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设置方法及其注意点

 叶老师YP 2019-03-23

 / 孟初薇  图片 / 槟榔谷、广元康辉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jsjyyjzz)

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规定,学校课程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016年12月,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课程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的产生和发展能够有效地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是对原有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与其他课程不同,研学旅行课程强调的是地方管理和校本创造性实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德育活动、户外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和。因此,依据各地不同的社会资源、各个学校不同的校园文化,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时,学校就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自主实施的空间。

1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的方法

我校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展开,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品质、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考查了周边的环境和社会资源,体现了游、研、学为一体的综合学习方法。

1.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我校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人文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根据地方特色而确定,体现实验小学草根文化精神引领的一门校本课程;是以研学旅行为主要内容的,体现学生整体参与的校本课程; 是一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开发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快乐、自信、坚毅、 豁达”的内涵特质,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加深学生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锻炼学生自主交往、吸收接纳的能力;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培植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开阔学生视野,理解、尊重、接纳多元文化,从而实现“自由成长和社会责任相伴、民族情怀与国际理解融通”的教育。

基于以上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我们设计的课程内容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有效弥补了校内教育不足,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课程学习走向游学,从游学走向研学。

2. 根据研学旅行的时间节点设置课程内容

研学旅行被定位于“课程”,与普通的春游、秋游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学校对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必须有着相对固定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参与人员安排等

我校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以开展研学旅行的时间阶段为纵轴,分为行前课程、行中课程和行后课程,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开发菜单式微型课程(如表1)。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所涉足的区域会越来越广阔,课程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更具综合性。

上述各微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结合研学旅行目的地的特色,对提供的课程菜单进行自主选择或重组。这样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有利于实现跨学科的整合:

游学前,各学科教师根据相关的研究主题设计好游学手册,为研学课程提供支撑,班主任老师和研究老师则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

游学中,学生通过学科知识融合学习,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式学习体验,并自主安排课余时间,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特质;

游学后,研学课程反哺学科教学,通过对研学旅行资料的整理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为学科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在整个课程的实施中,具体的课时安排和相关的负责老师,为研学旅行的课程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 根据学生可活动的区域设计课程内容

任何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出于对学生安全、自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苏州市教育局有关规定研学课程的开展中,小学生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生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生以省情国情为主。

因此,我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价值来进行合理遴选。以学校为圆心,学生可以涉足的距离为半径,把研学旅行课程按区域分为“漫步校园跨校一日体验”“探访娄东家乡风土寻根”“美丽中国开放主题课程”“走近世界多元文化理解”四大板块,共十六个主题。

板块一“漫步校园跨校一日体验,共设3个主题课程,主要针对中低年级学生开展:

1. 校园拾趣——结对乡镇学校,认识不同的校园环境,体验不同学校的特色文化;

2. 生态探秘——开发校园生态园,进行户外观察;

3. 跨校交友——结识异校小伙伴,进行住家体验,锻炼交往能力。

板块二“探访娄东家乡风土寻根”,共设 4 个主题课程,主要针对中低年级学生开展:

1. 走近圣贤——了解娄东名人的生平事迹,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2. 寻访老街——畅游古镇老街,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典故,感受江南古镇文化底蕴;

3. 亲近园林——游览江南园林,知道它的来历,培养对建筑、园林的审美情趣;

4. 走进新农村—— 了解周边农村的发展变化,体验农民的生活,感受种植乐趣。

板块三“美丽中国开放主题课程”,共设5个主题课程,主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展:

1. 红色追踪——了解英雄的丰功伟绩,用红色精神滋养心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 科技畅想——体验科技馆里的互动游戏,培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登高望远——攀登高山,锻炼身体,增长见识, 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 对话历史——游览 历史名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 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热爱生命和自然,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板块四“走近世界多元文化理解”,共设4个主题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

1. 地标建筑——参观世界各国的地标建筑,进行中外建筑 比对研究,促进对不同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提高建筑、艺术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2. 特色美食—— 理解中西饮食文化及礼仪规范,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3. 人物印象——深入观察和了解身边的一个人物,学会不同国家待人接物的礼仪和方法,学会国际合作与分享;

4. 物候特征——感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拓展生存能力。

我们的课程内容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 循序渐进、由近及远的顺序逐步推进。低年级学生以市内联盟学校的跨校活动为主,辅以娄东文化的体验,锻炼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能力,为以后走出太仓打好基础;中高年级的学生走出太仓, 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还有机会与国际友好学校进行交流。

如2018年10月,学校各年级开展秋季研学旅行,各年级根据学生可活动的区域选择了不同板块中的不同主题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低年级在“探访娄东家乡风土寻根”板块中选择相适应的主题。

