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和康复成为主题,国家政策层面上大力支持养老、护理和康复的发展……
诸多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纷纷宣称要开设康复医院,甚至一张嘴就是几十家、几百家的连锁康复医院、几百家康复工作室……
事实呢?
截止到 2015 年底,全国共有康复专科医院 453 家,护理院 168 家;截止到 2016 年底,全国共有康复专科医院 495 家,护理院 240 家,其中公立康复医院 163 家,民营康复医院 332 家,100 张床位以下的康复医院 256 家,100 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 239 家,甚至出现了 500 张乃至 800 张床位的「巨型」康复医院。
这其中,大多数 100 张床位以下的康复医院都是散在的民营康复医疗机构,而 100 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则基本分为两类:公立康复医疗机构(其中大多数是以前二级医院转型而成)和上述各种资本拟建的「连锁康复医院」的试点模板。
然而,这么多康复医院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良好运行的呢?

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叫「良好运行」:首先当然是赢利,第一步是现金流平衡第二步是有盈余可以逐步收回投资成本,那些建医院为了卖房子或者从上市公司洗钱的赢利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其次是以医疗技术和服务来赢利而不是靠坑蒙拐骗骗到钱,无论是骗医保的钱还是骗老百姓的钱。
这个标准算是很低了吧。但走访了不少康复医院,也和圈内外朋友做了很多关于康复医院如何运作的沟通,有些感触:即使以我上述如此低的标准,国内运行良好的康复医院也是少之又少。
接下来,通过几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建一家什么样的康复医院」以及「如何建一家康复医院」,后续有时间再和大家聊聊现在比较热门的「康复工作室」。
非常大。同为康复专科医院,走高中低端路线的不同决定了其服务和技术各不相同,50 张床位和 500 张床位决定了其临床流程和管理方式不相同,主要偏向神经康复和主要偏向骨科康复决定了其设备采购和营销方式不相同。甚至,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的不同性质都会使一家康复医院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
因此,如果想成立一家康复医院,首先要想清楚的是自己建立康复医院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想建立一所什么样的康复医院。
建立康复医院的目的当然是赚钱,公立机构用政府的钱建康复医院以完成政绩,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用股民的钱建医院顺便把钱洗到关联非上市公司里,打着帮忙成立康复医院旗号干着实际上推销设备的行为,这些当然都是赚钱方法,不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本文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提供适合的康复医疗服务来赚钱。
首先不可选择的,您是公立医疗机构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公立非营利性康复医疗机构必然不能仅仅承担医疗功能,必然还要开展诸如教学、科研、社会工作之类的任务。因为公立机构没有存活的问题,即使成立初期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考虑教学、科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责任。
民营机构以赚钱为目的,那医疗和教育就是主要手段了。顺便说一句,康复教育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实体机构的康复医院在康复教育方面比各种教育机构或者医生、治疗师集团天然具有优势,做好了是很赚钱的,大家有兴趣的话,欢迎留言,我们后面开专题专门讨论。
医院走高、中、低端路线是必须仔细考虑的。康复医学本身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区域患者支付能力决定了医院定位,不同档次有不同档次的运行方法,患者支付方式包括自费、国家医保支付和商业医保支付。
理论上说同时挣这三部分的钱当然都可以,实际操作中却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做不到,但是需要很仔细地设计。很多医院在这一点上一开始就定位错误,导致运行后长期无法盈利甚至看不到未来希望。

最典型的错误就是一开始把自己定位在走中高端路线,因此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买还是人员聘请都投入较大。结果运行后却又主要依靠国家医保支付,而医保支付的低价格水平使医院完全看不到盈利希望。
