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新时期学术思想演变史纲(2)

 置身于宁静 2019-03-25

—1991年—这时期,学界在探索汉语小说领域后现代特征观念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代表人物有王宁与陈晓明,陈晓明以后现代论说,切入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哲学、美学场域进行范式研究,并与王岳川、王宁等学者一齐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现代思想因素,拓展中国话语异质性领域的一代源头人物与轴心群,并促进了中国后现代世界观之文学历史的发展。《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是陈晓明最早提出中国先锋文学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代表作,他通过对莫言、马原、残雪、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北村等人的小说叙事的探讨,去呈现他们在语言与叙述、感觉方式和话语风格方面所表现出的新的美学意义。汉语文学在这样的语言和叙述方法中,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殊途同归,并显示了汉语文学自我更新的可能性。陈晓明对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研究,影响了后来更年轻的文学研究者,也对中国当代的后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最早的理论范本。同时期,学界也出现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来研究美学与文学叙述形式特征的新趋向。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陈晓明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非中心化思潮》智河《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兼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之命运》王宁《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美学》王杰《新时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尹鸿

—1992年—

1992年,学界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已不再是单方面地接受西方的后现代思想资源与话语模式来建构中国当代文化视域,而是开始在世界性取向中的汉语文化自主体系、与西方相互促进、相互对话方面转向的历史性反思。这反思与转向的紧密联系明显地表现在:以学者王岳川为代表的后东方主义基本思想胚形与萨义德东方主义观点的划分。他倡导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与东方话语重构的国际本土观构想,旨在为国际与中国的共同后现代状况寻找新的基础,这也成为他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总体新东方文化、哲学美学话语建设的主要使命,就是因为他后期认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紧张关系。除文化、艺术、美学的后现代主义世界观占据着这时期思潮的主流地位之外,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理论也受到学者丁立群的阐扬:罗蒂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后哲学文化、新实用主义、种族中心主义、自由反讽理论、反本质主义、反表象论、教化哲学等构成。其中,反本质主义后来又成为王一川、南帆、陶东风等学者主导的,在分析的取舍基础上,以反本质主义建构中国文化与文学转型的思路。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不谈“主义”》陶东风《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王岳川《罗蒂“后哲学文化”理论评析》丁立群《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王宁《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因子》王宁《走向后现代主义:当代新诗潮艺术范式的转换》

—1993年—

1993年代是中国后现代“思想交锋年”,此期间,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方法哲学观的广泛研究与思路引用在中国学界兴起并加以话语性发展,王宁与王治河是首要代表人物。除直接受到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外, 也与中国文论话语的哲学基础转向有关。后来向世陵的《传统哲学的现代反思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学著,以发掘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第一推动论内涵,促进了学界对后现代哲学基础上的“后现代开放性”就中国语境转型推动的共识。这标志着中国语境后现代转型的客观性,不是与思辨的、超验的或者纯粹演绎的话语建构,而是国情内在文化结构的建构。同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现象,又在美学家朱立元倡导的后现代美学哲学同构论中获得新的阐扬。朱立元与蒋孔阳一齐成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以本体论思想因素,拓展现当代美学新状态研究与应用形式的一代源头人物,并以其系统建构、观念延展、历史观照的多元方法,产生了跨学界、跨时代的影响。朱立元在对朱光潜、蒋孔阳美学思想吸收中,实现了自我美学-哲学的转向,主要是从“此在的生存”----实践范域显示存在的意义。他提出,以存在与人的实践(客与主)合一,演绎构造了他的实践存在论为范式的本体论美学,以呈现“人与世界在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关系中双向建构、生成发展的关系”。这象征着朱立元用更创进的,消解二元对立的实践存在(互为)生成论,取代了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主张主体与存在主客二分思维的现成论。同时,也标志着为朱立元为存在主义奠定了泛实践思想的哲学基础,这是对中国当代美学必须走向哲学基础建设的极大开启与贡献。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哲学包含了后现代哲学的主体-本体的开放性思辩。《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象征着王岳川对东方主义文化哲学的批判性转向----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反思。王岳川的前沿文艺、文化思想论旨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重要贡献在于:(1)后现代语境的非西方思想创新与文化重建。他创导的“后东方主义”, 是“对西方核心范畴进行剖析,并在这种接纳和质疑中生成自我的新文化”,主要是对福柯的话语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赛义德的重构传统东方之思维局限层面,进行多向生成性改造,并创新提出对中国式文化的东方主义话语表征与运作机制实行本体意义上的实践方法论。(2)多元文化他语境的本体建构。他主旨的东方主义的“后”,是提倡东方本体话语参与不同创造和诠释框架的共存与包容,差异和延迟的界域,即“在人文视野和世界主义的广阔精神下,使发现东方文化精神和发现西方文化精神成为发现人类文化精神的生态和谐的过程”生成。在张景超的文论研究中,“新写实”这个概念客观上起了非常重要的时代划分作用,成为后来界内用以构架后现代文学发展的节点根据,重要的是标志着推演“后先锋时代”概念萌芽的远因。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多元共生的时代》王宁《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王治河《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陈晓明《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结构嬗变理论概述》李惠斌《朦胧诗后诗歌的“后现代”转型》陈旭光《文化工业的乌托邦忧思录:一个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话题》黄力之《不幸的类比:“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国市场》贺奕《从“现代”到“后现代”:小说观念的变化》章国锋《关注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现象》朱立元《后工业社会文化与美学》王岳川《后结构历史主义诗学: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述评》王一川《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痒夫《后现代文化艺术话语转型与写作定位》王岳川《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纪要》斯义宁《后现代主义:从北美走向世界》王宁《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评析》陈剑夫《后现代主义写作理论透视》吕信伟《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陶东风《一种误读:后现代对新写实》张景超

