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 :《文心雕龙•宗经第三》品读之三

 昵称32901809 2019-03-23

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

《文心雕龙·宗经第三》品读之三

文\钟百超

一、经书的重要性

刘勰首先对“经”的含义做出阐释。“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说明天地人三者恒久不变的道理,这种书叫做“经”。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变的伟大教导。

“经”为何能够成为恒久不变的道理?“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经书取法于天地,检验于鬼神,深究事物秩序,制订出人伦纲纪,洞察人类心灵奥秘,彻底掌握文章精髓。因而,能够成为不朽的经典。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经书,诸如皇世《三坟》,帝代《五典》,《八索》,以及《九丘》等,“岁历绵暧,条流纷糅”,因历经的年代过于久远而情况不明,其枝条分流变得纷繁复杂,可惜都已经失传。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等,由于孔子的删述而完整地保留下来。“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相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十翼》《春秋》。正是孔子的删述,使这些宝书都开始大放光芒。

学习经书有什么益处?其一,“义既极[埏]乎性情,匠于文理。”经书的义理陶冶性情,文辞堪称典范;其二,“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天道非常微妙,圣人的见解极为卓绝,圣人的道德学问像高墙深宅那样高深,言论自然极为深广。经书好比千万斤重的大钟,决不会发出细小的声音来。

“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因此,经书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道,光明而长久。

二、经书的内容及文辞特色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周易》专门研究天道,极为神妙,学以致用。所以《系辞上》称它意旨深远,文辞精美。在创作上,采取隐晦的方式表达意旨,因而晦涩难懂。孔子研读《周易》,将编联竹简的皮带翻断过三次。可见,《周易》是圣人探索真理奥秘的宝库。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照灼也。”《尚书》主要是记录宣言文告,语言古奥难懂;但是只要懂得古代语言,它的意义便明白清楚。所以子夏赞美《尚书》说:“它像日月照耀那样明亮,像星宿排列那样分明。”这无非是说,《尚书》记载清楚明白。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诗经》主要是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字和《尚书》一样晦涩难懂;里面有《风》、《雅》等不同类型的诗篇,采用“比”、“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文辞华美,比喻曲折;讽诵起来,可以体会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最能切合读者的深切情怀。

“《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礼经》主要用来建立体制,根据各种事务来制订法度,所定条例细密详尽,执行起来,功效显著。摘取其中的片言只语,没有不是珍宝。

“《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春秋》主要是用来辨明事理,往往一个字便体现出作者的深意。例如关于“陨石落在宋国有五块”、“六只鷁鸟倒退着飞过宋国都城”等记载,用前详后略两种手法构成文辞。“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以先说“宫门”,后说“两观”的顺序,显示区分主次的用意。《春秋》文笔婉曲,用意隐蔽,确是相当深刻。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尚书》文字似乎古奥一些,而探讨的道理却感到明白畅晓;《春秋》的文字一看就懂,探索的意义却又隐蔽艰深。圣人的文章丰富多采,文辞和内容各有特色。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书和树木一样,根深柢固,枝高叶茂;言辞简练而意旨丰富,叙事浅近而喻意深远。这些经书历时虽已久远,但回味起来却有新意。后辈探索从中获益并不嫌晚;前代学者用了很久,也并不嫌过早。经书的伟大作用,可以说像泰山上的云气能使天下都普降甘霖,像黄河的流水使千里沃野得到滋润。

三、各种文体的起源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论、说、辞、序等文体,都是从《周易》开始;诏、策、章、奏等文体,都发源于《尚书》;赋、颂、歌、赞等文体,都以《诗经》为本源;铭、诔、箴、祝等文体,都从《礼经》开端;纪、传、盟、檄等文体,都以《春秋》为根本。”

“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这些经书都为后世文章的写作树立了最高标准,为各种文体的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领域。因此,在创作上任凭诸子百家怎样驰骋活跃,终究跳不出经书的范围。

四、效法经书写作的妙处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如果能根据经书来制定文章的格式,酌取经书中的雅言来丰富文辞,这就如同靠矿山来炼铜,煎熬海水来制盐。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写文章如果能够效法经书,文章就能具备六种优点:第一是感情深挚而不偏邪,第二是风格清新而不混杂,第三是记事真实而不虚假,第四是意义正确而不歪曲,第五是风格简练而不芜杂,第六是文辞华丽而不浮靡。

五、文辞的地位及流弊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扬雄用美玉不雕琢不成器作比喻,说明五经富有文采。文辞靠德行来建立,德行靠文辞来传播。孔子用文辞、德行、忠诚、信义四项内容来教育学生,而把文辞放在首要地位。正如美玉必须有精致的花纹一样,文辞只有和其他三项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后代作家在勉励德行、建树名声时,没有不以圣人为师,然而在作文修辞时,却很少有人以经书为榜样。

“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因此,楚辞艳丽,汉赋浮夸,这种弊病越发展越严重。纠正这种错误,回到经书的正道上来,不就好了吗?

六、总结

《宗经》和《征圣》是姐妹篇。圣人的思想通过经书彰显出来,研习经书是了解圣人的法门。“征圣”和“宗经”既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终点。

全篇分三个部分,探讨了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即经书的重要性,经书的内容及文辞特色,各种文体的起源,效法经书写作的妙处,文辞的地位及流弊等。

如何处理文辞与德行之间的关系?刘勰提出“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的观点,为创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孔子就是用文辞、德行、忠诚、信义四项内容来教育学生,并把文辞放在首要地位。可见,孔子对文辞的重视。只有经过精心雕琢的文章,才能焕发文采,熠熠生辉。才能更好地把德行彰显出来。

用什么典范来指导创作呢?刘勰倡导“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刘勰把经书作为创作活动的模板,他认为,参照经书写出来的文章,在感情上深挚而不偏邪,风格上清新而不混杂,记事上真实而不虚假,意义上正确而不歪曲,体式上简练而不芜杂,文辞上华丽而不浮靡。

不仅如此,刘勰还认为,“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参考经书,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道,光明而长久。

本篇好句摘录

1、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2、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

3、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4、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5、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

6、摛风裁兴,藻辞谲喻。

7、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8、太山遍雨,河润千里。

9、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

10、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11、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 :《文心雕龙·宗经第三》品读之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