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悟】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无定法,法有所宗。 写文章的方法,都是从写作原理中化生出来的,原理生规律,规律出方法,方法化技巧,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搞懂弄通写作原理。所谓“懂”,就是解其意、知其然;所谓“通”,就是溯其源、衍其流,知其所以然。“懂”是理解,“通”是领悟,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思考。 ●通达之理● 写文章,运思重在“通”,行笔贵在“达”。所谓“通”,就是把事理文理想明白,把写作思路理清楚。所谓“达”,就是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西方谚语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确实,通往一个目标,路径可以有多条;表达一个意思,方式往往也不只一种。但是,最便捷的道路、最合适的词句,往往都是唯一的。掌握好写作原理,就能给思维装上导航仪,给表达安上过滤器,帮助我们在写作中及时作出最佳选择。 注重语感的培养运用 写文章,灵感和语感都很重要,但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灵感的作用在于激活写作思维、打通写作思路、促进思想生成,语感的作用则在于促进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和运用。如果说灵感是“想通”的利器,语感则是“辞达”的法宝。 关于灵感的开掘和运用,前面已经写了一篇文章,这里着重谈一谈语感的培养和运用。 什么是语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我国近代语文学家夏丏尊。1924年,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与学生》,文中写道:“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后来,夏丏尊又与叶圣陶合编了《文心》一书,其中把语感发展成为“对辞类的感觉力”。 对于语感一词,近代以来,有关专家从语言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不同角度给出了各种定义。在我看来,无论怎么定义,“万变不离其宗”,都必须抓住语感的这么一些特性: 直觉性。所谓直觉,就是“第一感觉”,是瞬间发生、不假思索、下意识的自然感应。一个人如果经常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一听到、看到什么,几乎不需要经过分析、判断和推理,仅凭直觉就能迅速捕捉其中的信号,理解语言文字对象的含义,这就是语感。语感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但又不是纯感性的,“感”的目的在于“知”,其间必定有理性的思考,只不过语感强的人能够在一闪念之间完成初步思考。 经验性。虽说正常的人都有语感,但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需要有语言文字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等的积淀。应该说,反复接受语言文字的信号刺激是形成语感的必要条件,丰富的词汇积累、必要的语法知识则是发展语感的充分必要条件。习惯成自然,语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慢慢提高。如果有意识地加以科学训练,就会加速语感的形成并使之得到发展和强化。郭沫若先生认为: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和发展语感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在2001年被写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整体性。语感的这一特性包括感官调动的整体性和感受产生的整体性。一方面,人体的感官是一个整体,会综合作用于所接触的事物。当语言文字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感官的调动是全自动的,听觉、视觉与心理、思想、情感活动的发生几乎同步。面对语言文字,我们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官,用眼睛、嘴巴、耳朵以至心灵去进行多层扫描,同步调动整个知识和经验体系,从整体上把握语音、语调、语气、语义、语法、语体、语境等,迅速形成对其含义、情味、意象等方面的总体感受。另一方面,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离散的、孤立的,而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样才能使语感的发生成为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多系统集成。 稳定性。语感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基本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不会被遗忘,不会随语言文字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写作中语感比灵感更靠谱。 差异性。每个会说话、会作文的人都有语感,但每个人的语感又各不相同。从总体上看,女性要比男性的语感更强,这是一种天赋。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语感培养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孩子的语感一开始主要是语音感,慢慢地再形成语义感、语法感。又如: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更敏锐、感受更强烈,感悟到的信息也更丰富,他们不仅能第一时间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差的人,不仅对语言文字对象的反应速度较慢,往往还只能领略其内涵的一鳞半爪,甚至曲解其意。语感上的个体差异性,反映着语言文字学习运用能力上的差异性,也造成了表达习惯和风格上的差异性。 这些特性,说明语感是表达能力的核心,是撬动整个语言文字宝库的支点。语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至关重要;语感的运用,对于挥洒自如地撰写文章至关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对语言的认识看作是“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语感的形成其实就被别人的语言文字“同化”,语感的运用则是“顺应”语法规律和已有经验,把自己的思想变成语感好、美感强的语言文字,努力让别人也从中产生同样的感觉。 在写作中,善于运用语感有助于提高写作效率,确保写作质量。语感好的人,不仅对文字有准确的理解力,还有能动的表现力;不仅掌握着丰富的词汇,还能不凭“语法”只凭“感觉”就恰到好处地指挥语言。 在字词运用上,语感具有突出的优选功能。哪一个字更精准,哪一个词更合用,语感好的人不需要搜索枯肠、字斟句酌,心念一动想要的就跳出来了。 在文章修辞上,语感具有突出的美化功能。怎样造句才有音声感、节奏感,怎样描写才有画面感、情味感,怎样措辞才有分寸感、畅达感,语感好的人都可以让文字“跟着感觉走”,意到则笔到。 在文章修改上,语感具有突出的勘误功能。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有哪些表达不流畅、措辞不精准的地方,对语感强的人来说,不用仔细找,念一遍就全知道了。 总之,生活是语感的摇篮,诵读是语感的动脉,想象是语感的翅膀,表达是语感的激活。注重培养语感,善于运用语感,你的语言文字就会活起来,成为有生命的东西。(2104字,写于2016年6月,2019年3月24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