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学》 列位看官,今天我们来和您聊一个话题,这就是,一个人能够长寿的三个征象,即“五十能久视,六十不久卧,八十不误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源于我们祖国传统医学里面《黄帝内经》中,对于人体规律的论述。 先说第一个,五十能久视。 《内经》告诉我们了:“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肝胆功能开始衰退,我们的眼睛开始不明亮了。 咱们的肝,开窍于目。双目之所以能看见东西,离不开肝阴、肝血的濡养。所谓老眼昏花、人老珠黄,说的都是肝功能的衰减,对眼睛的影响。在生活中,常常有人到了50岁上下,双眼开始视物不清。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在用眼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眼干、眼涩、看东西重影等现象。 但是,如果人到了这个年龄,双眼功能依然可以保护较好的状态,可以长时间阅读用眼,这就是肝阴充沛、肝血充足的表现。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不少。曾有些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目在舞台上看上去更加有神,因此会抽时间用双眼盯着鱼缸中游来游去的鱼看,进而维系自己眼部肌肉的状态。久而久之,老花眼的问题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就不严重。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肝不能濡养双目,作为人体衰老的规律,不可避免。但是,只要这个程度不甚严重,我们依然可以在50岁的时候不吃力地看书学习,这就是肝功能较好的表现,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再说第二个,就是“六十不久卧”。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喜欢躺着,不爱动弹了。为什么呢?《内经》告诉我们:“六十岁,心气始衰,苦悲忧,血气懈堕,故好卧”。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岁,心气开始不足,人容易心情抑郁、自卑、苦闷,血气不足,难以振奋,所以人就喜欢躺着。 可见,人好卧的原因,一是心气始衰,二是血气懈堕。心气的衰老,和气血的懈惰,有因果关系。因为心主血。心气不足,则气血的运行和生成,都会受影响。这些,虽然是生命发展规律的体现,但是并非不可改善。在现实生活中,六十多岁,充满活力,心情开朗的人很多,依然保持健身习惯、身体勤快的人,更是多见。这样的人,恭喜你,说明心气依然旺盛,气血依然活跃。这就是长寿的象征,是值得清醒的事情。相反,如果年过六十,整日夙夜忧叹,自怨自艾,懒在家里不动,这就不是养生的良好状态。 再说第三个,就是“八十不误言”。 《内经》告诉我们:“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八十岁的时候,肺气开始衰落。肺,藏魄。故而肺气失常,魄离于身,所以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就开始频繁说错话,说糊涂话,抑或很少言语了。 什么是“魄”呢?《灵枢》告诉我们:“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类经》则告诉我们:“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由此可见,所谓的魄,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本能感觉和动作,如听觉、视觉、冷热感觉等等。人到了八十岁,主管这些本能自觉的肺衰老了,故而我们难以对事物进行准确和系统的判断,然后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故而“言善误”,老糊涂。 但是,现实生活中,八十多岁依然工作在第一线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学者,却不乏其人。对他们而言,心胸之魄远远没有衰老。这就意味着,肺气依然强健。这样的人,就是长寿的代表。 所以说,五十能久视,六十不久卧,八十不误言,这就是一个人长寿的重要象征。它不见的完全正确,也不见得绝对符合现实生活。但是它背后所蕴藏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品味的,对我们的养生,也的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
|
来自: 聚沙q8u2c0pdu6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