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56:白虎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瓜蒂散、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麻黄...

 厚德载物乾 2019-03-25

 概要:亡血不下,阳脱难治,上吊大小便出阳脱无救,手足冰脉促灸中脘关元,白虎汤(厥阴寒极生热;舌干裂脉洪手热小便黄),当归四逆汤(足冻疮,糖尿病等截肢,白带脚冷,疝气,胃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胃寒恶心,慢性胃病,胃下垂),四逆汤(手足冰,四肢关节痛紧流汗下利,阳外走),瓜蒂散(吐剂,异物哽住),桂枝甘草汤(心下悸胃周水,脐下悸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肝病吐脓血,寒热并结),黄土汤(胃寒半夜吐血)。

 

01

条辨三六三: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腹濡:肚子软绵绵的。

亡血家:贫血、失血,出车祸、生小孩失血很多,都为亡血。

失血、肚子软、脉虚、手脚冷,不可攻下。食物是血的来源,攻下把最后一点来源攻掉,血更不足。

贫血、失血的表现:脸色苍白,嘴唇也白。

02

条辨三六四: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全身发热,但手脚冰冷,厥阴证,有寒有热。

下利:代表阴很盛,阳不固。流汗不止,大小便失禁,都是阳不固,阳脱,难治。此为真寒假热。

上吊死者,大小便已出,阳脱了,人已经完了。若大小便未出,还有救。

03

条辨三六五: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跳跳停停,手脚冰冷,用灸法,灸中脘、关元及肠胃有关穴位。此没有下利恶心等症状。

手脚冷即胃气不够。

即使厥阴证,无其他症状,仅脉跳跳停停,手足冷,可灸,没有什么关系。

04

条辨三六六: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脉滑:速度很流畅,为里热。

外面看起来寒,里面为热,此为真热假寒,是厥阴证之寒极生热,阴极生阳,用白虎汤。

白虎汤证,一般舌头干裂,脉大,手热,小便黄。

类似特殊情况,大热之人,用大剂石膏无效,改用热药生附。

05

条辨三六七: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常用处方。脉微细,冬天生冻疮,此方专治冻疮。冰天雪地,脚趾冻烂,血液不循环,唯一处方。

吃下此方,热从身体一直透到脚指头。

糖尿病,脚破洞,要截肢,也是用此方。

只要西医要截肢,均可考虑此方,专用于手脚冰冷。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25个,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

此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

  • (1)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通草)。

  • (2)手足逆冷,血不够,加当归。同时当归仁剂润肠,增加大便次数。

  • (3)生姜:不用。生姜只用于去胃中停的寒水,不用于救逆。干姜救逆。

  • (4)炙甘草:强心。

  • (5)红枣补津液,煮后粘如胃液。

  • (6)细辛:生下焦之阳,热药,小肠、关元的阳往上升,化里寒冰水。

  • (7)通草:用木通,能一点点通利肠子宿便、坏死食物。若已有下利,则去通草,若有点便秘,通草加重。

  • (8)用了当归四逆汤,大便会比平时多1-2次/天。

若手脚冰冷、化脓,用当归四逆汤,若再加恶心,呕吐,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当归四逆汤还用于

  • (1)女人白带多,脚冷。

  • (2)对胃也很好,用于慢性胃病。

  • (3)疝气。

慢性胃病,加恶心、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06

条辨三六七: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人寒了很久,肠胃里寒了很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可用于肝病恶心呕吐,入肝。

胃下垂,此方几乎一剂去掉。

肠胃问题:不能吃凉的,一吃凉的就难受,恶心、不消化,不是吐就是下利,只能吃热的,胃口不好,人瘦干。

手脚温度代表胃气的温度。手脚背、额头凉,手脚心热,为正常人。可用于判断小孩是否撒谎生病。

07

条辨三六八: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痛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仅大汗出,热不去的症,为白虎汤症。

四肢关节痛,抽筋紧绷,又下利。外热下利,原因为里寒,故阳(热)往外走。

又流汗,又下利,四肢冷,阳一直外走,津液一直伤,快用四逆汤,状里阳。

四逆汤主症:手脚冰冷到肘膝。

08

条辨三七〇: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

脉有时紧,有时不紧,胸腔很痛,东西吞不下,为有东西哽到,但气色很好,声音很大,用吐法。

瓜蒂散,或其他可吐之法,如按内关+心想肥皂、恶心的东西,手指抠。

09

条辨三七一: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桂枝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手脚冰冷为里寒。

心下悸,是水在胃周围引起的,同时有厥阴寒的情况下,先治心下悸,把心下的水排掉,否则,先治寒,为周胃的水就会进入胃中(寒水),而下利。

心下悸:桂枝甘草汤。(脐下悸:茯苓甘草汤)

四逆汤中,干姜温中,治胃中不治胃周围外面。

10

条辨三七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此条辨,原则上不属于厥阴篇,突然出现,可能是错简。

太阳表症,大下本应结胸,此寸脉沉、迟,手脚冰,尺脉摸不到,喉咙不通利,吐脓血,泄利不止,难治。

可能的几种吐血:

  • (1)肝病: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结之方。

  • (2)胃癌:辩证多,不同处方。胃寒吐血好治,不吐血反而不好治。半夜吐血,用黄土汤。

喉咙问题,出现在癌少阴、厥阴。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接,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炙甘草、天门冬去心各六铢。

此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中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麻黄升麻汤

  • (1)与伤寒论不同朝代的处方。

  • (2)知母、石膏寒凉的药,麻黄、干姜阳药、热药,并用。

  • (3)用于肝病吐脓血。

  • (4)升麻:用于脱肛、疝气肠子下坠,中气不足下陷,提升阳气。

  • (5)葳蕤:专治喉咙不利、发炎,现名玉竹,止血。

  • (6)18铢为3钱。

  • (7)白术茯苓去湿,从小便中排出,干姜去寒。

  • (8)当归:补血。

11

条辨三七三: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寒湿在身体里时,会肚子痛,下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