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体位摆放: 神经外科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生操作技术、解剖知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体位摆放。好的体位利于暴露和操作,避免并发症发生。闲暇总结一二,若有不足或错误望同行指正。 |
一、体位摆放总的原则:
1、摆体位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神经外科手术摆放体位的原则: 3、体位归纳: ①神经外科手术常用体位包括: 仰卧位(supine position)、 侧卧位(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ing)、 俯卧位(prone positioning)、 协和式飞机体位(concorde position)、 侧俯卧位(lateral oblique position)或公园长椅位(park bench position)、 坐位(sitting position)、 半坐位(semi-sitting position).
②在将近90%的手术中,我只使用两种手术体位。
③另外10%的病例应用坐位或者俯卧位。 ④坐位主要用于病态肥胖患者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它比侧卧位更好摆放。 4、神经外科手术前体位的相关概念: (1)、躯干位置的确认: 不管躯干处哪种体位,手术床背板均需抬高10°-30°以保持头部高于心脏。某些手术入路要求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此时颈部往往呈前屈状态从而降低头部的高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躯干抬高的角度。(注:躯干抬高回增加空气栓塞的风险。) 适度抬高下肢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以使用弹力绷带缠绕状间歇性压迫。 注意预防压疮,注意预防臂丛神经的牵拉和压迫性损伤。
(2)、颈部的旋转及屈曲(伸展)及头部位置的摆放与固定: 根据手术入路需要适当旋转头颈部以及颈部的屈曲或伸展:过度屈曲或旋转头颈部可导致颈静脉回流障碍加重颅内压增高。 一般而言,为了一定程度上降低术中静脉压和颅内压,患者头部的位置应高于心脏,但是当患者上半身的高度超过30°时,会增加空气栓塞的危险,术者应予以注意。 固定头部位置时应使术者的视线(显微镜的视轴)垂直于病变部位。 头部的位置有三种:①下颏部抬高(chin up)或头顶部降低(vertex down);②正常(neutral);③下颏部降低(chin down)或头顶部抬高(vertex up)。

正确使用头部固定架妥善固定头部。头部固定架常用有两种:①Mayfield头架;②杉田头架。 仰卧位时病变越靠近中线(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等),头部旋转越少(旋转30°)。 仰卧位时病变越远离中线(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和蝶骨嵴外脑膜瘤等),头部旋转越多(旋转45°)。这种方法可以尽量减少颞叶遮挡手术通道的风险。 仰卧位时过度的头部伸展会使到达前颅底病变的通道复杂化。 侧卧位时患者的颈部应屈曲,屈颈时应防止气管内套管打折,应使病人的下颌和胸部保持至少两横指的距离(甲颏间距:喉结上缘至颏之间的距离)。 患有严重颈椎退行性改变或者病态肥胖者,如术中必须扭转颈部,最好应用公园长椅卧位。顶结节周围病变手术也常使用公园长凳椅子卧位。
二、开颅手术躯干位置摆放注意点: 
1、仰卧位supine position:仰卧位应遵循维护人体轴线及正常生理弯曲,双手臂自然贴于身体两侧。
不论任何体位,手臂的摆放应注意三条神经的保护: ①臂丛神经:肩外展应<90°; ②桡神经:避免上臂外侧的压迫; ③尺神经:避免肘关节及前臂尺侧的压迫。 


2、侧卧位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侧卧位应根据人体的四个生理弯曲及身体轴线,避免过度拉伸及屈曲,同时尽可能减轻压力集中的压迫点的压力,将局部压力尽可能地分散到身体各处。与仰卧位相比侧卧位承重面积小,压疮危险性较高,特别是大转子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最易压伤。 

3、俯卧位Prone position: 俯卧位时,人体的受力点主要集中在前额、颧骨、肋骨边缘突出部、髂前上棘、膝关节和足尖,摆放时应注意分散各处压力,以免局部压疮。摆放仰卧位时,患者先在仰卧位状态下完成全身麻醉,然后由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将患者沿身体轴线翻身完成俯卧位。 4、侧俯卧位Lateral oblique position/公园长椅位Park benchposition: (1)公园长椅位,Park bench position该词来自英国,其愿意为:在英国有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醉汉,喝醉酒后经常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这些人被称为Park bench drunken man。公园长椅体位就借用了这一名称。 
(2)公园长椅位的摆放: 下方手臂在腋下垫高,或者使病人下方的手臂伸到手术床外,置于手术床托板上,并固定。 上方手臂使用枕头或者治疗巾卷垫起(避免使用Mayo标准,因为它限制了手术中手术床的倾斜能力)。 使用胶带将上面的肩膀轻轻向下拉。 病人的背部尽量向手术床的边缘靠近,使病人靠近术者。 抬高上半身10°-15°。将病人面部转向下方。 双腿间垫枕头。 在保护垫上使用胶带固定好病人,这样手术床在术中可旋转。


