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的吟诵之美——读王力《诗词格律》

 古稀老人赵 2019-03-23

在古代文化学习中,诗词和对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创作诗词,最重要的技能是对声调、音律和格律的把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其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古代诗歌创作的精髓。

如果说《声律启蒙》是以吟诵的方式让孩子感受“韵”的魅力,那么《诗词格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开篇的第一句话,则直截了当地提出“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这本书,王力先为读者介绍了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而后,就诗律、词律、诗律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进行了讲解,接着,又对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平仄、押韵和对仗等进行了答疑。现代汉语的音韵与古代汉语的音韵存在一定的音异。因此,王力先生又对诗韵里的“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词进行重点列举。最后,作者还列举了一些古代常见的词谱,特别是宋代之前出现的词,以供读者参考。

虽然诗词格律有规律可循,但是如果只是生硬地套用规律来理解古代诗词,不仅枯燥,而且有相当的难度。王力在编写过程中,显然考虑到了与读者的互动沟通。例如在讲音韵时,特意标出了字的读音,以期读者知晓什么是押韵。

众所周知,汉语是有声调的,也就是四声。但古代的四声与现在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我们现在读的第一声,即是古代的平声,其他的三个声调,我们都可以看作古代的去声。当然,这种规律不能严格认定,也就是一个古代音调的大致概念。由四声,王力引出了平仄的概念。平仄在诗词中的交替出现,形成了诵读当中的抑扬顿挫,也就是所谓的调。诗词中的对仗或者对偶,成就了今天的对联。遥想当年学堂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无疑是一场又一场的音律盛宴。

如若谈到诗的种类,我们参考《唐诗三百首》,可以把诗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律诗要押韵,还要分平仄。这其中有规律可循,但也有不少讲究,或者说是忌讳,比如孤平。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有的词牌来自于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有的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如《忆秦娥》;还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词分单调和双调。双调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要基本相等,平仄相同。词谱呢,就是每一词牌的格式,可以依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来填词。像李白、辛弃疾都写过《菩萨蛮》,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写过《忆江南》。找来对比着读读,可以品读出不同的韵味。

诗词格律,看似枯燥,其中却暗藏精妙的艺术享受。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我们说一首词好,一方面要看它的思想内容,一方面要看它的艺术技巧。”古诗词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还是一门吟诵的艺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鉴赏、传承。(夏丽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