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之目诊初探

 巴豆123SP 2019-03-24

医圣张仲景之目诊初探

作者:湖北中医学院  黄志杰先生

前言

仲景先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目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目诊包括望目神、目的外形、动态、颜色及目的排出物;问目的视觉等。目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临证诊目至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和临床医疗,对仲景目诊作以初步探讨。


目诊内容

一目的望诊

(一)望目的外形和形态

1、眼斜:即眉毛下垂,眼裂扩大,闭目时患侧要求转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如中风病,体内气血虚衰,偶感风寒邪气,深入而不泄。受邪之侧,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故经络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倘能运行,相对反间拘急,牵拉患侧松弛之肌肉经脉,出现口眼㖞斜。即《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以下只注篇名)所说:“经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

2、直视:即上下眼睑不能闭合,眼球不能转动,目睛直盯一个方向。为体内精血津液亏损,目失所养(《伤寒论》6、88、215条,以下只注条数);外感风寒病毒之邪,经脉阻滞(《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所致。直视为病情危重之征,故又有“目正圆(直视)者痉,不治”之说。

3、目肿:即上下眼睑凸起,仲景比喻为“目窠上微肿,如卧蚕起伏”,“目下有卧蚕”状。为水湿潴留所致。如风(湿)之邪袭表,上先受之,为水湿潴留胸颈以上;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水湿阻滞脾络(目下为胃经所过,脾脏所主),水湿随经上犯,即可出现目肿。

4、目瞑:瞑,《说文解字》:“翕目也”,《辞海》“闭上眼睛”。如果伤寒病至少阴,阴胜格阳,出现“但欲寐”(281条,闭目昏睡,唤之即醒),即恽铁樵所说:“阴盛阳衰者,无昼夜但欲寐”。《内经》亦有“阳尽阴胜则目瞑”之说。伤寒太阳病日久,邪郁遏太甚,服麻黄汤后,正气借药房逐邪外出,阳郁于表,亦可出现闭目畏光(46条)。

   目瞑,亦指视物昏花。《集韵》及《金匮要略心典》都释为“目不明也”。虚痨病肝脾血虚,目失濡养,可出现此证。不可不辨。目不明以证本属问诊,为与闭目证鉴别在此一并讨论。

5、目不得闭:指当睡眠时,不得闭目入睡。如狐惑病,因湿热内扰,湿盛则昏沉欲睡,但又因热扰则心神不宁,目不能闭,卧起不安,不能入睡。

6、目瞤:瞤《说文解字》:“目动也”,即《辞海》:“眼皮跳动”。此证多为风邪所犯。风性主动,风邪上犯,眼皮跳动。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所说:“肝中风者,头目瞤”。

(二)望目内排出物

1、目出血:《伤寒论》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其目出血是因伤寒病至少阴,阳气已衰微,再误发其汗,则即伤阳气,复竭其阴,更动其血,逼血上行所致。

2、目出泪:《痰饮咳嗽病篇》:“膈上病痰,喘满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目泪是因饮发于内,寒束于表,阳气不得宣通,咳吐用力,阳气外伸,泪水随之外出。

(三)望目各部位的颜色:

1、望目色:主要望眼胞,眼球之黑眼(眼膜)、白眼(巩膜),目眦等处的颜色。临证望目色对诊察疾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至为重要。《内经》明确指出:“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望眼胞(眼睑)的颜色:正常眼胞颜色和面部其它部分一样红润光泽,病态可见青,黑等色。阴毒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黑疸病(《黄疸病篇》)出现“目青”,均为淤血阻滞脉络所致。虚痨病(《血痹虚痨病篇》)内有干血,精血不能外荣可出现“两目黯黑”。

2、望巩膜颜色:正常巩膜为白色,俗称“白眼”。病中可见红,黄等色。外感风邪引起的痉病(《痉湿喝病篇》),郁热上蒸,影响于肺,肺主气,“气为精之白眼”,故痉病目赤为巩膜变赤。

巩膜色变黄,为黄疸病的主要标志之一。《内经》有“目黄者曰黄疸”的记载。如熏黄色者为脾虚湿滞所致(100、260条);如桔子色者为湿热内蕴所致(261、234条)。

3、望角膜颜色:正常角膜为黑色,俗称“黑眼”。狐惑病脓成时出现“目赤如鸠眼”,(《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鸠,指斑鸠,角膜色赤。肝主筋,“筋之精为黑眼”,血中之热随肝经上注于目,故狐惑病目赤为角膜变赤。此证与西医“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证”,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毛细血管充血、角膜变赤之类似症状。

4、望目眦颜色:眦为上下眼睑交接处,俗称“眼角”。靠近鼻侧呈钝角,为大眦(内眦);靠近颞侧呈锐角,称小眦(外眦),两目共内外四眦。狐惑病脓成时,淤血阻滞脉络,出现“四眦黑”。

目的问诊

目的问诊主要是了解目的视觉情况。如病态时可出现目眩,目中生花,目中不了了,目不识人等病证。目眩,《说文解字》:“目无常主也”。即视物摇晃旋转不定。《金匮要略心典》解释为:“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目眩的出现,或因肝阳上亢,热邪随肝经上犯于目(264条);或因阳虚水动,水气上逆(165条);或因精血亏少,目失所养(《血痹虚劳病篇》)所致。“目不识人”(391条),为眼前出现似火花闪烁;“目中不了了”(254条),为目睛昏花,视物不清。均为邪热灼伤精血津液,目睛失养所致。“目不识人”(217条),说明病已影响到心神,为热极津枯之危候。


目诊机理讨论

目位于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也”。其生理功能是“视万物”,“审长短”,“辨五色”。《灵枢 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和之精”。(《荀子》:“精,目之明”)。精之窠为眼,骨(肾)之精为瞳子,筋(肝)之精为黑眼,血(心)之精为络,气(肺)之精为白眼,肌肉(脾)之精为约束”。《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注于目”。《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由此可见,目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关系密切。目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要靠心神的支配(《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肝血的滋养(《素问 五脏生成篇》:“肝受血则能视”)津液的濡润。只有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足,目的形态、颜色,功能才能正常,目神充沛。反之,脏腑经络受邪,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目就会出现相应的改变,所以目诊不仅能诊察目的局部变化,而且是诊察全身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