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上海】叶辛:上海的桥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19-03-24

1.

群龙横卧黄浦江

南浦大桥

上海的桥,实在是一篇大文章。不说别的了,就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造了多少令世界瞩目的桥啊!

横卧江上成螺旋形上升的南浦大桥,是上海黄浦江上的第一座桥。继而,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奉浦大桥、闵浦大桥,随着浦东、浦西的飞速发展,一座接一座耸立在老上海人、新上海人面前,耸立在到上海旅游的外省客人和老外们的面前。特别是市区中央成彩虹形的卢浦大桥,无论在白天眺望,还是在夜间观赏,它的秀丽姿态,都是一道令人喜悦和赞叹的景观。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南浦大桥刚刚建成那几年,我不止一次陪同外国的作家,到桥上去观赏过它的雄姿,不无自傲地介绍过南浦大桥建造的不易。

今天,如果这一旅游项目仍旧保留着,恐怕客人们到了上海,光是看桥也看不过来了,黄浦江上的大桥,一座接着一座,真的是让匆匆来的过客目不暇接。

2.

“高桥桥不高”

但是,偌大的上海滩,不仅仅有这些大桥、新桥,还有许许多多数也数不过来的老桥、旧桥、正在历史烟云中消失的桥。

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在黄浦江和长江入海口附近的高桥,自古以来就流传这么一句俗谚:高桥桥不高。

什么意思呢?高桥镇虽名为高桥,但它并不以桥著名。高桥镇所有跨越河道的桥,实事求是地说,真的是不高的。今天的高桥人,大约都把这句俗谚忘记了吧。

在青浦区的金泽古镇上,也有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桥,细细数一下,足有二十七八座之多。

我为啥用了一个模糊的数字呢?只因金泽古镇上,有一座桥是改革开放以后,和美国人一起造的新桥,风格和金泽古镇不一样的桥。其余的桥呢,都是带有历史痕迹的古桥。

我只举了高桥和金泽两个例子,足以说明曾被称作“滩”的上海,桥是数不过来的。

3.

“叫桥不见桥”的八仙桥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消失在上海人视野里的桥,是不是该留下一点文字的记忆呢?

比如离我家很近的枫林桥,现在变成了枫林路。问一问枫林路上有一大把年龄的世居老人,他会给你花上一两个钟头,讲一讲枫林桥的来龙去脉。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类似枫林桥这样的在我们视野里消失的桥,少说还有六七座。例如比枫林桥还要出名的八仙桥,现在的上海老人讲起往事,就会说那是在今天延安东路、西藏南路附近一带,具体位置讲不清了。还有人杜撰说这里曾有过大名鼎鼎的八仙传说,其实八仙桥地名的来源,和法国殖民者有关。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郊区打了一场胜仗,史称“八里桥之战”,上海法租界当局为纪念这次战役,就把当时属于法租界内的云南南路,定名为“八里桥街”。但是对于上海人来说,“八里桥之战”是一场败仗,故意将其叫作八仙桥街。在1900年至1914年的十几年中,八仙桥街附近确确实实建过几条跨浜跨泾的木桥,取名“八仙桥”“南八仙桥”“新八仙桥”“北八仙桥”。1914年,随着市区的扩大,填浜筑路中竟把周泾、洋泾浜全填平了,变成了今天的西藏南路、延安东路,八仙桥一带的桥梁随之拆除。但八仙桥作为“叫桥不见桥”的地名,一直被沿用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我去采访过严桥人民公社。20世纪初,花了6000两银子建造的上海滩第二座水泥桥,叫严家桥(简称严桥)。随着浦东的建设步伐,严桥镇因人口的增加形成市镇,变成了居民区。严桥也仅剩一地名,而再不见桥了。

同样只有地名而再看不见桥梁的,还有金桥、提篮桥,延安东路、福建中路上的郑家木桥,洋泾浜上的洋泾桥和东新桥,今天陆家浜路、徐家汇路、肇周路、方斜路以及制造局路五条马路交汇点和周边地区统称的斜桥,等等。

4.

桥梁命名大有学问

老闸桥

上海还有一些桥梁,从时间上推算,也属于颇有历史和故事的老桥,尽管后来改了新桥名,但上海人仍习惯称呼旧桥名。其中最典型的是老闸桥和新闸桥。

老闸桥,顾名思义是有闸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因这座桥离我同学澄华家很近,我一直记得桥附近厦门路7号有一座金龙四大王庙。1962年,老闸桥结束了近400年的木桥历史,重新建造钢筋混泥土曲拱桥,于1968年竣工通车,正式更名为“福建路桥”。1990年,金龙四大王庙被拆除。但是居住在福建路、北京路口的居民们,仍习惯地称呼其为“老闸桥”。

在老闸桥原址上建造的福建路桥

新闸桥,现在叫“大统路桥”。建造历史晚于老闸桥100年。对今天的上海人来说,它也是一座老桥了,建造之初就称新闸桥,故尔上海人仍称其为新闸桥,尽管地图上标的是大统路桥。

当然,在上海的古桥中,还有一些始终不曾改名的老桥,恒丰路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100多年前是木桥,1987年改造成为四车道大桥,成为苏州河上最大桥梁,桥名仍然叫“恒丰路桥”。

桥梁的命名,是一件颇有文化意蕴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例子可寻。上海也不例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里虹桥、外虹桥、中虹桥。之所以要建造这三座桥,是因为下海浦附近的三条河流“沙洪”“北沙洪”“穿洪”汇流在一起,要通过“穿洪”的口子进入黄浦江。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洪”字改为“虹”字,虹口区最早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以虹口港为段,今天的百老汇路附近,即是外虹口,在这一段河流上建的桥,就叫“外虹桥”。今天中青年人,都叫它“大名路桥”。长治路桥即是中虹桥;汉阳路桥系里虹桥。在重视地域文化的今天,虹口区居民逐渐把这一脉络理清晰了。

虹口港的第一座桥——外虹桥,又因通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得名“百老汇桥”,今称“大名路桥”

虹口港的第二座桥——熙华德路桥,俗称中虹桥(今东长治路桥)

虹口港的第三座桥——里虹桥(今东汉阳路桥)

上海的桥,实在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文中提到的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可以叙说,都有很多建桥人的故事可以挖掘。

本文选自《上海滩》杂志2019年第2期

来源:上海通志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