如一年级选择的是“亲近园林”主题,组织学生来到太仓的历史名园“弇山园”,在园中探访古迹,了解“弇山”与太仓本土娄东文化的渊源, 体验传统游戏的魅力。

二年级选择的是“走进新农村”主题,组织学生来到太仓新农村“电站村”,参观农场和果园,认识了很多农作物,参与了果树的采摘活动,并且深入了解了太仓特产——新毛芋艿。

中高年级选择了“美丽中国开放主题课程” 板块中的相关主题。

如三年级选择了“动物世界”主题,来到上海野生动物园,和各种动物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四年级选择了“登高望远”主题,来到苏州穹隆山,攀登高峰挑战自我,探寻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五年级选择了“对话历史”主题,来到无锡三国城,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之旅。

六年级则选择了“走近世界 多元文化理解”板块中的主题,来到上海迪士尼乐园,研究了中西方建筑、 文化的不同,体验了一把异国风情。

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五、六年级的学生还有到澳大利亚、 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地区的跨国研学旅行的机会。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涉足区域设计的研学旅行内容,使得学校能够合理地把地方政策规定和学生发展两者兼顾起来,对周边地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可操作性强。同时,也使得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的注意点

研学旅行课程具有实践性、研究性、教育性、安全性、公益性等特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研学旅行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匡正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课堂讲授,以及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弥补学生经验狭隘、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 注重课程整合的综合性

最初的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活动的拼合,呈现碎片化、随意性大的特点,往往只是学生跟着老师和导游到某个地方玩了一圈,缺少研和学的意味。

例如有的学校 1-6 年级都去同一个地方游学,对学生的游学也没有任何的指导,导致“低年级的学生看不懂,高年级的学生不要看”的尴尬局面。 

这种不规范、不成系统的现象直接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

现在从课程整合的视角把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将“研学旅行”作为一个生活化的主题活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优选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并与学科学习整合,与校内班级、学校层面活动整合,从而实现“研学旅行” 课程主题、学习方式、知识内容、参与主体的整体设计。

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过程中,把课堂学习带到游学过程中,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打通;把游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与学科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开发为教学资源;将课堂倡导的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延展到生活空间中,并在游学过程中促进学科技能的真正形成;利用学校内的活动课程整合“研学旅行”的主题活动,按照游前、游中、游后三个阶段开发若干微型课程, 探索研学主题活动与校内不同课程活动的合理整合。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力求把多种学习方式、 多个学习主题、不同学习内容、多门学科、多类参与主体等整合设计,做到游中有学、学中有研、学研结合、激思导学。

2. 注重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学生眼中的“玩”“游”和成人眼中的不一样, 以往很多研学旅行内容的设计是从成人喜好的角度出发,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这就很容易造成小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无趣、无感、无获。 如果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便无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课程的设计和选择中,我们有一些固化的并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深化的课程,比如自护自理课程、行囊准备课程等,尤其是安全方面的课程要求,不仅有对学生的培训,更有与各方机构协调的责任分担。但我们也会在研学旅行中的研究点的选择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如在研学旅行前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行前课程的制定,学生可以对目的地的选择发表看法,共同参与《研学旅行手册》的研制和课程内容套餐的选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研学旅行中,注重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研学时间与空间。

例如有的目的地可能会涉及多种研学课程的主题内容,常州淹城就是属于这类游学地点,既能游览淹城遗址“对话历史”,又能观赏4D、5D电影“畅想科技”,还能疯狂一把“挑战极限”。

分组活动时,学生就可以协调遴选出自己小组的研学内容。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选择和制定课程内容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必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3. 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性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性、 探究性应该是它的核心,但是以往的研学旅行往往只关注集体观光旅游,忽略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不少研学旅行常常搞成了一个热闹的活动, 而至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什么,缺少一定的思考和对实情的了解。

怎样可以提高对学生研学实践的过程性指导?首先是指导人员的实时保障。我们要求带队的研学老师对学生实时指导,也会要求导游进行 更加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及邀请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以此来弥补教师带队人手不足等问题。其次是《研学手册》的实时使用。在师生共同精心选择好研学前的各项课程之后,在研学中以《研学手册》的实际完成,为学生的研学过程进行任务指导,让学生带着研学的明确目标和任务来进行活动。在这个部分,也要杜绝只研不学的倾向。

因此,在研学中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学生在完成既定研学任务后,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体验。此外是以研后分享来促进学生研学成果的物化及反思。 尤其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每个学期参与这样有目标、有计划的研学旅行之后,他们可以有更多创新的成果表达。

综上所述,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内容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真实的体验与发现, 注重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勇于探究;重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强调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每一个主题的研学旅行都有相应的学生培养目标,在《研学旅行手册》中制订了可供学生选择完成的研学任务,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游前组织学生上好游前课程、游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游后组织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和总结活动,把直观的体验内化为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用创新性的方式呈现研学旅行的成果,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作者: 孟初薇,太仓市实验小学。文章来源江苏教育研究(ID:jsjyyjz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