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培训·西南行·李达武篇

 百草园7 2019-03-24

今天上午,给我们讲学的是西南大学文学院李达武教授。此人如何?度娘告诉你——(李教授说,这是多年前的记录,后来一直没有更改,很多信息已经不准确,那就了解一下十年前的李教授吧。)

今天的讲座题目是《传统文化与中国好老师》。李教授早我们一步来到了会场。

离讲座还有几分钟时间,李教授从自己的名字聊起——李达五,因为五月出生。家庭兄弟姐妹都以出生月份命名,达九、达五、达六、达三、达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每个人都换了名字。文革期间,“达五”成了大字报的罪名,勒令改名“达武”,下乡工作后一直这么用。后来又有了“达伍”“达舞”“达5”“达悟”等各种名字。李教授说,跟不同的人交流就用不同的名字。在李教授看来,名字只是个代号。

李教授就这样亲切自然地和我们对话,趣谈名字的由来,亦庄亦谐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达武老师简单的快乐。

的确,看到“李达武”这个名字,心中所想的应该就是一个身强体壮、英武不凡的男性。然,年近70的李达武教授,一身时尚的黑底丹花旗袍,苗条到有些瘦削的的身材,精神精干的状态,幽默的语言,处处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

准时开讲,从一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谈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关于这首古诗,你知道的是什么?

《登鹳雀楼》,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就是这么一首简单的诗,在李老师的解说下意境更为深远,延伸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从这首诗里,李教授给我们分类作了启示:

1.向上感,追求欲

2.万物生生不息,生命在于运动

3.《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诗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看看“人”字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演变的历程——

象形文字的“人”,好似人的一幅漫画,头上圆圆的,在脑袋下有一竖,代表着人的身体,在胸膛的位置有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是人的两只手,结尾的竖中有一个同样向下的抛物线,好似人的双脚。甲骨文的“人”字稍微有了一点改变,首先由头部圆形变为方形,中间的一竖没有改变,只是手和脚变成了一撇一捺组成的伞字头 。

接着,演变成两横加一竖再加那下面的双脚,跟“天”字很相似。

人最初是在天地中生长起来的,如果天字出头,那就成了匹夫之勇。真正的人应该把天地装于心中,古时配得上这样称呼的人是天子,一个天子只有把天地敬畏装于心中,遵从自然的客观规律,这才是真正的天子。

从一个“人”字的渊源,折射出做人的道理。

从王之涣的诗中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的积极励志。

2.敬畏天地,顺应自然,道家的自然环保。

3.浚哲文明,行廉知耻,佛家的修身养性。

李教授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与解读,行云流水般地以古鉴今,启迪人生,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引了出来。

李教授讲述好老师的标准以三美贯穿整个主题:道德美、人才美、性格美。

每一部分,李老师都用诗词或者人物故事开始,然后饱含深情地投入讲述。

道德美,她给我们讲述了杜甫的生平故事,杜甫的生平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阐述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当时诗歌的代表作。

身经战乱时期,杜甫在44岁到48岁间,这个时期以《春望》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感悟。

漂泊西南时期,是在他48到58之间,创作的诗比较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

李老师用不同的曲调教我们一起来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新年好》《刘三姐》《爱拼才会赢》………各种熟悉的曲调都可以进入对古诗的歌唱。欢快活泼,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唱了起来。

《登岳阳楼》,充满了无奈与凄凉。配上曲调后,更加身临其境了。古诗词就在她的哼唱中绵延不绝,她的声音曼妙动人,连绵起伏的感觉,让人百听不厌。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讲台上如此美丽!如此年轻!

魅力无限的老师,短暂的课间立刻有粉丝追上。

受李教授熏陶,学员音乐教师潘同学利用课间取来口琴,投入吹了一曲又一曲。

人才美,用《诗经 .周南.关雎》作为核心铺展。

“好逑”中的“好”字在这里应该读成上声hao,表示两厢情愿双向选择,如果读成去声hao,意思有一点变化,变成一厢情愿单方面地喜欢,不是相互;“逑”是朋友、搭档、配偶。

虽然追求不到很苦恼,但是一旦追求到了一定会很无聊。

虽然好好学习,天天上当,但还是要好好学习。

思考:中国诗词大会的考核方式是不是应试教育?

一首《诗经.秦风.蒹葭》,她在舞台上纵情流露,情不自禁手托腮凝,目光柔和细腻,唱到辗转反侧时,脸色凝重焦虑,惴惴不安,手也改变姿势,拖起下巴,侧耳静思……

听其音,赏其形,活脱脱地一个人在思念着相恋的伊人,又仿佛她的身上有着伊人的身影、气韵。

当她点到男唱时,马上神采气色语调都变得坚定浑厚,有一种要选定目标去求索的感觉,爱情的萌芽生发,在她的气韵和指挥上淋漓尽致地体现。潘同学的配乐,李教授的演绎,学员的应和,这首诗词突然有了一种生命的韵味,会场中弥漫着音乐的艺术化的感召……

性格美,分三点详述。

第一点,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

用苏轼执守《中庸》之道的第一人来阐述。他无论做官多大,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并且耐心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茉莉花》曲调来唱,轻快又欢喜;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铁血丹心》的曲调,磅礴气势;

《定风波》用《中华功夫》曲调……

每首诗词都能在她的调配下,都能有一首契合准确意蕴无穷的曲调。

呐喊: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第二点,对他人——宽容、幽默、智慧

我们老师面对孩子,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把经典歌词歌曲的旋律教给学生,让他们在音乐和文学的艺术殿堂上享受美丽的盛宴。

第三点,对于事业——热情、投入、无怨无悔

任何爱情上的古诗词的境界都可以化为对于文学境界的不同追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事业期的第一个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事业的第二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事业的第三阶段。每一种含义都可以赋予它独特的解读。

我们和李教授一起,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唱得有滋有味。

李教授带领我们用好老师的标准来宣誓。

滔滔不绝讲了三个小时,海量古诗词信手拈来,余音缭绕,我们都沉醉在她的课堂中……

最后来看这张照片——

李教授开讲前把三张椅子驾在一起,高高地坐在上面。她说,这样一来是为了自我保护,一个年近七旬的外婆,一口气连讲三小时的讲座,你忍心让她一直站着吗?二来是为了讲座效果,坐得高才能看得远,要能关注到每一个学员,要便于和每一位学员互动。

事实上,李教授在讲座过程中除了传达传统文化,除了讲述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还介绍了很多开设讲座的“自我保护”技巧。

整整三小时,李教授用唱、用读、用讲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讲得深厚美妙,意蕴无穷。

她如一杯清茗,散发着淡淡的馨香;

她如一潺小溪,流淌着轻快的曲调;

她如一杯醇酿,缭绕着醉人的余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