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政治——生活与哲学

 昵称D5yyn 2019-03-21

第一节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概念

哲学按其本意而言,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概括地 讲,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社会意识的 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 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 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 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 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 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 本体论。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 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 答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3)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 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 造世界。人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这个共同问题。

(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哲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 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 科学。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 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 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 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

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 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 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 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世 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 和表现。

第二节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 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 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 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后形成的。它的 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二)熟悉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三)世界的本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四)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 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 的主观映象。

二、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 一,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 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 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 联系。

(二)物质与运动、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 可分割的关系: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 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 离不开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 张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 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 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三)物质与意识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 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 观世界的能力。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 活动的控制。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 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 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 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 变化之中。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 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 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的运动c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 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 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 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 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 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 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 变或创造规律。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按规律办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 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 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就能造福于人类。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我们对一 个问题的现实情况没有调查,那么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发言便是乱 说一气。乱说一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 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 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的重要途径。

2)—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也就是 说,处理一切事情,都要从事实出发,都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 作为根本出发点,都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实际行 动,而不是从理论、想象出发,来决定我们的实际行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 提和根本立足点。

3)—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五、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类 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 别;实践不同于人的纯主观思维活动;实践的表现形式多样,最基 本的是生产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关系或科学实 验),手段为工具或其他设备。

(三)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因为实践的基本要素所具有的客观物 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因为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是从实践本身性质而言。

1)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2)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 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三节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1.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 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2.五个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 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除了上述五个基本辩证范畴,比较重要的辩证范畴还有整体和 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

3·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 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

4.实质与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 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 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2)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 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 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方面的展开。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 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4)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 根本的认识方法。

5.要求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从唯物论角度看,创新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要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 是的统一。

2)从辩证法角度看,创新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勇于支持新事物;要既批判又吸收,勇 于推陈出新;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实现突破,促进事物的质变。

3)从认识论角度看,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哲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事物内部 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 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 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 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无视联系,违背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

②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的地位和作用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

②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①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③部分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其数量、地位、作用、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 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 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①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 最优目标。

②另一方面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 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 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 综合的思想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就要: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 和性质。②注意遵循系统内 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④用综 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 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 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 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 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 曲折。)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 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③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 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 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 量变。

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③方法论:

a.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3.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 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 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 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 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 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 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 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 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 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 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 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 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 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 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 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 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 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 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 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忽视矛盾的次 要方面,即支流。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 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辩证的否定观

1)含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 基础上的,它认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 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 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3)重要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 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没有辩证 的否定,就不会有质变和事物的发展。因此,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 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 旧事物的母腹中成长起来。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 简单地全盘抛弃,而是在抛弃旧事物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的同时, 保留并且改造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唯物辩 证法认为,作为联系和发展环节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 又保留。克服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联系性,保留体现了事物发展中 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继承与发展 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观点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

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 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否认矛盾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含义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 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 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 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二)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 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 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 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 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 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 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 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 不同。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化,但是社会意 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非一定同步进行,人类意识在思维层 面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与现实的社会存在 相对地分离,因此社会意识有时候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 候也会超前地对未来的社会形式进行思考和规划。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 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的状况: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含义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三)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第四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 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从量 上说,劳动群众始终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 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从理论层次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 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 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价值

(一)价值的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一方面连接着主 体的需要,另一方面连接着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就是意义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 大小。

(二)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理解人的价值,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价值享受者,也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价值。

2.事物的价值在于事物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人的价值就在于人以自身的属性和能力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 要,即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创造价值、满足他人、服务社会)。

3.人在以自身的属性和能力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时自身也是有需要的,他人和社会又会满足个人的需要(得到回报、获得 承认)。

(三)价值观

1.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属性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价值观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具有多 样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 自己所在阶级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对 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体现出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四)价值判断

1 ·含义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属性

价值判断是对事物属性与人的需要关系作出的判断。既然是对一种“关系”作出的判断,它就要考虑到双方的因素,一方面要考 虑到客观事物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主体自身的需要。 因此,价值判断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价值判断的结论一般 来说不会是唯一的,但这并不排除价值判断有正误之分。衡量价值 判断正误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 因为没有对事物自身性质的认识,我们也就无法对它能否满足自 身的需要作出判断。

3.价值判断的性质

1)客观性。价值判断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判断不是人主观自 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 客观的来源。同时,价值判断的客观性还表现在价值判断的正误有 一定的客观标准,不能只凭主观喜好来评价,正确的价值判断要符 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主观性。价值判断与人的需要有关,因此具有主观性。主观性的表现就在于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其价 值判断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就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3)多样性。事物自身的性质多种多样,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因此价值判断也会显现出多样性。这要求我们不能在价值观上盲目 求同,要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多元的立场。

4)社会历史性。人们的价值判断都受到自己所在群体、阶级 和社会的影响,表现出社会性。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导致人们价 值观的变化,进而使价值判断发生变化,这是价值判断的历史性表 现。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评价现实和历史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 单化、片面化。

4.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不能违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评价各种现实和历史中的价值观念,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价值观,跟上时代的步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价值 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每个人、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 上。同时,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由各种具体利益组成的,这就要求 我们善于从整体出发,协调各方利益,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根本 出发点。

(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劳动和奉献就无所谓 实现人的价值。 _

首先来看劳动。无论是物的价值还是人的价值,都是在人的劳动 中创造的。可以说,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之一。物有自身的属性和 功能,但它一般不会自动满足人,只有通过人的劳动改造,才能使之 满足人,才能形成物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劳动的过 程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 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再来看奉献。人不能只为自己劳动,更要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劳动和奉献是统一的。奉献要以劳动为基础,没有劳动就无所谓奉献,奉献体现在劳动中;劳动不能只为自己,要以奉献他人和社会为引导。劳动与奉献相结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追求个性与奉献社会是统一的。只有在这种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离开社会, 脱离群体,人就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只顾自己,只讲索取,也无法实现人生价值。

1.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人们要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就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包括生存条件、 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这些条件都是社会提供的,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我、贡献社会。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之一就是追求有个性的个人,这里所讲的“个性”不是指个人的怪癖和陋习,而是指能够体现每个人独特性的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和贡献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人的个性也就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贡献方式。没有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就无法表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也就无法形成人的真正个性。我们要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中追求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的个性才能脱离低级趣味,才能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可。

(七)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客观条件,发挥主 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里强调的 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状态。没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就无法克服困难,当然也无法实现人生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要努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才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坚定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引人前进的航标器,失去了坚定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迷失自我, 甚至走上歧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