中高端医院接受医保支付还有很多其他弊病,比如中低端患者入住严重影响了医院环境条件导致高端客户流失,医保患者反复重复住院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下降、治疗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医院口碑,医保支付项目受限医院没有动力开展新技术项目(即使作为自费项目也很少患者愿意支付)……
那中高端医院是否就不能接受国家医保支付?答案是:不一定。如果在一开始定位就走中高端路线,那在医院规模、服务内容、价格体系、营销方案甚至员工招聘和培训等方面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并对医院盈利的时间预期也应该有明确的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实施。这种情况下,不应随意接受国家医保支付,而应把客户重点放在发展自费和商业保险支付上。
可惜的是,大部分医院管理者对中高端的认识还仅限于豪华单人病房、高大上的进口设备和国内高级专家加盟上,而在上述更重要的因素上反倒和传统公立医疗机构没有任何区别。
比如在员工招聘和培养方面,包括高薪聘请的专家,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以前都是在公立医疗机构工作,完全意识不到服务的重要性,更没有市场意识……
更遗憾是,医院对这些医务人员的要求也仅限于完成固定的临床医疗工作,没有对他们进行服务理念的培训,没有进行营销工作的要求和考核,更没有企业文化的引导。
走中高端路线,同时接受国家医保,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很多工作方面要提前做好设计,做到医保不影响中高端客户的体验,同时还能把享受国家医保但是有额外支付能力的患者筛选出来。这部分比较复杂,谈起来需要很多内容,不在此处讨论了。
那么,中低端呢?一般来说,主要收入来源是医保支付的,因为各地康复治疗的低物价水平,基本上只能是低档的医院:收费标准低,患者支付能力低。
那是不是这些低端医院就不好了?恰恰相反,如果按照之前说的「赚钱」为标准的话,反倒赢利比例最高的就是这些低端康复医院。
原因很简单,这些医院一开始因为资金限制或者其他一些原因,相对投入较小,并且运行中始终重视成本控制,因此即使收费水平较低医保支付水平低,仍然可以有一定的赢利。
不过,这种处于低水平运营状态的医院,一旦医保支付情况发生变化,往往可能就会陷入经济困境。全国大部分地方医保支付政策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医保因为入不敷出控费越来越严,单纯依靠医保支付的医院越来越难以为继。

解决方法是: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价格的医疗服务。在继续保持医保支付低端康复医疗服务的同时,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可以设置同一康复治疗项目不同治疗师不同收费或者不同设备不同收费的方式,也可以设置整体费用中部分医保按项目支付部分由患者另行自费支付。
很多机构一开始按照中高端医院设计、建设,开业后却又以医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期待着患者达到一定量后通过逐渐增加的自费让医院重新慢慢走向中高端,其实这是很难的,里面涉及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基因问题。因为一开始给予成本等诸多因素考虑,没有对应的人员培训和流程设计,医院里所有的服务都是指向低端医保患者的,后期即使开展了各种自费的相关服务,也因为从一开始就形成的基因问题导致无法成功转型到中高端。
如果想定位中高端服务,那就应该一开始在所有设计上要有明确的安排:床位规模、环境流程、目标对象、服务内容、价格体系、营销方案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均明确标准。这样必然导致投资和运营成本增加,在保证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是否应为员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缓解医院经济压力等目的而接受医保支付患者。
新开一家康复专科医院,床位数其实相对容易定。根据以往数据,以个人感受来说(没有证据),公立医院床位多的比例更高一些,而床位小于 100 张的医院中民营康复医院的比例应该高于 2/3。
首先的决定因素当然是那些不可改变的。
比如一家康复专科医院是由二级医院转制而成,那它的床位数原则上不会发生变动。
而国家 2012 年对三级、二级康复医院的强制性床位要求也是对床位数的重要限制:二级康复医院床位要求 100 张以上,三级康复医院床位要求 300 张以上。而 100 张床的一级医院在这个标准出来以后很难获批,2015 到 2016 年的数字变化就能看到。
2017 年国家对康复医疗中心建设标准做了规范:住院床位要求 20 张以上即可。这大大降低了康复医疗的准入门槛,是个非常好的政策。在操作层面基本上等于对上述康复医院限制要求的取消。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医院档次问题。
定位于中高端康复医院,那区域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其实就已经确定了。结合医院重点专科方向,医院床位数是没有多少选择的。您不可能在一个中部地区地级市建一家 300 张床的中高端康复医院,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具备支付能力的人。
