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一定注意小儿的范围,三岁以内作用良好,七岁以上作用较弱。作用比较好的时间是在七岁以内哦~~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尤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多见。西医称之为“婴幼儿腹泻”。外感、内伤均可引起泄泻。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临床表现 (1)本病常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外感史,继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甚至多达数十次,色淡黄,或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状。 (3)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中医分型 (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指纹色红。 (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指纹色紫。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 (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缺乏,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薄。若腹泻日久不愈,症见面色晄白,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舌淡苔白。甚者出现腹泻不止,完谷不化,四肢逆冷,昏不识人等症状。 治疗手法 治则:理气运脾,理肠止泻。 治法:补脾经、推大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 补脾经: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前臂,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在患儿拇指末节罗纹面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也可以将患儿拇指屈曲,术者以拇指罗纹面循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统称“补脾经”,反复操作100次。 推大肠: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前臂,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在患儿示指桡侧缘,自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进行直推。从示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示指尖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若患儿泄泻因伤于饮食,可用清大肠手法;若是因于脾胃虚弱可用补大肠手法。反复推200次。 摩腹: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将手掌轻放于患儿腹部,沉肩垂肘,以前臂带动腕,按照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的顺序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约5分钟。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在摩腹之前可以在患儿腹部涂上适量滑石粉,以免摩腹过程中损伤患儿皮肤。 推上七节骨:患儿俯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以双手拇指桡侧缘从患儿尾椎自下而上直推到第4腰椎处为“推上七节骨”,操作50次。注意要紧贴患儿腰部皮肤,压力适中,动作要连续,速度要均匀,且要沿直线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辨证加减 (1)寒湿者:加揉外劳、揉天枢、按脾俞、按胃俞并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拿肩井、拿风池等祛风解表。 (2)湿热者:加清大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并解表。 (3)偏于食积者:加清脾经、清胃经、揉中脘、揉脐、拿肚角。 (4)偏于脾虚者:加推板门、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胃俞、捏脊,揉足三里;脾肾阳虚者再加揉肾俞、擦八髎。 小贴士 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②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③腹泻严重者,应禁食6~12小时,好转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④必要时进行输液等治疗。 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一些上述症状,并进行了手法治疗而短时间内没有缓解,一定要到附近医院就诊,【辨证加减】可供参考,如果只用【治疗手法】亦能达到一定效果。如果您孩子的泄泻正困扰着您,赶快来试试小儿推拿的手法吧~~~~~ 参考文献: 中医诊断学(修订版)第五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摩推拿学 于天源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小儿推拿技巧全真图解 郭长青、郭岩、车睿主编 小儿推拿学一本通 汤宇、董慧敏主编 文案:佟常青 编辑:李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