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解读(八)

 竹曳悠然 2019-03-20

《黄帝内经》解读(八)

《内经》的理论体系1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历代医家对《内经》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即是这种研究的主要方式。历代医家对《内经》的分类,有的失之过繁,有的失之过简,一般认为李中梓《内经知要》将《内经》的主要内容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较能概括《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目前对《内经》理论体系的认识,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分别简介如下:

(一)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认为阴阳五行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所谓“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对这一学说的高度概括。阴阳五行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运动变化的长期观察与认识,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逐步从天文、气象、历算等学科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哲理性的基本自然法则。祖国医学基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变化的密切关系,很自然地运用阴阳旅行五行这一自然法则,来探称、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从而演变成为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作为自然界运动变北的客观规律,用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关系。《内经》把人体看作为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也是按阴阳对立统一的原则进行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并在消长、变化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病因作用下,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出现偏盛偏衰,就会引起寒、热、虚、实的病变,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因此,各种病变都可以看作是阴阳失调的结果。所以,在诊法上,以阴阳作为辩证纲领,分析归纳病情的变化及其所表现的证候,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上,以调整阴阳作为最高准则,通过在新的基础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此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意义所在。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实践紧密结合以后,一方面用以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时令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联系和影响,同时又利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

五行在《内经》中,主要指风火、湿、燥、寒常年五气的运动。一年中,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的依次递变,反映了常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在这种正常气候变化的促进下,生物界呈现出生长化收藏的现象。所以五行之间的相生顺序,就是按常年五季的气候变迁而立说的,所谓“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五运相袭,而皆治之”。五行相克,即风、火、湿、燥、寒、气之间的相互承制、约束的关系,对气候变化起着一种自然调节作用。所以《内经》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为了说明气候变化与大地物质在属性上的相应关系,古人把风与木、热与火、湿与土、燥与金、寒与水联系起来,所以《内经》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五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因此《内经》又把通于春气的肝,称为风木之脏;通于夏气的心,称为火脏;通于长夏之气的脾,称为湿土之脏;通于秋气的肺,称为燥金之脏;通于冬气的肾,称为寒水之脏。五脏与自然界四时五气的联系,和五脏与四时阴阳相联系具有同一性。因为五行源于阴阳,故在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过程中,肝与春季的少阳之气相应,心与夏季的太阳之气相应,肺与秋季的少阴之气相应,肾与冬季的太阴之气相应,脾与长夏(或四季)的至阴之气相应。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人体生理活动,与四时阴阳五气的所建立的密切联系,形成了人与外在环境相互统一的系统结构。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才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基本认识。

(二)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器组织的生理特性及共相互关系,以及人体脏器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学说。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组织形态的观察和了解是比较粗略的。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广泛联系,以及临床验证而总结出来的对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则又是比较深刻的。虽然人们有时不能直摧接认识某一事物,但可以通过这一事物与有关事物的联系,间接地去把握这个事物,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即是通过观察病人体表的反应,以测知内脏的情况,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去把握人体内部组织的变化,这样就可了解所发生的病变。脏象学说对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主要通过病理反应以及临床治疗验证逐步总结出来的。

脏象学说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并通过经络的联系,气、血、精、神的活动,把内在脏腑和外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分为五大生理系统。人体各个层次的组织结构,包括五脏、六腑、五体(皮、肉、脉、筋、骨)五官(耳、目、口、鼻、舌),以及有关的各种基本物质与机能活动,都分别隶属于五大系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又以主持精神活动和血脉运动的“心”作为最高主宰,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平衡协调和高度统一,所以称“心”为“君主”之官。

人体在脏腑、经络、精气神三大系统基础上所实现的高度协统一的功能活动,通过各种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现象表现于外,成为人们认识内在脏器组织与机能活动是否协调正常的客观依据。如张介宾所说:“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放曰脏象。”

但脏象的内容及研究范围并不只局限于此,它还应包括自然界四时阴阳、五气与人体五脏生理系统之间的种种联系。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功能在内,都要适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五气的变化,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各种周期节律。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指出的:“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当作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当作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原作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说明了人体内脏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五气的密切联系,表明了利用五行属性概括五脏生理特点的真实含义。高士宗在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脏象者......合于三阴三阳之六气,犹之以六为节(以六十日为一个甲子)以九制会(指人之九窍、九脏与天之六六之节相互配合),故曰脏象。”高氏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三阴三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是相适应的,“脏象”的概念,应包括天人相应的意义在内。如果抽掉天人相应的内涵,孤立地讨论脏腑的功能活动,那就会失去中医脏象学说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包潘良——在线辅导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