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 | 读历史为何首选《史记》?

 标准生活 2019-03-26

谈到历史类必读经典,中国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注定无法被略过。

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社会精英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林语堂论读书时说道:“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

民国时期如陈寅恪、周一良这样的大学者,都能将《史记》倒背如流……

为什么要读《史记》?

因为《史记》够“长”,它所记录的是跨越最大的时代,上至上古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足足3000多年;

因为作者够“惨”,司马迁是一位悲情又传奇的思考者与记录者,身陷囹圄,遭受切肤之痛,依旧发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因为故事够“劲”,既有“胜者为王”的汉高祖刘邦,也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陈胜、吴广,既有先苦后甜“卧薪尝胆”的勾践,也有先甜后苦“腰斩于市”的李斯。


不过,相信大多数人对于上面的故事,也只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

你知道,中国从“吃人”的商朝走进“文明”的周朝,有多艰难吗?

许多人都说,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完美的人格,这是真的假的?

1000个人眼中就有1000个刘邦,那在司马迁的眼中,他是流氓皇帝,还是最好的皇帝?

想知道归想知道,囿于文言文的深奥晦涩,许多人难以开启自己的史书学习之路,只能捶胸顿足于没有好好学习。

如何打开正确解读《史记》的大门?

自然是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分享。中读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韩昇开讲。

▶家学渊源严谨、史学素养深厚

韩昇教授家学深厚,其父亲韩国磐,是当代中国魏晋隋唐史学科和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从小,韩昇教授就看着父亲在微型图书馆一样的书房里,整理史籍、与各界学人讨论史学话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学开始读《史记》,钻研《史记》几十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治学观

韩昇教授本人则有数十年历史研究经验,同时,得益于多年多地的游历经历,“我讲历史的信心在于,我讲的地方,都曾经去过。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战争发生的现场感,这种场景感,我也可以传达给你。”他解读起《史记》来,绝对是通俗易懂,有趣又有料。

▶跳出框架,多学科观照的读史路径

 更值得期待的是,韩昇教授还参与了基因技术与历史的跨界研究,这一全新的角度也会贯穿课程的始终,让我们时不时跳脱出历史框架看问题,得到更多启迪。

课程介绍

课程由3大主题构成,下设5个版块,共分120小节来讲解。

读书先读人——司马迁是怎么炼成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司马迁的经历有多“惨”,但不知道他的精神有多“强”。

读书先读人,我们从《报任安书》开始讲起,看看字字啼血、砥砺人心、脍炙人口到被要求全文背诵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是如何写就的。

读史先读制——中国从“吃人”的商朝走进“文明”的周朝,有多艰难?从底层流氓到最好的皇帝,究竟需要几步?

读史书绕不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史记》3000多年的记载长度,描述了从禅让制到封建制,最终走向帝制的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被尧舜禹的传说所打动,被商朝“吃人”般的祭祀所震慑,被春秋时的“义战”所征服——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半渡不击”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