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黄酒说耳鸣之八——中医治疗耳鸣(聊聊祖国医学关于“耳鸣”的那些事儿)

 新用户98168714 2022-12-08 发布于湖南

    耳鸣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古今皆然,“鸣”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字,在《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一些古老的先秦经典著作中都在广泛使用,它的本义是鸟叫,故从口、从鸟。将“耳”与“鸣”字连用组成“耳鸣”一词始于《黄帝内经》,且一直沿用至今。耳中没有鸟,为什么会出现像鸟一样的叫声呢?《黄帝内经》里《素问·脉解篇》这样说:“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这是对耳鸣形成机制最古老的解释,然而如何理解这个经典的解释,历代医家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中有15次明确提到了耳鸣,所提名称除“耳鸣”外,还有“耳中鸣”“耳数鸣”“耳为之苦鸣”等描述,可见在2000多年前,耳鸣已经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病症了。《黄帝内经》以后,祖国医学2000多年医脉从未断层,在中医学的历代著作中均有关于“耳鸣”的论说,代表人物有东汉时代张仲景,其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中医学地位仅次于《黄帝内经》,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和中药组方治疗疾病的时代,留下来许多经典名方,被后世尊称为“医圣”,遗憾的是这位古医界的大佬没有留下关于“耳鸣”论述和名方,但也为后世药物治疗耳鸣指引了方向;晋代皇甫谧写出了中医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其中有针灸治疗耳鸣的记载;隋代出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太医博士巢元方,撰写了中医学第一部病源学、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这部书中有7处论述耳鸣,被认为是对耳鸣认识最有建树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肾虚可导致耳鸣”,如在《诸病源候论·卷十五》指出:“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这个观点对于中国人治疗耳鸣的影响之深远估计是巢老先生始料未及的,虽然他至今一直在正确指导我们治疗“肾虚型耳鸣”,但也一直误导许多人认为“耳鸣就是肾虚的表现”,所以现在耳鸣患者在药店买药,大概率会被推荐购买“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补肾的药物,这显然是被巢老先生带偏了。以后中医各家学说经过传承创新和总结,并经临床实践,明确阐述了耳鸣的形成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图片

    中医学作为一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论治的医学理论,它认为任何症状的出现必然与内在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耳鸣的出现亦不例外,所以中医上耳鸣的概念为“耳鸣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以自觉耳内或颅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其既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亦是以耳鸣为主证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在新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本科教材中,将耳鸣的病因分为六大证型,有实有虚,实者多因风邪侵袭、痰湿困结或肝气郁结,一般多表现为年轻人、体质壮实、起病急、耳鸣声大者;虚者多因脾胃虚弱、肾元亏损或心血不足所致,一般多表现为老年人、起病缓慢、耳鸣声小者。

图片

    中医治疗耳鸣的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导引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中医治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调个性化治疗,耳鸣可能相同,但病人不同,伴随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同:二注重整体调节,强调包括饮食起居、调畅情志在内的整体综合调节;三是治疗方法简单、方便、价廉,副作用小,易为中国患者所接受。

一、中药治疗

    我国的耳鸣患者在寻求治疗时都会服用药物治疗,在使用的药物中,中药(包括中成药)的使用似乎较西药更为普遍,自“医圣”东汉张仲景写出中医传世经典《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组方原则以后,中药治疗成为中医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耳鸣治疗也是如此。中药的治疗大致有两种:一是传统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结合患者个体的不同,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优点是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灵活用药,针对性强,更符合中医的辨证思维,但缺点是需要时间和器具来煎煮,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人来说不太方便;二是以某一经验方为基础制成的中成药,优点是不必煎煮,服用方便,缺点是药物成分固定,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所以中药传统汤剂更能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下面分别介绍耳鸣六种证型的主证、治疗原则、方药选用和饮食调节。

