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见多怪真开眼,“脾脏”长到胰里面

 静远Dr 2019-03-25

从医30多年,看过的病人有千千万,但没有想到的是,最近遇到这样一位病人,术后病理结果竟然与术前诊断大相径庭,让所有人“开了眼”。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这种情况确实非常少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让大家开开眼。

王老汉今年72岁,平时身体很硬朗 ,一般不到医院看病开药。临近春节前一段时间,老汉感觉到肚子总是隐隐作痛,就到医院消化科看病。没有想到的是,做腹部彩超检查的时候,发现在老汉的胰腺体尾部长了一个黄豆大小的“结节灶”,进一步做了核磁共振检查,考虑是胰腺良性肿瘤,建议动态观察。但是,老汉知道这种情况后,态度比较积极,不听家人的劝阻,执意要到北京某个大医院做手术。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老汉身体恢复也很好。然而等病检结果出来之后,所有大夫都“惊呆了”:原来胰腺上面长的1.9*2.0cm大小的“肿瘤”是“正常的脾脏组织”,俗称为“副脾”!是一种先天性变异!

这意味着今后王老汉彻底“被平反了”,更不需要任何治疗。王老汉一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思想负担瞬间消失,别提有多高兴了…… 

所谓副脾,是指在正常人体脾脏以外的地方,发现了先天性起源的正常脾组织结节,它属于一种常见的变异。副脾的大小相差很大,可从几毫米到数厘米。

一般来说,副脾约80%位于脾门和脾脏周围,诊断比较容易。20%位于其它部位,比如胰腺、肠系膜和空肠壁等,诊断比较困难。当副脾不在常见位置的时候,常常被误诊为“肿瘤”。

副脾的影像检查特点:CT和磁共振检查,其平扫和动态增强方式一般与正常脾脏表现一致。当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磁共振特异性对比剂(SPIO)检查,如果软组织肿块在T2WI信号显著降低,与正常脾脏相似,即可以确诊为副脾。

温 馨 提 示

1.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检查诊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诊断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然而,这个病例提示我们 ,作为一名医生,一定不能忘记,对于特殊病例,影像检查还是有它的局限性,手术病理检查才是诊断的金标准。

2.作为患者和家属来说,对医生的诊断结果也应当有个客观认识,避免期望值过高。隔皮断瓜与隔肚皮看病有相似的地方,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这个病例,在当地医院和北京某个大医院都看过了,诊断都考虑是“胰腺良性肿瘤”,但是,手术病理结果恰恰“出人意料”,是一个很少见的脾脏先天性变异。如果王老汉没有做手术,恐怕他“胰腺肿瘤”的帽子还不知道要戴到啥时候了。

3.终身学习是一名医生的基本素质。少见病尽管少见,但是作为医生来说,还是应当尽可能了解掌握。除了多多看书和查阅文献之外,坚持病例随访,也是提高诊断水平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像上面提到的这个病例,如果不是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追踪手术结果,也就不可能及时了解到脾脏还会长到胰腺里面去了。参考文献:叶慧义《实用腹部影像诊断学》;张敏鸣主译《格-艾放射学》

磁共振检查平扫 动态增强图片展示(蓝箭示副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