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的城隍庙

 南郭老生 2019-03-21
长沙的城隍庙X

长沙的城隍庙
城隍是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即传说中的“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洪武三年(1370)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均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为求江山永固,保一方平安,清时的长沙城竟设有大小4座城隍庙。即省城隍庙、府城隍庙、长沙县城隍庙和善化县城隍庙。
省城隍庙,始名长沙府城隍庙,正德五年(1510)吉藩首建于城北空地古飞虎寨西(今营盘街附近)。万历十九年(1591)知府吴道行重修,明末庙宇倾毁。清顺治四年(1647)征南师祖孔有德驻扎长沙,见神像露立,饬知府孔延禧捐修。重建后的府城隍庙,地址宏敞,庙貌尊严。乾隆二十八年(1763)巡抚陈宏谋将府城隍庙改作省城隍庙。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嘉庆十四年(1809)二次重修,在此添立八府四州城隍像和乾、凤、永三门城隍像,规模更加宏大。咸丰九年(1859)因庙后的火药局不慎爆炸,城隍庙片瓦无存。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才重建,仍称府城隍庙。光绪三年(1877)于紧靠府城隍之关帝庙左重建一省城隍庙,从此省城隍庙、府城隍庙、关帝庙齐肩而立,为省城之一大福地。后来省城隍庙荒废,并于府城隍庙。
长沙县城隍庙,旧在湘春门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朱前诒改建于湘春门内之保宁街(今成功街一带)。乾隆五十二年(1787)住僧募修了头门、正庙、戏台、观音阁、关帝殿。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县黄允洙创建大堂、子台、走廊、财神殿及横屋嘉庆十四年(1809)子台、经墙、瓮门、围墙倾圮,知县赵文在捐资重修,清末也屡次修葺,庙貌如新,香火日盛。庙内新悬对联一副,联云:
此地岂容瞒,任百般诡计阴谋,登场便见;
一身当有报,看千古忠臣孝子,结局方知。
善化县城隍庙在县正街善化县署东侧,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建正殿、戏台及两廊。嘉庆二十年(1815)众姓又捐建财神殿。咸丰二年(1852)八月,太平军攻打长沙南城,炮子火箭如密雨流星,轰声如雷。善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