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仕隱君│振聋发聩:语文教改的根本方向

 弘护正法 2019-03-21

仕隱君│振聋发聩:语文教改的根本方向——回归传统文言文教

仕隐君:字子儒,重庆人,古文名师,六艺文言文教复兴事业执事,六艺文言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论坛主题嘉宾,第四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年度人物教学研究提名获奖者,全国首倡并实施文言文教复兴,百名学者文教复兴共识倡议发起人,积极推动文教进体制,促进语文教改,研发了可大规模复制的高效速成的文言教学体系,全国独有高中文教教材主编,雅正文言专业网刊《六艺文衡》总编。

前几天,看到广东某市组织语文老师写的一批高考作文,第一感觉,就是那样的文章能管几天?通篇看不到一点传统文化的积累,没有一点圣贤智慧的营养,几乎都是流水账,和多数学生写的,没多大差别。非常纳闷,这样水平的语文老师,能教好我们的孩子吗?这样的语文老师,能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吗?而好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自杀、弑杀、伤人犯事,沉迷网游家庭关系紧张,老师辞职,家长喧嚣,种种现象此起彼伏。原来,这些都是有机联系的。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和痛心的领域。方方面面,都在呐喊疾呼,可是,一阵子后,涛声依旧。语文教改,一直在改,上下都有行动,可是,改来改去,有解决根本问题吗?无疑,现行学生学识浅俗、品行低下、情志局狭,怠慢无礼,懒散不学,现行老师,不思进学,不务教化,机械工作,痛苦难堪,是固有教育教育系统出了问题。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在年初说过,体制教改不能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笔者深表赞同。一定要从整个机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动大手术。不然,原有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依然是原有的产品。不能将师生引入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圣贤教育的殿堂,不能解决体制教育最缺失的教育教化问题,不能改变师生被动机械教学的局面,教育依然是举国之殇。本文试着从上述,三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体制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语文教育问题,是语文教改问题。

一、教育机制与导向

现行教育导向,虽然,也年年在提德育,可是德育成为一门课,没有在全系统贯彻,实际上是以考试分数为导向。本来,以分数为导向也没有错,可是,错在,我们把人文进行人为的知识性割裂,教师知识性讲授,学生是知识性学习,教材也是知识性编写。我们传统教育不是这样的,传统教育,是以文为导向的以文育士、以文取士,在这个总体机制与导向下,知识、义理就浸入进来了,圣贤、经史也融贯起来了,传统的文脉、道统、教脉也就接上了。于是,通过教育系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儒生儒士,然后进入国家管治层,成为大夫。中国的文治社会,实际上是文言文教出来的士大夫治理社会。所以,我们看到,以前的官员也是学者,和各县府、中央的教师,组成一个全面的教化系统,成为由内至外,由上及下的教化辐射中心,是圣贤教化的传承发扬者,是庞大经史子集的吸收和产出者。而我们现在,学生输出,是白话文,是白话的解答与阐释。教材里仅有的文言文,经过注释经过翻译,成为了浅显的知识和通俗的道理讲解。老师,没有走向学问,没有内化圣贤,没有产出,没有大人之学,完全失去了教化的意涵,成为知识教学的机器,疲惫不堪。

对于教学,输出什么决定了吸收的内容与程度。如果是输出文言文,各位同仁,可以想像,十多年的时间,吸收的方向,程度,又是如何?这些吸收及其融贯对师生内在的影响和转变又是什么?各位可以去看流传下来的文言作品,要输出类似的文言作作品,学识、水平,又是如何?这个道理,不用多讲,世人皆知。只要我们的高考,依然是知识型割裂性的考试,依然是白话为主体的作文考试,那么语文教学就难以根本改变。或许,有同仁会问,没有知识性的积累,行吗?是不行,可是,如果,能输出文章、好文章,还担心,那些,字词句、典故的积累吗?反而是我们现在的高考,看不出,他们又多少积累。不妨把试卷打开看来,学生的答案里,体现了,多少字词句、典故的深入积累,特别是作文,简直就是白开水。或许,还有同仁会问,我们考试,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思维能力。要知道,文言,是一种非常精致、缜密的语言,在长期吸收与输出的良性循环中,其阅读理解水平、思维能力,还不提升吗?打个比方,是写硬笔字的人对书法的理解、领会厉害,还是会写毛笔字的?这又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 ,如果,是以教化为导向,那么,我们就应当诚实去面对,我们传统教育及其机制。对于教育教化,老祖宗最有发言权,我们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世界独一无二的巍然屹立的民族国家,难道不是文化不是教育的功绩吗?文以载道,道以文传。有了文言这个核心的载体,道就附着上去了。读书人通过吸收和输出,潜移默化地圣贤就内化了,儒生儒士气象,士大夫志怀,大人格局,就起来了。胸中有其大,小还能夺吗?所谓小,就是情绪呀、日常琐碎呀,生活方方面面呀。这个我们成年人都有体会,一旦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很多东西,就可以让位,就可以放下,如果能明理,在是非、轻重方面,就能正确拿捏、取舍。胸中有其大,圣贤就进驻了,朋友圈就改变了。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就是这个道理,圣贤内化了,自然有圣贤之志了。圣贤之志是什么,不过,三纲八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这样的志怀,还会为一些小事,纠纷,乃至伤人杀人自杀吗?还会趋近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不能自拔,不思学习,让父母亲担忧,责骂,家庭矛盾紧张吗?最近一位20岁子孩子,复读,不欲参加高考,跳楼坠亡了,为何这么脆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么这样轻生呢?

