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铺灸操作流程: 督脉线居于中向两侧,有一定的铺灸宽度,所以也包括了脊柱两侧的夹脊穴、背俞穴。 1. 病人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先蘸点姜汁擦拭施灸部位。沿脊柱正中线均匀撒铺灸药粉覆盖局部皮肤,厚度约0.1cm,宽度约5cm 2. 将捣碎的姜泥、蒜泥或自行配制的药泥铺在药粉上,厚度约2cm,宽度约5cm,从大椎 至腰俞铺成带状。铺姜泥、蒜泥或药泥时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过薄则灼热感太强,过厚则热力不够而渗透力较差, 3. 药泥/姜泥带四周的底凹处,如腰部两侧用干棉絮垫平,以免汁液外溢。药物敷置总共分三层,底层是“铺灸药粉”,中间一般是“姜泥”或“蒜泥”(也可以是特制的药泥),最上层铺置艾绒。 4. 轻轻按压药泥带的中间部位,使两边微高,中间凹陷。将时先捻成的三角状艾绒条,分段放在药泥带中央的凹陷槽内。分别在每节艾绒条的头、身、尾端将其点燃,分三段自行燃烧,施灸时患者体表皮肤温度可达45°C,有灼热痛感,此时可以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使灼痛感扩散。 5. 艾炷一壮燃尽后,用手轻轻按压熄灭艾火,移去灰渣。重新铺置艾绒,继续施灸。为了保持火力持续,新的一壮艾绒最好提前1min点燃,在移到药泥上铺置。以使与前状的艾火温度相当。 6. 铺灸期间须注意药泥是否因受热而出现裂痕,如果有裂缝应该及时修整,以防药汁向外溢出。依法施灸2-3壮,整个铺灸约需要1-2个小时 7. 艾灸结束后,移除艾灰及药泥,温水擦洗施灸部位,用热毛巾轻轻擦干即可。 8. 针刺有留针之法,铺灸有留灸之用,应根据不同病情确定是否留灸。留灸是灸完规定的壮数后,并不马上去掉铺垫的姜泥与药物,而是只除去艾炷与灰烬,保留药物与隔灸物,用胶布或者绷带固定,保留约1-3h,带温热感消散后再去掉所有铺灸材料。留灸时间根据病情与体制不同酌情而定,留灸可使铺灸的功效更为持久 督脉铺灸后注意事项: 1、若用斑蝥粉、大蒜泥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铺灸,在施灸后背部充血潮红,随渗出液体增加局部表皮出现小水泡,小如栗米,大如鸡卵。应该保护水泡不要碰破造成感染,睡时应该侧卧或者俯卧。 2、为了使病邪排除干净,水泡尽量养的老一些,超过3天后才能挑破放水。放水的时候用消毒针引流,在泡的下端边缘刺破引流,刺泡的时候,沿督脉自上而下,逐一引流。引流时出水务尽,以使病邪排干净。放水后用龙胆紫药水外擦,以助收敛结痂,不必外敷纱布。重者可以使用三黄膏外敷以防感染。灸后3个月灸疮结痂脱落,皮肤无疤痕。局部表皮有色素沉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