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久天长》:意义世界的塌陷

 难得糊涂713 2019-03-27

家庭,是影片中唯一有意义的共同体,儿子则代表了家庭的未来,更是具有无以复加的重要性,儿子死了,天也就塌了。

01

乘着柏林电影节获奖的东风,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登陆内陆院线,还在点映阶段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有豆瓣网友说,这是一部催泪片,我不太相信,但观影时,看到几位暌违多年的老朋友在李海燕(艾丽娅饰)的病房外相拥而泣的场面,我也流下了眼泪。

尽管被感动,但还是先挑一点毛病。

电影几位主要角色都是前国企工人,王小帅为他们都安排了“光明的尾巴”,沈英明(徐程饰)成了房地产开发商;因搞“黑灯舞会”在“严打”中入狱的张新建(赵燕国彰饰)在海南经商发了财;刘耀军的徒弟、沈英明的妹妹、同时也一直暗恋刘耀军的沈茉莉(齐溪饰)则远渡重洋到了美国,有了一个漂亮的混血儿子;最惨的刘耀军(王景春饰)与王丽云(咏春饰)也盼来了养子的回归。

总之,一切皆大欢喜了。

“光明的尾巴”降低了影片的力度。毫无疑问,前国企工人当中肯定有“从头再来,创业成功”甚至跻身巨富的人,但绝对不是主流。绝大多数下岗工人在失去“工人阶级”的身份之后,变成了小手工业者、打工者、小商小贩、靠低保为生者,沈英明也好张新建也罢,这样的形象太缺乏典型意义了。

另一个问题是,尽管影片长达3个小时,但对两个孩子沈浩(杜江饰)和养子刘星(王源饰)的成长历程却太吝于表现。沈浩背负着“害死好朋友刘星”的心理重担,养子刘星则生活在“自己不过是亲子刘星替代物”的阴影下,他们是如何挣扎着成长起来的?观众完全不了解,镜头一转他们就成人了。

500

02

说到这里,该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了。

 《地久天长》是一部文艺片、年代剧。男女主角刘耀军和王丽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影片重点展示了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人生经历。

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都是内蒙包头一家大型国营工厂的工人,两家孩子刘星和沈浩同时出生一块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次水库边的嬉戏中,刘星因为沈浩的疏忽意外身亡,此事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关系。此后他们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的艰难转型,刘家夫妇南下福建渔村,靠修理渔船的小手艺卫生。沈英明一家留在包头,创业成功“有钱了”,但却因为一些隐情,一直未得安宁,沈妻李海燕变得神神叨叨。多年后,在李海燕弥留之际,两家人再次相聚,隐藏的真相终被坦白。

这部电影适合50后、60后以及住过工厂筒子楼那一代人观看,相信都能从刘耀军、王丽云、沈英明、李海燕等人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人将这部电影和张艺谋1994年拍摄的《活着》相比较。从形式上看,这两部确有类似的地方,都反映了酷烈的大时代对小人物生活的粗暴碾压,但实际上两部影片还是有本质区别。概括来说,《活着》是一面哈哈镜,对大时代的反映是扭曲的、变形的;但《地久天长》则是一面相对平的平面镜,其所反映的时代我们刚刚经历过,记忆犹新,并不遥远。

03

《地久天长》拍摄手法相当考究,这强化了影片的感染力。

影片中,王小帅用的最多的是固定机位、大景深、长镜头,人物在空旷的背景下活动在远方的地平线,显得渺小而无足轻重。尤其是刘星溺水死亡之后,在水库岸边固定镜头冷漠的注视下,刘耀军带着一干人等急匆匆地从高高路基上跑向水边,由于距离太过遥远,你听不到他们的喊声、也感受不到他们急促和焦虑,只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造物的无情。

刘耀军和王丽云到福建后,有一个镜头是他们两人从库房出去,摄影机固定在库房深处,注视着他们“咣当”一声锁上铁门,渐行渐远,库房陷入一片黑暗。此时观众感觉自己似乎也被关在库房里,一片黑暗和压抑,这正是导演想传递的感觉。

有些桥段里,王小帅使用了追拍镜头,比如两次“急救”,都使用手提摄影机跟在刘耀军身后,观众能够听到他粗重的呼吸,甚至心跳。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次,他抱着溺水的刘星冲向医院,身边还簇拥着一大堆工厂的同事,他虽然痛苦但并不孤独,第二次,他在福建抱着服毒自杀的妻子冲向医院,虽然妻子远比儿子当年更沉重,但他却只有孤身一人了。