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机制和导向上,由现行白话文教,转向文言文教,回归以文育士,以文取士,带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的转进,是语文教改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改变体制语文教育,解决体制教育的普遍问题。

二、教学模式

在上述的机制和导向下,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大变,也变不了。老师以讲授为主,不论具细,都要讲,不仅课本内内容,考试大纲要求的要讲,一些老师,尝试给学生增加的课外阅读也要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您讲,我就听,很多也没有听进去。反正是您老师要求我的,凡事有个规律,别人主动给的,就不想要,即便要也要不了多少。如果是自己想要的,想方设法也会去求取。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变成了,老师越想给,学生越不想要,老师给起来也苦也累,学生在内在没有兴趣与愿望下,接受起来也苦也累。这当然,一方面,与给的东西有关,给的东西,都是要去死记硬背的,都是些知识点,字词句,甲乙丙丁,一二三,不说孩子,就是成年人,老师自己也是如此,持久了就苦累了,就难以坚持了。如果给的东西,让老师与学生都有满足感,自信感,成就感,那不不会这样了。所以,现行的语文教学,把人文,分割为知识来讲,是低级的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道上去。当然不能化人,也不能化自己,不能化,内在不认同,愉悦不起来,自然而然就是苦差事,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都成了机器,而且是越耗越损的机器。怎么不产生厌弃之心?这就回答了,为何,我们语文老师,不思进取,不入经史,学生也同样,浅尝辄止,低浅欲薄的问题。都没有进得去,如何能感受到快乐满足?

我们我们传统以文教为核心的教育是怎么教的呢?总体上,是小学到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以蒙学为主体,大学以经史为主体,蒙学阶段,重识字、记诵,而记诵的方式是吟诵、涵咏,内容是由浅入深,由识字教材到文史教材,多三字、四字、五字,及对仗、诗词教材,还有一些涉及到为人处事方面的教材。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弟子职》、《文字蒙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龙文鞭影》、《尔雅》、《方言》、《三苍》、《当家书》等,各朝各代都有相应的蒙学教材,有些有变化有完善,有些则通行数百上千年,少数的涉及到四书,塾师也是择书而教,有多有少,有讲有不讲,重在习诵,也有少量的简单的诗文练习,家庭条件好的,就更加多一些深入一些,聘请的塾师的水平也更高一些,而有志功名的,就更加严格要求了,特别是记诵,差不多在13岁以前,都要记诵30-50万字。这个阶段是为后面阶段做准备的,即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不上后续的科举应试道路,在幼小时诵读三五本,识数千字,也可以在社会上从事各行业了,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大学阶段,就是要应式考功名了,解经,阅读,作文,更要深入的专业的文字学就跟上了。这一阶段,经师重在解经、指导作文,并逐步引入史籍。要知道,在以前的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是育才选拔的几大层次,由低至高。最后,直接,进入公务员体系。没有做官的,多数,就成为了教师。以前没有专门的师范专业,却培养了大批教师。这几大层次,选拔,有两个方面,一是考记诵,就是贴经,贴义,二是考文章,有经义文章,有诗赋,有策论。这是人文方面,当然,还有应用学科的选拔,如,武举,算学,书学,律学等。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数理化国防,但是,主流,是文举,文举的出来的要么做官,要么为师。这样以来,在政教的系统上,就几乎是文官文士。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阶段,都是混龄教学,由大带小,或者大混龄,或者小混龄。没有某一个年龄,一下子切断的现象。因此以前的学生,小至六七岁,大至数十岁都有。

