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30)黄疸病脉并治第十六

 罾事物语 2020-12-01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30)

黄疸病脉并治第十六(上)

王东海

【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痺,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而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侬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注释】痺者,痺著肢体沉重而动作乏力,但非若中风之痺而不用,此但因倦而烦,寸口主乎上焦,浮脉主风,缓脉本是主湿,但师不言湿而言痺者,又云痺非中风,四肢苦烦,已全形湿困之象,若但言湿,不能形其四肢苦烦也。

盖脾为湿土之脏,湿郁热蒸则发黄,脾主四肢,脾为湿困则脾阳伤,不能行气于四肢而苦烦也。趺阳脉紧而数,趺阳乃胃脉,脾与胃为表里,胃为阳土,脾为阴土,湿在阳土多热,在阴土多寒;数为胃中有热,热则消谷,紧为脾中有寒,寒则水谷不化,则食入为满。湿为土气,土能克水,湿土则伤肾,肾伤则气外泄而脉浮也。趺阳胃脉但紧不数,为伤脾者,以紧为阴脉,主寒,脾为阴土主寒故也。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者,脾因寒而伤,则健运不行,食谷则脾气壅遏,清不升而浊不降而眩也。谷气不消,停积而为腐浊、湿浊之邪,阻滞气机,则小便不通。肝主疏泄,疏泄无权则气自郁,郁则生热,故眼目为黄,名曰谷疸。

若额上黑,微汗,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女者,脾肾两败,不能胜水也。

若心中懊侬,因酒湿之热蕴结而热不能食,时欲呕,名曰酒疸,因湿热内蕴,酒性上行而胃气不降也。

【原文】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注释】脉沉者,太阴之湿滞而气不行也;渴欲饮水者,湿蕴为热也。肝主疏泄,此时若肝气抑郁之人,因湿热相感而肝气郁滞,则小便不利,则湿无由去,必发黄也。

按:黄疸之证,亦有内伤外感之别,外感黄疸,四时六气之中,除燥气外,其余俱随时可见。疸病既久亦有转为燥者。《伤寒论》诸条发黄皆外感之疸病。此篇论疸,外感内伤之疸散见各条。现代所谓“勾虫病”,其证身目发黄,肢倦形肿,动作行动心悸气喘。外感黄疸,现代谓“急性肝炎”,重证肝脏肿大,其致病之因,感时令湿热,湿热盛则不胜之土气而侮所胜之肝为病也。仲景治疸诸方之妙,惟在治者之善用也。

【原文】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注释】此条辨疸邪之轻重,治疗之难易,与大邪之在表在里也。疸邪之解,多由发汗利小便;渴者,热盛而津涸胃燥也,于汗、利之法非宜,故谓难治;不渴者,可因证而用汗利之法,故谓易治。发于阴者,大邪在里则必呕,呕者,胆胃病也;发于阳者,邪在表,故振寒而发热也。

【原文】腹满,舌痿黄,不得睡,属黄家。

【注释】原按:“舌”字当是“身”字。

腹满者,太阴湿盛而气滞也;身痿者,湿邪重著而体困倦,因阳气伤也;黄者,湿土之色也;不得睡者,湿困阳明,胃不和而卧不安也。

【原文】诸黄家病,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释】诸黄家一切黄疸,小便不利者,当利其小便,若小便自利,里湿已化而脉浮者,表有余邪未解也,宜桂枝加黄芪汤补表气和营卫以撤余邪。

【原文】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黄芪、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方解】方名桂枝加黄芪者,依桂枝汤原方,再加黄芪三两以补气也。黄芪质虚清轻之体,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可知此用黄芪补正以利祛邪。亦可知病人有因表气虚,邪留肌肤而为患。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原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注释】黄疸若不误治,诸多热不甚显,其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势发时用火劫取汗,内在之湿热与外之火相得而热盛,蒸心则烦;蒸胸肺则喘;热耗胃液则口燥。设虽未用火劫而妄用辛温燥烈之药者,亦如火劫也。黄疸由湿郁成热则一身发黄,若觉腹较他处而热者,为热在里,当下其热。