三、头颈部的屈伸和旋转以及头部的妥善固定:
1、常见开颅部位头位的选择: (1)额叶肿瘤: 

(2)颞叶肿瘤:
对于前半颞叶内的肿瘤,病变侧头需向病变对侧旋转近90度,整个头部保持与地面平行。当病变延伸很深,邻近中线附近的大脑脚及钩回之上,此时头部应向地板弯曲10度。切口从颧弓延伸,沿耳廓上方,超越前发际线。如果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先行头皮阻滞麻醉,再以圆周形式平行延伸切口。 当肿瘤位于颞叶的后半部,头部定位仍然同前,但切口从颧弓上方开始,向后延伸,以马蹄形形式结束于耳廓后方。同时,如果肿瘤位于优势半球侧,切口范围需用药物行局部浸润麻醉。


(3)岛叶肿瘤:岛叶肿瘤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挑战,正因如此,体位的摆放必须适于获得理想的视野暴露和手术切除,取决于病变在外侧裂上还是外侧裂下。 
对于大部分病变在外侧裂上的岛叶肿瘤,患者的头位摆放至少应该向肿瘤对侧倾斜60°,向上与地面呈15°。这样切除时就可以平行于岛叶血管进行,岛叶血管倾向颞叶侧。 对于大部分病变在外侧裂下的岛叶肿瘤,患者头位摆放必须向对侧旋转几乎90°,翻转向下与地面成15°。一旦切除或牵拉颞中回的上部后就可以直视岛叶的下部。头低位时同时也为钩束的下部提供了视野暴露。如果病变向后延伸很远,至少到达内囊后肢的末端,头部没有必要旋转90°,但仍需保留与直立体位时呈60°以适于暴露病变的后部。如果岛叶靠近优势半球,先行头皮阻滞麻醉,再以圆周形式平行延伸切口。经典的是从颧弓延伸于耳廓上方,向前直达前发际线。
(4)顶叶及枕叶肿瘤: 位于顶叶侧下方的肿瘤可以通过马蹄形的切口暴露,本质上是骑跨耳朵顶部并以此作为基底的一个切口。这种方法也被用于暴露侧脑室房部及其上的区域。 如果肿瘤位于顶叶正中或其上半,或者基底位于扣带回的后部,患者需仰卧位,头部前曲45°,做沿中线数厘米,在运动区皮质前的切口,向后延伸越过耳上方,然后向前返折。骨瓣通常覆盖Rolandic皮层。然而,如果运动皮层需要被刺激,而骨瓣不在病变位置,则可插入一个硬膜下电极片寻找运动皮层。如果运动皮层被刺激,肿瘤将会接近顶叶;这种方法对于完全进入扣带回和扣带池病变是很必要的。 当原始的肿瘤位于枕叶,最好患者摆放侧俯卧位,头部旋转使鼻尖近似对准地面,这种体位枕叶处于无负荷状态,对肿瘤腹侧没有任何压力,手臂悬吊于桌面,胸部下方垫圆枕以避免臂丛神经受压,以病变为中心做马蹄形切口,沿中线向上延伸,然后向侧方止于耳后方。


2、头部的妥善固定: 绝大多数医院的神经外科使用Mayfield头部固定装置(简称Mayfield头架)或杉田多功能头架(简称杉田头架)进行颅骨固定。 (1)MAYFIELD头架安装方法: Mayfield头架的设计理念是将颅骨固定钉(skullpin)安全地刺入颅骨,从而将患者头部固定在最为稳定的位置。 头部位置摆放完毕后,再根据手术操作中具体术野的需要,在头架上装配各种附属装置(attachment),根据不同术式配备有各种手术操作的附属装备(Baddy Halo氏自动拉钩系统等)。 固定颅骨时,单独的颅骨固定钉分别与另外2个颅骨固定钉所连线段的距离长度必须完全相等(等腰三角形)。 具体的安装方法及MAYFIELD头架的结构及安装方法微信里有非常详细的教程,我找了公众号“neurosurgery”的一篇文章就非常好。 (2)使用Mayfield头架的常见几种头位:


(3)杉田头架的原理: 杉田头架的设计理念是将手术野放置在头架的中心。因此需要将术野于头架相互对合,在固定颅骨操作时较Mayfield头架的操作略微繁琐,要求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4)杉田头架的使用注意点介绍: 原则上颅骨固定钉刺入的位置应避开额窦和静脉窦。尽量避免在前额部刺入颅骨固定钉。 如果颅骨固定钉刺入的位置越过颅骨赤道平面而位于较浅的位置时,有滑脱的危险,因此应根据颅骨的形状进行固定。 杉田头架的特征之一是固定颅骨后,头架框尚具有可旋转的功能。 固定颅骨是,头架框作为头架的支持台。杉田头架配有自带的脑压板固定器,为了书中有效地使用脑压板固定器配合手术操作,必须将术野中心与头架框的中央部位相互对合,才能实现理想的使用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