工厂经理在礼堂召开大会,宣读下岗名单那一幕,对切镜头的使用,也令人印象深刻。

经理那醒目的、同时也是俗不可耐的猩红色领带和那一身蹩脚的西装,与工人们黑压压的深灰色的布满油污的工作服呈鲜明反差。

经理先是用手指威胁性地敲了敲麦克风,显示了对台下这些人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全部权力,对切镜头中则是一大片工人冷峻对立的眼睛。他一字一顿地念出了下岗者的名字,王丽云因为是“计生先进”而忝列其中,她默默地流下悲愤的眼泪。

影片到了最后,历尽沧桑的刘耀军、王丽云回到了自己当年的筒子楼。筒子楼的走廊里昏暗依旧,但多了一具闪烁着“按摩”字样的霓虹灯,传递着暧昧的暗示,标识着时代底色与变迁。

500

04

在《地久天长》中,贯穿始终的一件道具,是刘、沈两家人在公园游玩时的一张合影。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人们都还年轻,显得意气风发,两个孩子刘星和沈浩,则穿着干干净净还带着皱褶的白衬衫,扎着鲜艳的红领巾,暖色调的光线,一切显得那么美好。

刘星的意外死亡,成了一切不幸的起点和全部故事的转折点。

家庭,是影片中唯一有意义的共同体,儿子则代表了家庭的未来,更是具有无以复加的重要性,儿子死了,天也就塌了。

中国人是重视亲情的,但家庭和孩子,从来都不是像今天这样,具有“最重要”以至于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

战争年代,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是解放区的普遍现象,有一首民谣这样唱: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把他唯一健康的儿子送上抗美援朝战场,并牺牲在那里。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和亲情并不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来说,家庭之外的世界,还有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与生活。

家庭的地位至高无上,意味着中国人的外部意义世界塌陷了。除了家,我们已经无所依托。

05

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几个人躲在房间里跳舞。后来高美玉(李菁菁饰)换了一盘磁带,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刘耀军忽然回忆起来:

“那是77还是78年,全国知青大返城,走成的没走成的在分离的时候,都像是生离死别,我们要走的时候,不知谁偷偷唱起这首歌,我们一听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回城,按今天的主流叙述,应该是“好日子”的开始,为什么如此伤感?

也许,刘耀军们直觉地意识到,这是大时代的终结,是激情燃烧岁月的终结,是小时代的开始。他们有不舍,有遗憾,也有对新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一时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只有痛哭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还好他们进入了国营工厂。

和今天企业就是一个“领工资的地方”不同,彼时国营工厂,对工人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不仅是经济共同体,也是政治、文化、生活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国营企业还意味着一套价值体系,赋予职工以生活的意义,“爱厂如家”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工厂,至少和家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主要(但不是唯一)是由于国企的存在,中国才解决了近代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一盘散沙问题,中国开始凝聚成一块在国际上令敌人生畏令友人尊敬的整钢!

500

06

《地久天长》中,李海燕也许是最令人厌恶的一个,也是受打击最重,最不幸的一个。正是她,由于担任计生委员,硬逼着第二次怀孕的好朋友王丽云去医院流产,使王丽云因此丧失生育能力,也正是她,对不肯做结扎手术的刘耀军喋喋不休、抱怨不已。

李海燕做这一切时,一直信心满满。她深信自己是最关心好朋友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她一点没有觉得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幸。

李海燕之所以如此充满信心,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坚信一切都有国企“托底”,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国企会消失,而只要国企存在,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因为流产所可能导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他们不会老无所依,也不会没有经济来源,更不会无人关心。

但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随着打着猩红领带的经理威胁性地用手指敲响麦克风,国企共同体这条大船沉没了,他们全都成了落水者。而由于刘星的意外死亡,好朋友唯一可以依托的家庭共同体这条小船,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李海燕无法原谅自己。她觉得自己欺骗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刘耀军、王丽云的一切不幸,都和自己的决定有关,她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到死也没有得到解脱的人。

但观众应该是原谅她了,她真的负不了这个责,也不应该由她来负责。

500

07

《地久天长》,真的要地久天长,我们就需要找回超越家庭的大共同体,重新寻找家庭之外的人生意义。

否则,刘耀军、王丽云的命运就在前方等着我们,养子的回归也于事无补!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