定位于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家医保支付的医院,床位相对来说就必须多一些,因为医保的支付水平就决定了医院的盈利要以量换取。不过,需要重视的是:即使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医保支付能力也越来越差,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很值得怀疑的。新建医院也别太指望靠拿大量医保支付营利。
其实,最重要的决定床位数的因素是康复医学本身的性质。我们总是强调康复医学是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医学学科,医生、护士、治疗师、社工甚至家属等都是围绕患者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这个性质决定了康复医院的工作流程和临床模式。

事实上,我们在国外很难看到中国这种三五百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有必要吗,不是。其实国外很多地区人口密度比中国高得多,支付能力也当然远远强于国内,但是人家并没有那么多张床位的康复医院。原因是既然要以患者为中心,那康复医院的临床工作就应该都是围绕患者进行的,整个康复团队必须做到关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分工协作。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是一家几百张床位的康复医院,否则这家医院的临床运行效率就会低下,无法做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考察一下国内比较有名的规模较大的康复专科医院就会发现,即使是临床技术一流的医院,实际的医疗效果都不甚满意,原因就是太大的规模导致部门分割严重影响了团队沟通效率,使得分工合作几乎不可能良好运行。
简单来说,100 张床位上下的一家康复专科医院是比较适合的。根据医院档次和专科性质,再少一些床位都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增加床位,尤其是超过 150 张、200 张床位以上,要慎之又慎,综合各方面条件仔细加以评判。
事实上,过大规模的医院,即使仅仅从经济运行效率来说也是降低的,因为超过一定规模后各单元之间的交易成本会大幅度上升,这儿就不加以仔细论述了。
很多投资者觉得,「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啊,国家要求康复专科医院必须是综合的,没有可选的啊」,不完全是。
虽然 2012 版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要求三级康复医院不少于 6 个康复分专业,二级康复医院不少于 3 个康复分专业,但是并没有对每个分专业进行床位规模限制。也就是说,未必各个分专业的床位一定相等。
那是否应该各个分专科有所侧重呢,当然应该。
很多康复医疗机构虽然在一开始设置阶段各专科床位数相等,运行一段时间后因为收治不同分专科患者比例不同而自然发展出不同床位。
那为什么不在设立之初就有所规划呢?因为空间分配、设备购置、工作流程、员工培训发展和考核激励等等均和专科方向有重要关系,一开始不正确的设置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影响分专科方向的第一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康复医学真正开始起步是2000年之后的事儿了,原因很简单:经济发展水平。看看欧美,日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对康复的影响。欧美整体来说,骨科康复和心肺康复比例远远大于中国,而神经康复则少于中国,日韩则介于中国和欧美之间。
这和中国康复医学发展是相符的,2000年前大家只管着救命了,没人重视康复;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了,脑卒中脑外伤等命保下来后的严重残疾状态需要改善了。于是大家愿意把钱花在神经康复上了,但是骨关节导致的慢痛和运动受限等还可以忍受,因此骨关节康复发展不起来。近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向欧美靠拢了,所以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比例越来越高……
总结:
如果您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内陆,开个康复医院就不用考虑什么心肺康复、肿瘤康复了,太超前于时代只能成为烈士而成为不了先驱。
影响分专科方向的另一个因素是之前多次提到的「医院档次」。因为上面说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骨科康复患者支付能力更强。一家中高端的康复医院,骨科康复的比例显然就应该相对更高一些。其实还有一个不太说得出的理由:相比较神经康复,大多数机构骨科康复更容易出效果,而且骨科患者对医院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更小一些。
相对的,中低端的康复医疗机构,如果又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只能先发展神经康复了。这部分也是医保支付现在最容易的,也符合中低端康复医院的主要费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