【原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注释】黄疸腹满,湿热郁于太阴也。太阴湿盛则不胜之土气而反侮于肝胆,肝胆郁热而小便不利而色赤也;热聚于里则表邪轻,由自汗出而解也。究其自汗,由里热外蒸而然,当下里热,宜大黄硝石汤两解土木之郁热也。

【原文】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石,更煮取一升,顿服。

【方解】大黄气香而走散,性大寒,味苦能泄热燥湿开结,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硝石张锡纯先生审定为火硝,又名焰硝,即作炮所用之硝,性寒味咸兼辛,色白秉金水之性味,善制肝胆之热,消解之力甚大;栀子清三焦内外诸热;黄柏泻膀胱之热,诸味和合能泄在里之实热从二便而出也。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注释】原按:“黄疸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者”五字。

黄疸病无他证,但大便甚溏或泄泻而小便不利,茵陈五苓散开太阳之府而合阳明为不二之方也。

【原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自欲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释】小便色不变,色清而不黄也,属阴黄,乃寒湿证也。寒湿在里,有欲自利之感,腹满而喘乃寒湿壅滞太阴,肺气不得下降而喘也,治法当以辛苦温法,如藿香正气散平胃,胃苓二陈之类,俱加神曲以运脾化湿,或茵陈、理中、四逆等,切不可以寻常清利湿热之法治之,误用则中气愈寒,胃气上逆而致哕,哕者以小半夏主之。

【原文】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十八钱,桂枝半两,泽泻一两。

上五味杵为散,白饮和,日三服,多饮缓水汗出愈。

【方解】方名五苓者,取二苓感天然之气化而生,色白味淡能化气利窍而渗利也,此太阳邪热入府之表里证也。太阳发汗后,胃液涸,而肺气亦虚。胃燥则渴欲饮水,脾虚则健运机微,肺虚不能布津。人日常所饮,赖脾气以输化,肺气以通调,三焦以决渎,然后下输膀胱,今皆失其功用。因胃燥过饮,则水蓄不行,水为阴物,郁遏阳气,而气机不行,下而小便不利,则正津不上潮,而为消渴。君以泽泻,生于水而一茎直上。其质轻,上行宣气,色白而黄以入脾肺;味咸而下达,以入水腑,合二苓之渗利而成利水之功,佐以白术补土而健运,合三苓则促进其渗利之功,桂枝温阳化气,同泽泻、术,苓,则上下循环。则气化水行而渴止矣。

【原文】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方解】半夏色白性温、味辛甘而厚、质燥而滑,色白味辛甘入肺胃,燥可去湿,滑可去著,味厚而降,温可去寒故能去寒湿之痰饮,和胃降逆;生姜辛温多歧,善散,能发散风寒。饮为阴邪,得辛温善散而易解。

【原文】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注释】疸属太阴湿土之病,或阳明燥土为病,若土气旺则邪易解,土无专令,每年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共七十二日。十八日者,土之旺时也,土得天时之旺,则正胜而邪负,在外感疸病,时日愈少则易愈,日久则药治费时也。

【原文】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注释】谷疸之证,由水谷之湿内停或食生冷过多,蕴湿生热而伤胃气,病起之始,则寒热不食,强食则内热,湿热上蒸则浊气不降而头眩;湿滞胃脘,痺其清阳则心胸不安,久之而发为黄疸而名谷疸也,以茵陈蒿汤开湿热之郁滞也。

【原文】茵陈蒿汤方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释】茵陈色青,味苦,性寒,入肝胆而清湿热,其生发较诸物为早,先春而生,则升发之性最速,善解湿热之郁滞,性寒下降而利小便,为黄疸郁热之圣药,合大黄枙子以去里热之凝,外清表热以退黄,方后注云:腹满减,亦当其证有胀满、大便闭者宜之。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