在教学模式上,是一对一小班制教学的,学生的进度,都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学生只有一个相同的方向目标,或记诵目标,或考试目标,没有横向的比较排名,较分数高低。考评的标准,到了大学阶段,就是看文章,能否通过秀才及以上的功名考试。这样一来,由于考试是考文章,而文章写得好,又激发自信与满足,又更能促学。那么,老师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灌输了,在文的统领下,知识性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必备了。由于有文的激发,那么,记忆就不是负担了,即便不是非常快乐,但也能勤而为之。特别是在,吟诵的读书及写作打腹稿的氛围下,整个状态,是悦愉的。

我们现在的中学,是怎么样的呢?课堂上,教师一个劲地讲,学生听或者不听,大学里面,更是严重,学生玩手机,打瞌睡,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室里,很难听到读书声了。多数是埋头做作业。即便要求记诵的篇目,也是应付了事,为记诵而记诵,没有快乐地习诵。白话文的输出,让老师学生,没有自信与满足,知识性的传授与接受变成了负担。师生都成为了机器。其实,很多知识性的,是可以自主学习完成的,至少现行语文老师讲的,哪个学生不能?如今网络便捷,字词句、注释,多都可以通过百度,来完成。即便以后开展文教了,一些经义注疏,都可以通过网络自行学习解决。我们常讲,授之以渔,可是,我们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了吗?再多的方法技巧,学生不用,没有意愿去用,那也不是渔。授之以渔的教学,要激发学生自行去摸索,内在有强烈的意愿去求索,老师只是引导、示范、身教,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内在没有意愿,讲再多也是灌。

比如,一旦实施文言文教,那么就围绕作文来组织教学,那学生所学的,老师所教的,就能即时的学以致用,体现在作文上。同时将其它阅读、讲解、记忆,贯通统领起来。那就不是单一某方面,有了文这个高大上的输出,其它就容易了。所谓,提纲挈领之效,就在此矣。更重要的是,文言文,直接导向经史子集,圣贤教化,文脉道统,对老师,对学生的改变转进,逐步就与古圣先贤,同频共振,一室而居了。绝不能把文言写作,当作一种写作技能,或者写作培训,文与教,从来不分,以文统学促学,以文施教,以文激情蓄志,只要有文了,知识性积累,义理方面的通会,志怀格局的养成,就来了。教化,也就达成了。而且,教学相长,居于教化的老师,自身的格局,节气,志怀,随着学识文章的增强,圣贤内化的积蕴,也同样起来了。这样的老师,还会厌烦教学吗?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还会那么不堪吗?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解决了科技及发展问题,也完成了教育普及,但是不合适地、错误地用在人文教化方面。在人文教化方面,对于中国,西方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当然,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着历史的无奈。

所以,改变当前以白话讲解和作文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进为以文章输出及经典记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现行师生唯知识性传授与接收的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必然走向。否则,换汤不换药,即便增强文言篇目,也没有多大用。只是加重师生负担和痛苦。而在文教下,再多的文言篇目,也不是负担,也会快乐其中。

三、语文教材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总是想着,要减负,一直以来,非常浅近、少量,而结果,即便这么浅近,少量,学生还不愿学。这是值得反思的。不说以前,就是与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相比,现行语文教材就相差很大一截。古语讲,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那么,法乎其下呢?那就下没了。就是当今语文教材的写照。即便现在大幅增加了文言篇目,也是数十篇,而且,所选范围太窄。总计字数,也没有超过十万字。整整六年呀。人生学习成长,最关键最重要的六年,在接入传统文化,就这么一点。我们古人,这个阶段就多少呢?我们初步数一下,除去蒙学阶段,要背诵的20-30万字。在这个阶段,多有《文选》或《古文观止》要背诵阅读了,有《四书章句集注》要背诵了,有《左传》要背诵阅读了,有更多的诗词要背诵了,有数部史书要阅读了,有很多考试文章要背诵阅读了。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在记诵方面,也将超过蒙学阶段,在阅读上,更是不低于200-500万字。苏东坡兄弟,十八九中进士,就相当于现高中毕业的年龄,能中进士,就是过了秀才、举人关的。如此的厚积,能不学识渊博吗?文章能写不好吗?而现今不足十万字的量,还觉得多,连以前的童生都不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就是,讲解式的白话教学模式,让太多内容,偏向白话文了。白话文是不用这么多的,完全不要都可以。还是上面的例子,毛笔书法好的,难道硬笔不会,写不好?如果,将白话文内容,全面收入文言文,那六年下来,也是可观的,少说,也有150万字。有这样大量阅读的底子,又有这么多年,数百篇文言的输出,这样的学生,以及这样的老师,其学识,学水平,其接圣近贤的程度,又是不言而喻了。

