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赶到黔江,路途221公里,相当远,须早一点走。小申昨夜将车停在汽车站,早晨7时即去请大汽车拖拉发动,拖一次要给二公升汽油,今天发动很顺利……”这是《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中的一段文字。在这本书的背后,是关于一个古老民族新生的过往…… 重庆市黔江区,其前身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民族主要为土家族、苗族。 ![]() 对“土家”的识别,始于1950年。当时,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湖南湘西“苗族”代表田心桃,向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反映,自己是“土家”人而不是苗族,要求中央派人进行调查。她的反映引起了重视,中央派出了多名专家学者,组织调查小组,多次调研。 潘光旦先生是在1953年接受了研究“土家”的任务,在查阅大量史籍、地方志后,他发表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认为:土家不是瑶,不是僚,不是苗,不是汉,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巴人后裔的一支,是单一民族。随后,中央民族学院的王明踽教授、语言学家王静如在经过实地调查后,分别写出了《湘西“土家”概况》和《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等文章,也都支持“土家”是单一民族的观点。 ![]() 上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进行了一场为土家族正名的伟大行动,随行的张祖道因为与他的师生关系和摄影记者身份,成为此次社会调查之旅的唯一影像记录者和见证者。 自1950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民族识别。中央政府就此拨出专款,指示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事务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此项工作。 ![]() 1956年11月25日至1957年1月28日,张祖道作为《新观察》杂志摄影记者,陪伴恩师潘光旦赴鄂西南、川东南地区考察土家族情况。潘先生当时为全国政协民族组副组长,此去考察是他继同年5月第一次考察后,时隔半年再赴土家族地区进行考察。 在张祖道《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中,记录了他们从1956年11月25日出发南下,到1957年1月28日晚上回到北京,总共65天,到过湖北、四川的18个县、市,行程7000多公里。 1957年1月8日,潘光旦一行人到达黔江。翌日,时任县领导都谈到,本县有龚、胡、秦、向四大姓。《酉阳州志》和《黔江县志》上都提到过,说龚据水寨,胡据峡口,秦据栅山,向据后坝。除胡外,龚、秦、向三姓都是土家族…… 1981年开始,国家民委、四川省民委(黔江时属四川)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黔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了黔江的历史和现状。1984年11月14日,自治县成立庆典隆重举行,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等到会祝贺,省人大、省政府分别授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式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