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他们掌控着国家最高的权力。而为了确保这份权力,统治阶级往往会想方设法。战争期间一般会采取武力镇压,而和平时期便会采取思想专制,用一个俗称,便是“文字狱”。 提起“文字狱”,人们可能会想到明朝时期朱元璋的诸多忌讳和清朝时期的思想专制。不过,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文字狱案件当中,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类型,它们便是“科举案”。 科举制度自唐朝盛行之后,便一直是中国古代选取人才最重要的制度。不过在古代封建制度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科举考试当中也是如此,经常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清朝时皇帝便对这种情况进行严打,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清朝许多皇帝却因此背负了骂名,甚至有许多学者把他们的做法也称为“文字狱”。 原因其实不在其他人身上,就在皇帝自身。清朝时期,负责科举考试的无一不是当朝有名的学士和重臣。然而每当发生考试舞弊时,皇帝往往会大兴惨案,株连许多无辜的官员。有时甚至是因为南北教育水平不同,最后却归咎于考官身上,并株连几族。而柏葰,就是清朝科举案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柏葰是清朝著名的学士,并且还是当朝一品重臣,地位堪比宰相。有一年的乡试的负责人,便是柏葰。按理说柏葰作为当朝有名的学士,负责一场乡试,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就连柏葰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这场乡试送了性命。 此案还要从一位名叫平龄的考生说起,他是这场乡试的第七名,然而却被人举报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御史调查之后发现,平龄竟然真的没有参加考试,之所以高居第七名是因为贿赂了考官,因此他将此案上报给咸丰,皇帝得知后震怒,下令严惩相关官员。 对于考试徇私舞弊进行严惩,咸丰的做法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柏葰来说,可谓是受到了无辜牵连。其实此案当中,柏葰并没有接受贿赂,对平龄也并不知情,但由于他是本场考试的负责人,便受到了牵连,被咸丰下令处以死刑。 不过,得知结果的柏葰却并没有慌张,他不仅没有哭天喊地,还嘱咐自己的儿子让他准备行李。柏葰这样想当然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他是朝廷重臣,另一方面他虽然监管不力,但毕竟没有贪污,怎么着也罪不至死。加上柏葰得知朝廷里有许多为自己求情的人,因此他坚信咸丰会改变注意,免除自己的死刑。然而柏葰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终竟真的被咸丰处死。 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很多人看来,柏葰是德高望重的大学士,虽然有渎职之罪但罪不至死,他们没有想到咸丰最终竟真的杀了这位一品大员。不过咸丰自己心里却非常清楚为什么非要杀柏葰不可,在他看来,柏葰有罪无罪不重要,斩杀了柏葰,便是在向其他官员警告:我连没有接受贿赂的一品大员都敢杀,更何况其他舞弊的官员? 客观地讲,咸丰的目的达到了,柏葰被杀后,清朝的科举考试舞弊的现象少了许多。不过,对于柏葰来说,咸丰的做法实在太过残酷。其实,除了柏葰之外,在明清时期还有许多科举大案。想必这些通过科举做官的人怎么都没有想到,最终自己会因科举而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