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知识第十三讲

 yang102 2019-03-21
诗词知识第十三讲
【写诗的各种禁忌】
一、押韵八戒法
1、戒凄韵
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2、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诗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3、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4、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5、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6、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者,则亦不妨押之。
7、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8、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风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粘之弊,初学最宜审慎。
二、章法
1、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是重字用法如叠字,顶真格,同一句回环等,又或同一诗中两字用法意义不同,又或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山外青山楼外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马致远的《秋思》,"夕阳西下"与"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与"小桥流水人家"等等。
2、一句之内不能出现同音。两个字声母韵母都一样或相近,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为"隔叶黄莺空好音",因"莺"(ying)"音"(yin )相近,最好避免。
3、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4、忌“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诗眼,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因此下字须响须沉须稳。下面说一下如何辨析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如: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5、忌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无法使一首诗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三、孤平和三平调
1、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
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
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
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
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⑦。
在唐人的律诗中,
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
①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
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②那,平声。 ③教,平声。 ④漫,平声。 ⑤失粘有广义,
有狭义。广义的换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⑥燕,平声。
⑦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
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

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
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如杜甫的《岁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四、对仗三忌。
1、同字相对。
上下句同一字序位置不能同字,同字必同声,同声必然失对。就是说,同字不能相对。
如崔颢的《黄鹤楼》前半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句第五、六个字和第二句第五、六个字都是“黄鹤”两个字,不合要求而失对。
2、雷同。
指颔联与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是指句子的音节结构。初学律诗者最易染雷同症。
根据律诗的音节结构特点,若颔联是三个双音节后是一个单音节,则颈联应是两个双音节后是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
下图所示是规范的对仗方式。
颔联: △△  △△  △△  △
△△△△△△△
颈联: △△△△△△△
△△  △△  △  △△

颔联:  △△△△△△△
△△  △△  △  △△
颈联: △△  △△  △△  △
△△△△△△△
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颔联的“丝方尽”、“ 泪始干”是一个单音接着一个双音节,颈联的“云鬓改”、“月光寒”则是一个双音节接着一个单音节。
又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的“萧萧下”、“滚滚来”是一个双音接着一个单音节,颈联的“常作客”、“独登台”则是一个单音节接着一个双音节。
又如何会云《缅怀郭隆钰主任》:
叹翁谢世两年长,
回想音容暗自伤。
书法遒雄呈特色,
诗风纯朴出奇章。
古瓷新究华章著,
珠巷深研功德彰。
一代贤才长已矣,
令人奋发逐秋光。
颔联的“呈特色”、“出奇章”是一个单音接着一个双音节,颈联的“华章著”、“功德彰”则是一个双音节接着一个单音节。
雄州诗人朱道勤的七律《漓江咏》:
梦索漓江了愿游,
缠身俗事顿时休。
青山化净千般惑,
绿水冲消万种愁。
拓阔胸襟舒壮志,
放开眼界觅良猷。
神奇故事传佳话,
善恶忠奸岂共舟。
颔联的“千般惑” 、“万种愁 ”是一个双音接着一个单音节,颈联的“舒壮志” 、“觅良猷”则是一个单音节接着一个双音节。
再如麦友德《春日书感(七律三首)》之二:
唤起花魂与鸟魂,
春风今又到柴门。
蓝衫彩袖灯前影,
红树青山月下痕。
劫后心情思故垒,
战争笳鼓动江村。
高堂无恙妻儿健,
得其穷通且语论。
颔联的“灯前影”、“ 月下痕”是一个双音接着一个单音节,颈联的“思故垒”、“动江村”则是一个单音节接着一个双音节。
而下面麦友德《春日书感(七律三首)》之一则“雷同”:
寂寞难销楚客魂,
何时弹铗入朱门。
低徊往事成陈迹,
检点征衣剩酒痕。
入目疮痍还处处,
撩人笙管自村村。
年来我亦清闲甚,
世态时从酒里论。
颔联的“成陈迹”、“剩酒痕”与颈联的“还处处”、“自村村”都是一个单音接着一个双音节。这就显得声韵平曲板滞。
3、合掌。
指对句意义相同,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应避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说:“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所谓“四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言对不用典故,事对则用典故;词义相反或不同为反对,词义相同或相近为正对。“理殊趣合”是一条很宝贵的诗歌艺术创作经验。其一经南朝刘勰所总结,则广为颂传,为历代诗文论家所推崇。什么叫“理殊趣合”?就是用不同的道理去说明或表达一个趣意。是为反对。而正对呢?从字面上看,上下联虽然讲的是两件事,但因其两句意思相同或相近,这就显得内容贫乏,表述呆板。故有“合掌”之说,历来诗家称其为诗之大忌。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和诗人王力说:“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如“中华” 、“赤县” 、“九州” 、“神州” 、“华夏”等均指中国,故不能用来对仗。“想”与“思” 、“共”与“同”亦然。犹如“父”可与“娘” 、“兄” 、“儿” 、“孙”等对仗,但不能与“爹”对仗。
五、失粘 、失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

