种冲击,也给明朝带来很大影响,首先是思想文化上,像前面说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从“天圆地方”,变成接受“地球”这个概念,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相当“毁三观”的啊。还有贸易方面,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叫做“朝贡”体系,贸易是政府主导的,而且是跟政治连在一起的。一个国家想跟中国做生意,首先你要在政治上承认,中国是“天下共主”,你的国家,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这样你才能获得一个“朝贡国”的地位,定期向中国进献一些你们当地土特产,表达恭顺。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当然中国也不让你白孝敬,皇帝回赠给你们的,一定是比你们的贡品价值高很多的东西,所以向中国“朝贡”,其实是相当赚钱的一个买卖。中国皇帝把接受外国的这种“朝贡”,看成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是所谓“盛世”的一个认定标准。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不过中国也不完全是花钱买面子,在朝贡体系里,中国始终处在核心位置,对这种国家间的贸易有完全的主导权。如果你得罪了中国,就停掉你朝贡国的地位,也就别想再跟中国做买卖了。那这种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的朝贡体系,跟西方商业社会产生的那种自由贸易精神,就是相悖的。虽然葡萄牙、西班牙,乃至后来的荷兰,都试图获得“朝贡国”身份,但从骨子里,双方是有严重的理念冲突的。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同时,西方人强大的火炮,让明朝政府觉得很忌惮,跟西方的接触一直是有点不情不愿,甚至明朝后期,关外清军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一些对西洋技术优势比较了解的官员,像利玛窦的学生徐光启,提出引进西方军工技术人员发展火炮,这个方案也被保守派给否决了。明朝政府只是买了欧洲人的“红夷大炮”,但是没有学习欧洲的军工技术,就是因为对欧洲人这种外来文化的不信任。

明朝中期,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把不情不愿的大明拉进了全球化

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跟西方的自由贸易体系的冲突,以及中国这种对西方的矛盾心态,一直持续到清末,未来的鸦片战争什么的,其实根源都可以从这里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