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佩玉——华夏人永远的精神追求

 焦耳9 2019-03-24

西方人喜欢钻石,我们华夏人喜欢的是玉石。为什么呢?因为华夏人的性格比较内敛,戴个大金链子,或是佩戴镶上钻石的饰品,会给人一种土包子爆发户的感觉。也容易给人轻浮,奢侈炫耀的坏印象。在华夏文明的内敛含蓄的氛围中,佩戴钻石会显得过于张扬,傲慢。而如果佩戴的是玉石,则显得谦逊低调而又不失美感。内敛中透着自信与高洁。这正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气场。正所谓君子温润如玉。

玉在华夏人的精神世界里,绝对不是一件装饰品,它更像是一种品格,精神的象征。玉与华夏人的精神品味异常吻合,符合华夏人优雅,宁静,含蓄,圣洁,坚贞,正直的民族性格。君子佩玉正是人如玉,玉养人。

自古华夏人就有佩玉的传统,《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左传·哀公二年》:“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毛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六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叔仪乞粮於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蹇步何堪鸣佩玉,衰容不称著朝衣。”唐 刘长卿 《游四窗》诗:“长笑天地宽,仙风吹佩玉。”以玉为载体的礼乐衣冠制度,正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玉,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像一串玉之形。本义即指玉石。《说文》:“玉,石之美。” 《诗·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甲骨文“玉”字作“图1”、 “图2”,西周金文作“图3”,三横画等长,中竖上下不出头。第二横在竖画正中位置,与“王”字中横偏上有别。春秋文字承袭西周文字。战国文字承袭春秋文字,但为了与“王”字相区别,或附加一二斜笔为区别符号,作“图5”、“图7”、 “图8”。秦代文字承袭战国文字未加区别符号之形,作“图9”。汉代文字部分仍沿袭秦代文字之形,但大多数则沿袭战国文字加区别符号的做法,作“图11”或“图12”。现代文字承袭汉代文字“图11”字的写法。

我们历史上最熟悉的玉器莫过于和氏壁的故事了,后来秦始皇一统宇内,将和氏壁改造成传国玉玺。李斯在上面用鸟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成为历代华夏正统王朝的象征。王莽篡汉的时候,派人向汉朝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太皇太后一怒之下,将传国玉玺摔到地上,结果破损了一角。玉莽找人用黄金把摔坏的一角补上,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这枚传国玺在历代汉家王朝的轮替下一直传承着,直到1127年靖康之变时,徽钦二帝被俘北上,传国玉玺也到了金国人的手里,后来蒙元灭金,这枚传国玺到了薛禅汗忽必烈的手上。到丞相伯颜执政的时候,他把灭掉的各个政权收缴的国玺上的字统统磨平,其中就包括汉家王朝的这枚传国玉玺。分发给蒙古的王公贵族刻制私人印章。蒙古人没文化嘛,他们欣赏不来华夏的高雅文化,这枚传国玉玺就这样毁掉了。

配玉不仅可以养德《山海经》亦有云“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说,君子若佩戴玉,可以抵御不祥之物的袭击,得到保护而平安无事,也就是说玉可以避邪。

在古代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足的情况下,玉只能是华夏民族的上层精英(贵族 士大夫)专用。庶民(老百姓)是没有条件佩玉的,那怎么办呢?我们的老百姓也喜欢玉啊,那时候的老百姓非常聪明,想到了一招:化土为玉。就是将土做成瓷器。CHINA就是这么来的,你走遍全球你可以发现,全世界除了汉字文明圈的人吃饭用的是瓷器之外,其它蛮荒之地的居民,用的一般都是陶器或是铁器。只有我们华夏人吃饭的时候用的是瓷器,可见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崇尚玉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