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
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
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
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
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
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
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
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⑤;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⑥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
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
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
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⑤;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六、做法立意
1、五忌
格弱:诗贵格调高古自然,句句无懈可击,否则即为格弱。《李希声诗话》曰:“薛能,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薛能大言如此,今读其诗真堪一笑。刘白之词,则绝非薛能可及。刘之词曰:‘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曰:‘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格力风调,岂薛能所可彷佛。”于此可知格调之不可不讲也。
字俗: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又“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诗中之“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才浮:诗贵含意不尽,藏才不露,否则即为才浮。如白乐天《宫怨》云:“泪满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又王昌龄《宫怨》云:“二诗用意,何等含蓄。
理短:诗贵理由充足,不可牵强,否则即为理短。如张继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但夜半非撞钟之时。①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又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虽描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但夕阳迟不独在花坞,春水漫不仅限柳塘也。此皆谓之理短。
意杂: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2、五戒
戒讥讪: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及读韩昌黎赠张曙诗,有“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二句,以江总之奸佞比曙,似是昌黎失检。故赠送之诗,宜借古人之才华位望相似,否则稍一不慎,受者即疑为有意讥讪,衔恨报复,卒无已时,可不戒哉。

戒谄谀:昔杜子美赠郑谏议诗,只赞其诗词,不言其谏诤,斯为不谄。又赠鲜于京兆诗,但美其文章,不论其武略,斯为不谀。不谄不谀,最关人品,然尽有对于贵官显者,加意颂扬,及时过境迁,骤然失势,昔日应酬之作,适成株累之由。诗人似此者颇多,切不可轻蹈此习也。
戒鄙俗:鄙在立意,俗在造句。凡稍有气骨者,或不肯自蹈卑鄙之弊,俗则非着意锻炼,即未能免。如张引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未敢潜忘秣饲恩。”言其为乞儿语,亦恶其鄙耳。白香山长于叙事,求解老妪,遂加以“俗”之一字。观此,则鄙俗之病,古人尚未能免,而谓学者可不留意乎?
戒纤亵:一字至九字诗,虽曰旧格,终近游戏。至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诸体,则纤矣。西昆、香奁,专咏艳情,《唐诗别裁》屏而不录,惩其亵耳。初学作诗者,最喜吟风弄月,坠入魔道,心术日非,此尤不可不力戒也。
戒剽窃:释皎然谓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周以言偷唐人诗云:“海色晴看近,钟声夜听长。”较原诗只改“雨”字为“近”字,“潮”字为“长”字而巳。黄鲁直偷李白诗云:“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较原诗只改“烟寒”为“家围”二字。此皆不免蹈偷语之病。初学作诗,脱胎犹非所宜,况剽窃乎?戒之慎之!
3、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诗忌费词o故可省o直接写新的动态;
4、含蓄: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沧浪诗话》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宜了。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5、兴:这里说讲不是赋比兴的手法问题。而是另外一层含义,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以,作诗也一定要从积极角度出发,忌借题发挥,打击讽喻,从一个宽厚的角度出发。目前网络诗坛上还是存在一些不好的风气,不得不另外提一下。
6、引用:之戒有十:曰不可硬K人口,曰不新,曰差e不串,曰直置不宛
七、其它
1、律诗四忌
不工 律诗最重对偶,苟对偶之句配搭不匀,便不工矣。
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不自然 律诗于立意、造句、炼字、修辞诸法,在在皆当研究,苟其徒重对偶,于诗之意义词句生拍硬截,便不自然矣。
不典雅 律诗宜善于运用古典,若只将迎眸、屈指、好将、从教称字,铺张字面,便不典雅矣。
2、绝诗四忌
可加可减 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可多可少 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可彼可此 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可上可下 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3、……
(注:有些禁忌在前面的讲座里已经讲过,这里不再累絜)
本讲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