有人说,文言这么难,学生能行吗?老师能行吗?那古人,怎么做到的?还不是这样年龄的学生,还不是这样一个时长。不是文言难不难,而是,教学教育观念与实施模式的问题。现民间私塾,从小读经学文言,还不是成长起来了。习惯就好。习惯了白话,当然难以深入文言了。本来,传统教育最讲究,学习次第,都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少到多的。走路对婴儿算是很难吧,力量,平衡,勇气,胆量,可是,为何二三个月,就会了,为什么,一年左右时间,就把这些,沉淀好了?文教也是这样,数千年的传统,不知道这样教了多少人,难道,现在的孩子,就不同,就不能像以前的孩子,那样走过来?

所以,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要做根本性的调整,可以保留以前的一些记诵教材,同时,编写以文教为导向的教材。大量增加文言阅读内容,尽可能去掉白话篇目。不要怕老师学生进不去,只要以文章输出为导向,再多再难也进得去。

四、文教进体制构想

当然,断层百年,恢复不易。但,物极必反,事至则还,文教进体制,是时代呼声,更是体制真正教化的根本。没有在教育上真正的育人育才,是不可能有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的。现行文教进体制,难点,还是在认知与观念上,但在文化复兴、教育变革的大浪潮下,认知与观念,都会突飞猛进。十九大以后,国家全面倡导和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中小学,还有高校。教育部在这方面的方向是明确的。只是,如何走,关键的突破口在哪里?核心的主导方面在哪里?还没有一个共识。其实,文教的核心与关键,不是大家,看不到,数千年的的传统教育机制,岂而无视?只是,时下,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都没有一所,能开展文言文教,为何?没有师资。传统教育下,读书人人人皆能文能师的局面,现在荡然无存。这是历史的悲哀,是老祖宗的耻辱。痛定思痛,时下,急务是如何扭转。

第一步,就是编写文教教材,出版发行。我们六艺文教已在着手进行,规划高中教材,五册,每册30万字,凡150万字,200篇左右的文言习作量。暂时不动语文教材和教学,平行开展,相互竞优。

第二步,依托教材,积极推进体制语文老师的文师培训。鼓动高校参与进来,结合网络教学的便捷优势,以可复制的教学模式,大规模培养,确保文师水平。随后推动高校文教专业或课程开设,特别是师范人文类,以满足中学的文教需求。

第三步,指导文师进行,中学文教试点。以传统文化课程或文教课程单独进行,以语文成绩为提升为试点成效验证。我们预判,一般的班平均语文成绩提升,10-15分以上。带动其它学科,综合成绩,提升,30-50分以上。只要试点成功,就足以说服,一些质疑者,进而带动,其它班级、学校跟进。试点期限一年左右,就可以初见成效。当然,语文成绩的成效,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师生学识文章水平的提升,与内在的改变。

第三步,在试点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高校文教师范专业开设。为中学大规模的师资需求准备条件。同时推进,上面教育部门的政策出台。

第四步,融合文教与现行语文教学,编写新的语文教材。推动考试,纳入文考。直至高考倾向于文考。

以下,就不用规划了,到那时,国家相关部门,更能够研发规划了。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文教的带动下,一个学生按每周一文计,一个班50人计,一个月,就会出来200篇诗文,一个学期,就是,八九百篇诗文。一个年级,一个学校是多少?海量。海量诗文的背后,就是师生总体学识水平的根本性提升了,海量的诗文出来,社会如何看?国家如何看?至于现行的语文考试,犹如,博士之于小学生,还有多大问题吗?那么,真正的大语文时代,就会来临,体制教育根本性缺失的教化问题,就会逐步解决。这样的学生出去,这样的老师成长起来,很多社会与家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很多传统文化复兴的方方面面,也会逐步带动起来了。

我们期待,有良知的,有勇有识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积极行动起来。不尝试,不迈出第一步,怎么能验证?不敢于冲破现行体制的约束,怎么能走向光明?国家在上面疾呼,下面就要勇于做出成绩,做出了成绩,上面就松动了,政策就出来了,资源就来了。与其被动应对,不如积极开拓。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的老师,以及国家的文化复兴大业,中华民族的未来,文教进体制势在必行,责可旁贷乎?

