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病全在辨证,同时眩晕治法不同

 经方人生 2019-03-21

平肝潜阳 滋补肝肾

例一:张XX,女,55岁。

患者有高血压史已7年余。现证为头晕耳鸣,项部痠强,失眠多梦,右侧手臂及小腿时有麻木,双侧足跟时有痠痛,每遇心情不悦则诸症加重。胃纳可,大便时干,小便正常。

诊见神识清楚,面色憔悴,语言流利,肢体活动自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60/100毫米汞柱。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扰。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为法。针刺三阴交、太溪(均补法),百会、天柱、风池、阳陵泉(均泻法),内关(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一次。6次后眩晕明显缓解,足跟痠痛减轻,睡眠好转。按上法针治15次诸症消失,血压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

按:此例系本虚标实之症,为肝肾虚惫,水不涵木,风阳上扰清空。取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之三阴交,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以滋补肝肾而育阴精治其本,百会、风池、天柱、阳陵泉泻上扰之风阳以治其标。取内关平补平泻法,以通阴维调诸阴,标本兼顾,而眩晕自愈。 .

化湿祛痰 调气降逆

例二:陈xx,女,41岁。

患者素体虚弱,眩晕、耳鸣、呕吐反复发作已2年余。在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服西药效果不著。近日眩晕欲倒,恶心呕吐,两耳如蝉鸣,伴胸闷痞塞,纳少,失眠。

诊见:血压110/76毫米汞柱。体胖,面色灰暗,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此为痰湿蒙蔽清窍。以化湿祛痰、调气降逆为法。取穴百会,隔姜片艾炷灸七壮,针刺内关,丰隆(均泻法),足三里(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一治疗一次后眩晕、恶心、呕吐减轻,惟耳鸣仍作。按上法治疗3次后,诸症消失而愈。

按:此例系素体脾胃不足,健运失司,致痰湿中阻,清阳被蒙,上逆遂发本证。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以宣通阳气,兼能、利窍,补足三里以健运中宫,则湿浊得化,内关可和胃止呕,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泻之非但除其湿浊,亦可折其痰气交阻之势。诸穴相伍,以达化湿祛痰、调气降逆之效。

滋肾益精交济心肾

例三:刘xx,男,35岁。

患者素体瘦弱,平时用脑过度,经常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时感心慌,失眠多梦,头发渐脱,腰痠膝软,五心烦热,劳累后诸症加重。纳食渐少,大便稍干,小便清长。

诊见:手心发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00/70毫米汞柱。此为肾虚髓海不足。以滋贤益精,交济心肾为法。针刺肾俞、太溪、内关、神门,均施以补法,留针20分钟,毎日针治一次。3次后症状减轻,续针10次明显减轻,按上法施治20次。

按:本例系肾精亏损,髄海不足,于是上下俱虚,而致眩晕。《内经》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内关为^^经之络六,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的作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能起到镇静安眠之效,贤俞、太溪以滋肾阴而交心肾,水火得济,阴平阳秘乃愈。

益心健脾 气血双补

例四:王XX,女,56岁。

患者有“子宫肌瘤”病史10多年。经常阴道出血不止。曾做子宫切除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惟头晕、耳鸣屡治不愈。神疲乏力,动则气喘,心慌,失眠多梦,纳少腹胀,大便不实,每日2次,小便正常。

诊见:血压100/70毫米汞柱。神志清楚,语声低微,面色萎黄无华,口唇不荣。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此为气血双亏。以益心健聛,气血双补之法。取穴百会、气海、关元、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均施以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2次为一疗程。并艾条灸百会、关元、心俞、脾俞。按上法針灸治疗3个疗程后,眩晕明显减轻,纳食增加,精神转佳,面色渐润。共治疗5个疗程,针治60次之后,诸般症状全部消失而愈。

按:此例患者长期时有阴道出血,致气血皆亏。取百会穴以社阳扶元,气海、关元以补虚益气,心俞、脾俞以健脾宁心,补血和营,足三里、三阴交以培补中焦,资气血生化之源。诸穴相伍,针灸并施,以达益心健脾、气血双补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