—1994年—

这年,王宁提出 “后现代之后”论旨,旨在对后现代体系包含自否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矛盾态度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无限否定与解构的虚延化,也并不是后现代主义自身终极性本质。后现代主义不是思辨的、超验的或者纯粹演绎的话语建构,而是一种矛盾的“边界、场、根据、实在体”。 但后现代文学在经历了解构运动之后,后然走向多元与融合的基本特征。这后现代主义“之后”,在于创造性的取向与界限重构的后现代生命本态的确定或有限基础。王宁在《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和比较文学东方学派的崛起》论观中,阐扬了后现代主义之后“从其他的派别视为对话的对象,又特别注意从一些民族的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的总趋建设性。 把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理解为一个回归的领域和革新的契机,是一种既连续又断裂的认识和反思。后现代主义的无限否定与解构的虚延化,并不是后现代主义自身终极性本质。因为后现代主义不是思辨的、超验的或者纯粹演绎的话语建构,而是一种矛盾的边界、场、不确定根据、实在经验体。 因而,按存在的辨证趋动,后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化精神在到达否定一切的终极界限之后,为了其存在发展,必须调整转向进行后现代未来的后设性的反思,以衡平无限延异的解构世界与思维自否化的矛盾情境。同年,学者杨春时提出“后实践美学”理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实践美学学派与“后实践美学时代”的创始人,在当代西方哲学存在论转向语境下,他以其直接理论来源海德格尔“人才是真正的存在,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其他一切存在的依据”论观为其发展基础,将人的生存论观扩展为“主体间性”美学或生存美学的基本思想,主导以人的生存景况的超越性、生存个体性,进而否定李泽厚、刘纲纪实践美学理念的现实性。 杨春时主体间性美学核心内涵主要阐明:人的主体间性诗意存在正是美学研究视点现代性的转换,而以实践派美学为主流的中国当代美学,没有实现由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转型。由此,他从“生存”与“超越性”两个范畴出发,首创““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概念,认为超越实践美学的具体途径是建立“超越美学”,并与之前的所有美学观点划出明确界限。杨春时又主张:“应该把生存作为美深究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生存本质上是超越的,审美是超越的形式,审美是最高的生存方式”。以阐扬后实践美学个体超越性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实践美学倡导的集体的社会实践。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后现代主义之后》王宁《走向“后实践美学”》杨春时《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柳鸣九

《超越的循环──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循环关系》赵敦华《拟文学哲学的本质特征:罗蒂“后现代”哲学思想分析》郭贵春《“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陈旭光《超越后现代性:神圣文化和世俗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可能性》赵敦华《反对方法: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王治河《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赵敦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思潮》王宁《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坛》金勇《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和比较文学东方学派的崛起》王宁《后现代:文化的扩张与错位》陈晓明

—1995年—

这期间,学者王宁对“先锋主义”的现代与后现代界说的探讨、划界,趋向更全面、客观、具体语境化与经验实体化。他在《传统与先锋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论说中,集中揭示了以往观点(包括现代性理论)所忽视的先锋的异质,并阐扬历史上先锋派与现代、后现代主义之间,表征的相同交叉倾向和特征。重要的是,与全盘肯定和盲目否定的两种极端态度有所不同,王宁采取了历史比较与特征归纳的定性分析法,以图找到后现代与先锋派基础同构历史论的立场,又能避免一体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途径。在中国,对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关联的认识是缺乏的,从而引发许多影响界限表征的划分问题。王宁在90年代中期,深入研究并慎重提出西方与中国自身先锋派的思想归属与历史成因,标志着中国后当代时期对先锋主义吸纳的高度,并成为一种探索新的先锋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实践立场。同年,王岳川讨论了后现代文化与批评在中国的参照与践行,关系到后现代文化对文学、批评的主导性思考,反映出他与其他学者论旨新批评的焦点之异。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

