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彩的文明,大汶口文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昵称55301288 2019-03-22

早期文明遗址中只有少数的黑色单彩陶器出土。中期文明是彩陶的繁盛期,出土的彩陶不仅数量多、样式多样而且造型精美,主要有豆、盂、钵、钵形鼎、带把罐、盆、深腹罐、器座、壶和背壶等。颜色有红、赭、白、黑等或这些颜色组成的复杂花纹。花纹图案以八角星纹、三角形折带和网纹为特色,也有少量的连栅纹、纽索纹等编织纹出现。晚期文明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数量逐渐减少,陶器走向了简化之路,颜色也只有赭、红等色。

大汶口居民的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耜,甚至比砍伐用的石斧还要多。石耜是一种农业生产工具,表明大汶口居民的农业生产已经居于社会生产的统治地位。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是居民用来松土、除草的农具。镰刀的数量和材质也很多,由石器或骨器制作而成,是大汶口居民用来收割粮食的农具。这些农具的出现,表明大汶口居民已经发明了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石耜用于翻土、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

除了农业种植,大汶口居民还饲养猪、狗等家畜,也从事一些渔猎和采集活动。鱼镖、鱼钩等是他们捕鱼用的工具。大汶口文明中手工业的工艺水平很高,大汶口遗址出土了许多玉器和骨角牙器,有玉钺、花瓣纹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这些玉器和象牙器大多是大汶口居民的装饰品,上面已经出现了镶嵌技术的痕迹。

在出土的人体骨骼中,考古学家发现许多头骨枕骨的形状与正常状态下枕骨的形状不相同,推测这是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枕骨实施人工变形的风俗。此外,考古学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人骨大多没有上侧门齿。经研究确定,这并不是因为大汶口人没有生长上侧门齿,而是因为人工拔除的原因。至于大汶口人为什么对青春期的人实施拔牙,到现在还不能解释。大汶口居民的颌骨也发生了变形,因为他们长期将小石球或陶球这些物品含在口中,时间长了颌骨就会变形。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同样原因不明。

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葬数量很多,按照形制可以分为大、中、小墓弹。大型墓弹不但规模大,还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精美而丰富,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此外,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中型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都相对较差些。小型墓葬则极为狭小简陋,随葬品也很少。

在这些墓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数量不等的猪骨,其中含猪骨最多的一个墓葬有14个猪头骨。专家分析,那时猪头骨的多少是私有 财产多少的一种象征。除了猪骨,当时还普遍盛行在墓葬中随弹獐牙或龟甲。这些随葬品通常都放在死者的指骨附近。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和诸城前寨等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在随葬的陶器上发现了陶文。大汶口早期文明的墓葬多为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的墓葬则多为父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夫妻合葬墓。葬制的演化反映了大汶口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过程。彩陶和黑陶文明。

大汶口晚期文明出现了轮制陶器。这些陶器颜色多样,有灰、青灰红、黑、褐、黄、白等多种,以灰陶为主,其次是红陶,黑陶和白陶也占有定的比例。黑陶是大汶口陶器文明的代表,分为两种:一种只是器物的表面呈黑色,而胎体则为灰色或红色;另一种是里外一致的黑陶,发现得比较少。陶器的形状除了最普通的平底、三足和圈足外,还出现了带嘴和带流的形状,有鼎、需、盉、豆、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背水壶、高领罐等。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黑陶是一件镂孔高柄杯。这件高杯系泥质黑陶器具,侈口、深腹、圆形底接高杯、圈足、器壁较薄似蛋壳,表面乌黑发亮,杯上有7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型严谨规整、朴素大方亭亭玉立,充分反映了大汶口文明黑陶制作工艺的成熟。

彩陶在这一时期不知为什么出现了退化迹象,但出土的彩陶都很有特色,以红、黑、白彩绘画,有圆点纹、圆圈纹、三角纹、菱形纹、水波纹、窄条纹、旋涡纹、弧线纹、花瓣纹、回旋勾连纹等。有的彩陶的纹饰是在陶器烧制完成后才绘制上去的,因此比较容易脱落。考古学家还在彩陶上发现了一些太阳、云气、山峰的图像刻文,为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资料。大汶口居民装饰陶器的方法已经出现了较为先进的镂孔装饰法,纹饰有篮纹、弦纹、划纹、圆圈纹、弧线三角纹及附加堆纹等。这种装饰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出现比较早,在长江以北地区最为突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