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儿童大学创始人 这几天在设计蜂窝课程的时候,和同事在沟通一个细节,我们该如何保证孩子提出“为什么?”的能力不被磨灭? 因为当孩子停止对世界提出为什么时,孩子就停止了思考与思辨。 当孩子不再有求知欲与好奇心,在规则面前,就会接纳一切的规训。 但在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考虑,作为成年人,我们是怎样磨灭孩子问为什么的能力的。 从我们停止和孩子讨论为什么开始毁掉的 孩子对世界提问的能力是天然的,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不停地提问来构建他脑海中世界的样子。 所以,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的为什么更多是基于事实性的提问,比如“这是什么”。
这些问题很简单,父母可以轻松地回答孩子。 但随着孩子的认知发展,孩子开始关注问题的原理和本质,提出的问题也从“这是什么”过渡到“为什么”,很多问题都让大人难以回答,比如:
甚至孩子还会提出一些生命终极的哲学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很多大人都没有想清楚,被孩子问到,也只能匆忙回应了;或是回避孩子的问题,指责孩子想太多。 但在我们的本科课程里刚好有一节课是“人生有没有意义?” 那节课有一个孩子没有来,他妈妈故意没让他来。因为这个妈妈自己曾经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找到答案,她有点恐惧和孩子探讨这个问题。 被大人对孩子的偏见毁掉的
这些都是孩子真实提出来的问题。 但是作为父母,常常会对孩子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感到紧张。 在听见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的时候,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孩子是不是厌学了,因为会紧张孩子会对学习感到厌恶。 在人为什么要睡觉的问题上,又会担心孩子沉迷 iPad 无法自拔,才会这样问。 但是,当我们对孩子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判断之后,孩子的问题就不那么有趣了,甚至还会让人感到恐惧。 同时,孩子问问题的真实初衷,和对答案的真实想法就被忽视了。 比如孩子在问为什么要上学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觉得终身学习很重要,所以不一定要去学校上学;有的孩子是发现自己和父母上学的理由不一样,所以感到困惑。 而孩子在问“人为什么要睡觉,起来玩iPad多好”的时候。他是真不知道不睡觉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在我们和他一起上网搜索科学家是怎么说的之后,他的问题也就被解决了。
所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我们先等一等,了解一下孩子问问题时他们到底是在想什么? 被“要学会提出一个好问题”毁掉的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孩子可以怎么样提出一个好问题呢? 事实上,对问题的好坏评价就已经阻止了一个孩子的求知探索欲。 孩子刚问出一个问题,如果面对的是大人“这不是一个好问题”的评价,大多数孩子的内心话就会是“太无聊了,我不问了。” 其实,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好问题,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不是怎样提出好问题,而是怎样把问题定义清楚。 教会孩子思考和追问自己“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看见了什么信息,是因为听到了什么消息,还是对什么事情产生了洞察? △ ”下定义“的超能力卡 孩子十岁左右时,语言组织和逻辑思考的能力都还不够完备,所以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他的问题,把一个问题不断地定义清楚,挖掘问题的背后真正重要的话题和价值。 被“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毁掉的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在成年人的对话里,当一个人不停地问另外一个人“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时,对方常常就会很生气,也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因为对方从“为什么”接收到的是一种不信任,对提出的事情或做的事情的怀疑。 也许,沉默的这个成年人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真的没有考虑为什么。 但当“为什么”成为一种指责时,对话只会陷入沉默当中,“为什么”也失去了探索的可能,而变成与自己人格绑定的东西了。 这让我想起我在带领一个舰员(孩子)作战时,我问她这段时间来,你印象最深刻的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舰长你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回答,然后晚上睡不着觉,一直在想为什么?” “然后呢?之后怎么睡着的?” “想累了,就睡着了。” 听到这个回答,我笑了。在我和孩子针对每一个问题讨论时,上课的老师会反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觉得/这么想? 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告诉我们答案,有时讨论不够深入,还要追问两次为什么。 也有孩子会说“没有为什么,我就这么想的。”但其实可能是他们在哪里听见,看见的,但是忘记了。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孩子也不怕被别人问为什么。 但是孩子问为什么的能力,也会被我们的限制一点点地磨掉。 希望我们都懂得珍惜孩子的“为什么”; 希望每一个孩子,能永远不停地在问为什么,对自己,别人,世界都永保持好奇与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