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阐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你也许有兴趣

 zjw0452 2019-03-21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其中《内经》是四大经典之首。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脉象学、脏象学、经络学、病因学、病机学、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它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说:“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意思是说人体生病以后,也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针刺法治疗,病情正重的时候,也就是邪气正盛的时候,不可迎其盛势而而用针刺,会毁伤真气,必待病势稍衰才能治疗。病邪轻浅的人,也就是邪伤皮毛的时候,可用发散的方法治疗,病实而在里的病人,当用泻下通利的方法治疗,气血衰弱的,当用补益法治疗,使其气血充盛而有抵抗能力。

《黄帝内经》又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意思是说,形体不足的人,当用温养化气发,则气能生形;精不足的人,当用厚味之药来补;病在上面而位置偏高的,当用涌吐法,病邪在下部,当用泻下通利的方法,使邪气随下而走;中满的人,当用泻法;邪气留于肢体不去的,当用汤液浸渍形体,使邪气随汗液而出,邪气在体表的,当用汗法以发散;邪气凶猛的当抑制阻挡其凶势;邪气实的,当用散法或泻法治疗。

《黄帝内经》又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总之,要审查病情的阴阳属性,是柔还是刚(张景岳解释柔刚为:“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阳盛则阳病,则治其阳,阴盛则阳病,则治其阴,使阴阳平衡,气血安定,使其各守其位,不能出位乘侮,凡是血瘀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不足的当用导引法治疗。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刺血疗法,刺血疗法就是用三棱针,在人体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本法没有严格的刺血穴位,只是指大概的位置,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上对于高热,小儿惊风,头痛,颈椎痛,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扁桃腺炎,阑尾炎等都有显著效果。但是对于严重的心脏病人,皮肤病,皮肤溃烂等病人禁用此法。导引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气功锻炼,使身体上的经络腧穴进行导引,以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动功功法。其方式非常多,主要强调调心,调形,调息。导引的功效在于调营卫,健脾胃,排风邪,生气血。导引作为养生治病之法,早在古代已被广泛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