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卫你的胃--认识萎缩性胃炎

 周晓云的图书馆 2019-03-25

专业人士都知道,萎缩性胃炎并不是一种罕见病,它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萎缩样改变,胃黏膜中腺体萎缩,胃酸和糜蛋白酶分泌功能降低或丧失,导致人体胃的消化能力降低,同时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它的发生率很高,随着社会进步,医学发展,观念变化,它的发生率还在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本人来说,这个疾病延续时间长,症状控制不良,长时间不适感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很大困扰,这个疾病同时存在的潜在的癌变威胁一样也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困扰使得不少患者伴见焦虑症状,甚至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患者经常到处看医生,滥用药,带来精神、经济的双重压力,甚至导致更多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反而影响了身心健康。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患者来说,一旦罹患了萎缩性胃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得的是什么疾病,对疾病的病因、演变、预后有个大体的了解,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轻信,不要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不要随意举一反三。前面说过,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细胞和腺体的病理变化来描述的,并不是以组织器官表面形态来描述的。所以,很多人以为萎缩性胃炎就是胃体变小了,甚至我们的胃逐渐会消失了,这种说法甚至在一些未经正规培训的所谓医生中也有流行。这是不对的。

那么,萎缩性胃炎究竟是怎么诱发的呢?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按照目前的病因学研究理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种诱因:饮食因素。饮食不当是导致本病发生和出现症状的常见原因,也是我们临床干预的主要方面之一。嗜食过咸、腌腊制品、霉变腐变食物、过硬食物等,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导致疾病发生;饮食过快,嗜好进食很烫食物,嗜好进食强烈刺激性食物,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导致疾病发生,诱发症状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医学临床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逐渐深入,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发病之间的关系,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之间的关系逐渐为大家所认识与重视。免疫与遗传。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两类。其中A型有明显免疫、遗传背景。而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中糜蛋白酶抗体、胃泌素抗体、HP抗体等水平,提示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相关性。长期的精神情绪、工作压力、药物或手术和应激状态等因素,诱发胃肠道功能性改变,促使胃蠕动异常,导致胃食管反流,进而引起胃黏膜屏障的破坏,诱发胃黏膜慢性炎性改变。其他物理化学的因素,比如某些金属物质、强酸强碱、放射性物质等损伤胃黏膜。年龄也是影响本病发生率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强调健康饮食,尽早发现和杀灭幽门螺杆菌,注意心理健康,就可以避开大部分萎缩性胃炎发生的机会。

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之间的关联,是让很多患者畏之如虎的主要原因。那么,罹患了萎缩性胃炎,真的不可避免的就会的癌症吗?我们在临床中,经常发现一些不负责任的医务人员给患者传输这样的概念,即得了萎缩性胃炎,如果不治疗,马上就会变成胃癌了。其实,只要对患者负责任的专科医生都会慎重的告知患者,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癌相关性疾病。与之相关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患者持续10年以上胃癌发生率大约5%--10%。这个发生率是比较高的。所以,罹患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通常历经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阶段。重度异型增生往往参照癌变进行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进行周围组织清扫。可见,患了萎缩性胃炎,距离胃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对它给予足够重视,每过一年至两年进行一次胃镜+病理检查是必要的。一旦发现病理报告出现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或者异型增生的报告,就应该引起警惕,缩短复查时间,给予药物干预,必要时咨询专家,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案,防止不良后果出现可能。

那么,萎缩性胃炎能够治疗吗?它的治疗有临床价值吗?治疗方案如何?现代医学的许多专科医生对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黏膜修复抱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胃黏膜细胞和腺体的萎缩性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很多现代医学专家更倾向于认为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只是一种对症治疗或心理安慰,疾病本身是无法治愈的。药物干预的心理疗效大于病理疗效。本病的病因学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特别对幽门螺杆菌的杀灭,是预防本病发生和干预本病向胃癌演变的重要措施。PPI制剂(奥美拉唑等)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争议很大。很多证据证实,萎缩性胃炎的黏膜中,腺体分泌能力下降,胃液中酸浓度下降。萎缩性胃炎患者表现胃酸不足。此时给予PPI制剂会加重胃酸分泌不足,降低胃中胃酸浓度,增加胃腔内杂菌菌落总数,诱发胃癌发生。但是,临床使用却提示,PPI使用有助于临床症状控制,减少胃食管反流对胃黏膜屏障的破坏,杀灭幽门螺杆菌。粘膜保护剂在本病中的使用有比较重要地位,对减少黏膜损伤,促进黏膜修复,减缓黏膜向萎缩性黏膜演变有一定帮助。

尽管许多中医师声称他们在临床治疗中可以观察到萎缩性胃炎病变黏膜被“修复”,但检索论文未见任何可靠临床证据提示中药单药或复方制剂有能力对已经病变黏膜进行逆转。本人临床也发现,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3—6个月中医辨证治疗后,经胃镜和病理、血清免疫学证据证实病变部位黏膜近期转变为正常黏膜,复查1年以上未见反复。但是,并未找到可靠证据证实,这种变化是通过逆转病变黏膜实现的,所以具体机理尚未弄清。中医临床证实,中药辨证施治对改善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胃食管反流、修复理化因素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减轻萎缩性胃炎伴见的焦虑症状有比较可靠的效果。但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中医中药并没有可靠的临床证据。所以,我们的临床建议是对不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萎缩性胃炎,可以以中医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进行处理。对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萎缩性胃炎,强烈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在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同时考虑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在治疗期间严格按照规范口服抗菌素,定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伴见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患者,按部就班进行内窥镜检查。随意更改抗HP治疗方案,任意延长PPI制剂的疗程,轻率使用中药制剂代替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方案都是不予提倡的。

本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处方基本方是:黄芪、石斛、女贞、红景天、刺五加、半枝莲、山慈菇、黄连、吴茱萸、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炒谷麦芽、炙甘草。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患者来说,正确对待萎缩性胃炎态度一是要重视,二是不害怕。积极平配合医生治疗,及时复查监控,合理对症处理就可以了。不要盲目服用保健品,不要滥用抗菌素,不滥用PPI药物是很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