图片

1.外邪侵袭主证:耳鸣骤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方药:芎芷散加减。疏散的药易耗伤人体正气,因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有外邪时,不宜进补,饮食宜清淡。

2.痰湿困结主证: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淡无味,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腻,脉弦滑。治法:祛湿化痰,升清降浊。方药:涤痰汤加减。饮食忌肥甘厚腻及辛辣、生冷的食物。

3.肝气郁结主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胸胁胀痛,夜寐不宁,头痛或眩晕,口苦咽干,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窍。方药:逍遥散加减。饮食忌辛辣、油炸、煎炒、香燥的食物。

4.脾胃虚弱主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或思虑过度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饮食忌生冷、寒凉的食物。

5.肾元亏损主证:耳鸣日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温阳化气。方药:肾气丸加减。饮食上肾阴虚忌辛辣、温燥的食物,肾阳虚忌寒凉的食物。

6.心神不宁主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有关,心烦失眠,惊悸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宁心通窍。方药:归脾汤加减。饮食以易消化、润补食物为主,忌辛辣、生冷、温燥的食物。

二、针灸治疗

    中医的综合治疗离不开针灸,在先秦时代主要通过针灸以疏通经络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因此,《黄帝内经》中关于耳鸣治疗方法的记载,也是以针刺为主,后代医家治疗耳鸣,针灸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图片

1.体针 局部取穴与远端辨证取穴相结合,局部可取耳三针:患侧完骨、听宫、听会,风邪侵袭者,可加外关、合谷、风池、大椎;痰湿困结者,可加丰隆、足三里;肝气郁结者,可加太冲、丘墟、中渚;脾胃虚弱者,可加足三里、气海、脾俞;肾元亏损者,可加肾俞、关元;心神不宁者,可加通里、神门。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不论虚实,一律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

2.耳穴压豆 取内耳、脾、肾、肝、神门、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以上穴位,不时按压以保持穴位刺激。

图片

3.穴位注射 可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药物可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等,针刺得气后注入药液,每次每穴注入0.5ml.

4.穴位数贴 用吴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温水调和,敷贴于涌泉穴,或单用吴茱萸末,用醋调和,敷贴于足底涌泉穴。

三、导引法

1.鸣天鼓法 用于防治耳聋、耳鸣。如《内功图说·十二段锦总诀》述:“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叉之手,移两手掌擦耳,以第二指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共弹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郭,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图片

2.营治城郭法 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做15分钟左右。

3.鼓膜按摩法 其法是用中指尖插入外耳道口,轻轻按压,一按一放,或中指尖在外耳道轻轻摇动十余次,待外耳道的空气排出后即突然拔出,如此重复多次。也可用两手中指分别按压耳屏,使其掩盖住外耳道口,一按一放,有节奏地重复数十次。

    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与调护尤为重要。平时应注意:1.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天时。2.耳鸣患者,应避免处于过分安静的环境下,适度的有声环境有助于减轻耳鸣。3.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防止耳鸣加重。4.怡情养性,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来自工作或生活上的各种压力,解除对耳鸣不必要的紧张和误解,可防止耳鸣的发生及加重。5.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引火归原作用,有助于睡眠及减轻耳鸣。

    耳鸣系耳科难治证之一,目前依然是一个有待攻克的世界难题,大量的耳鸣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在中国应用中药、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治疗耳鸣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应用的广泛程度恐怕在所有疾病中都是排在前列的,中药、针灸、按摩导引等中医方法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耳鸣提供了一种区别西医的思路,这种中医思维也许会为揭示耳鸣的奥秘带来新的启示,这是中国人研究耳鸣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之一。只要我们怀着科学的态度,正确运用中医思维去勇于实践,认真观察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并运用现代科研方法进行科学的总结,中医治疗耳鸣的有效性一定会被医学界确认和推广。

作者简介卢俊,男,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长期从事耳鼻咽喉临床工作,对中医耳鼻咽喉专业有较高造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