我们相信,在文化复兴的大形势下,在文教进体制的时代浪潮下,任何一位语文老师、中学校长、高校校长、教育部门负责人、教育机构负责人,敢于先行,扎实出效,必然为前驱,为社会认同,为国家认可的。

仕隐君│论贵文疏

圣明在朝,而士不怠学,师不荒教者,非能勤而苦之,严而督之也,为开其致用之道也。故陆贾、贾谊、司马相如、东方朔、公孙弘以文学进,孔子、孟子、荀子、董子、文中子以师教显。弟子以从明师为志,师以得英才而乐,何也?国有显爵,学有前途,海内有望,族家有荣也。今承平日久,富厚稳固之状不辞文景、贞观、开元、康干,加以亡战乱,庠序如林,书籍似海,而道学未及者,又何也?上不贵学,国不崇文,学仕两分,圣贤君子不接踵,七略四库不待读,举国嚣嚣,宇内眊眊,人近无知,俗趋浅薄故也。

士不学,则教化失,风俗坏。圣贤不立于学宫,礼乐不兴于庙堂,上下以利益是务,内外惟私志是逞。国纲无则,人伦失序。虽有严法重刑,不能制官贪商贿,即有三令五申,不能导政风民德也。夫教之于国,不待治乱,俗之于民,不待富贫。贫乱之世,忧畏不时,常能克束而谨勤,富治之朝则反是,安乐放肆,不顾伦序,祸起于萧墙,风兴于萍末,虽严父不能保其子,虽明君不能安其臣,惑于表象,诱于新潮,国安能长治哉!识士知其然也,故不俟君召,不辞身微,不避吠怪,汲汲而为言,期贤明之能悟,防患于未然,堵漏于既溃耳。

士者,国家之梁栋也,仕而为大夫,上可致君于尧舜,下可化民乎浇浮,是以列朝明王,无不以培士选士为责。青青子衿,忧忧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今也不同,居学施教者,无有祖述,惟西风夷学是竞;处官行政者,无有宪章,乃俯仰迎合是能。是以师生犯乱,为父兄忧;群官窝腐,为国家患。夫人心失衡,风雨可摇,国本失固,叛逆时作。虽有忠信荣耻之倡,抑侈崇俭之规,多为虚设大言,以其治标不及本故也。

今塾教云起,廿载以来,民间勇而为之,屡禁屡兴,卒燎原为海内所认同也,至于庠序跟进,学者齐动,政策亦随之变也。无他,视政教之阙,急父兄所忧,仁人志士起而振救者也。或老或独,或妇或弱,去封箧之尘,吟久绝之声,易平常之服,行往古之礼。携子伴读者有之,垒债办学者有之,而行将就木者侧其间,虔敬奉释者列其中,行行然为前驱,茂茂然不可遏。是非其本职也,司职者不能耳。盖百年断隔,上下不明,茫茫以求索矣。然学界不解,视其纷乱而斥责,有司无知,惧其鄙野而无导。非不解也,久染西风夷学而不能也;非不知也,长偏王道圣教而靡可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士务学而已矣。欲士务学,在于贵文,贵文之道,在于士以文为进退。夫文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非学不能成之。是以经史大文,非饱学满腹之士不能,纵诗词歌赋,亦必熟诵乎子集、游冶乎山川人情而后得。今亦有文,皆白话为之,曰论文著述者,不过纸面学术,曰散文小说者,不过西人牙慧,而亿万万学生,千千万学者,为学不宗于圣贤,作文远离乎道脉。直为痛哭流涕者,以其非中国之文故也。中国之文,士夫之能事也。小学而大学,鉴往以资来,穷安其身,达济天下,藉贤圣而为时用者也。今效列代,育以文,举以文,则学士趋进,民人崇风,不数年则举国诵经读史,学仕为一,上下齐同,孰谓教育不兴,文化不复哉!曩者洛阳纸贵,千金一字,今者伶人天价,商贾势利。向使崇学尚文之风起,庠序师生以习文相竞逐,朝野士民以得文相炫尚,览乎风景名胜,继古之文见,用乎上下内外,致用之文行,孰不谓斯文在兹、圣贤再世乎?文举之政立,再隆之以大赛,铭之以宝地,超擢乎下位,虽隐逸沉沦者亦起而入彀而为国用也。

今主席以中国梦为执政之志,是有民族复兴之倡,不过华夏五千年炳蔚之人文耳,洵可以回汉唐宋明而为夷狄服也。如此,虽世界纷纷,中国可为之和,夷庶宾至,万邦来朝,建极绥猷,允执厥中。孰不谓天下咸宁乎!六艺文教仕隐谨疏,岁次戊戌,夏六月二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