《传统与先锋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王宁《“后……主义”文化状况与策略》毛崇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笔谈》栾栋,徐友渔,王治河,范进《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孙利天《后现代文化语境与新都市文学》王世城《解构时代的先锋》刘雁《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批评》王岳川 《以人为中心的多极主体化———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点思考》陈忠

《中国后现代文化批评检视》王岳川

—1996年—

这期间,学论呈现繁荣。学者王晓华将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及新写实小说与新状态文学的关系,上升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全面褒贬思考的交点,指明新状态文学在后现代条件因素下,使85年代先锋文学的新发展成为可能。阐述和理解其恢复生活意义、回归日常现实的新状态文学,就意味对后现代独断地排斥竞争性,形成了一种挑战。王晓华在1990年代后的“后现代之后”前端语境基础上,理解的新状态文学观,是在研判后现代非本质主义真理观的同时,进一步阐发了“后现代之后”回归主义的真理观。虽然他在这一点上与王宁有不同的表述和重点,但基本精神和倾向是较一致的。本质上,中国90年代后的新状态文学(主要指新写实小说)就是对应于“后现代之后”的“状态文学”(美国),它在后来发展到新先锋的历史主义。王晓华后来提出的生态后现代世界观特征,明显区别于斯普瑞特克奈克的“重构后现代主义”论观。 王晓华是从柏格森生命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中吸取“艺术创造与审美主体(人)的自由和能动性”的基础元素,又延展创新提出他的“在,就是生命”论的后验原则。尤其他在:人生命主体---人与自然互为生命主体----人生存主体----自然生存主体-----人审美主体的“间性”主体界域上,获取了审美范式上“身体美学、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整合”的本体论维度上的多元论指向。王晓华阐扬研究的新状态小说“后现代之后”的文化与文学语境,成为促进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后先锋文学” 发端生成的重要条件。同期,吴小英提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观,象征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女权生态主义以“包容、关心和爱来代替西方父权主义主张分立、异化、对立的二元论和穷竭资源机制的”世界观在中国的接纳与辉映。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

《新状态文学的诘难:兼评后现代刍义》王晓华《东方后现代》曾艳兵《诗:激情与策略: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诗歌》刘纳《从“后学”到“人文”:关于知识分子文化立场》邵建《对“后”与“新”之评说》李青春《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陈跃红《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曾艳兵《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王岳川《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姜静楠《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吴小英《在90年代先锋写作的前沿》王一川《世纪末的对话:新状态小说与后现代主义》邓时忠《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张向东 《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曹元勇

《“新都市文学”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兼及同胡滨先生的几点商榷》王桂亮

—1997年—

本年度,学者王治河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的关于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方向性背景下,在国内倡导后现代之后“建设性后现代”因素的概念及应用范式。他的《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文论,认同罗蒂、霍伊等哲学家,所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要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等更广阔的问题领域。尤其在对后现代批判和超越前提下,在文化与其他领域提出建设性、创造性构建。王治河认为,经过修正的后现代新体系应是“后现代之后”的本质反思,指出真正的发展的后现代主义也是反对无限解构的虚无化,从而王治河赞同斯普瑞特奈克“在过程中来表述现实”的概念。这也就反映了过程生成的内在实在与发展逻辑。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后现代空间》季国清《后现代性与全球化》王宁《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王治河

—1998年—

这一年,后现代主义之后国际学术讨论会学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新观点和对此评论的新动向,成为中国后现代主义之后思考延伸的总背景时期。聂晶发表了《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理论思潮研讨会综述》文论,焦点在:1,根德林“我们继续批判现代性,但我们要超越某些后现代主义支派所主张的那种任意性”的观点。2,“现在超越后现代主义的道路已经打开”的观点。 从观念的层面出发,主要探讨人与现实的处境上,阐明了超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根德林的论断,预示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社会与中国学界对后现代主义多领域的研究和界说出现了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的新趋向。这是辨证法的本质建立一种新秩序的运动,也是本体论的辨证法。

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对立与对话》王宁《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杨乃乔《对信息革命与后现代社会的探讨》安东霆《后现代观念与历史学》张永华《后现代语境与新潮文论》张胜冰《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理论思潮研讨会综述》聂晶《后现代状况———九十年代文化现状》梁海钢《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当代先锋小说》沈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