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蔚:《女娲图》(曼殊名画七十三)

 昵称16627923 2019-03-27

《女娲图》,原刊《天义报》第一期(1907年6月10日)。

画跋:“於穆娲皇,厥姓惟。断鼇足,杀黑龙。先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是宜报功崇德,与并隆。敬绘。”,就是何震,刘师培的妻子。实则她并不会绘画。此像系曼殊所绘。像赞,据柳亚子李希泌先生先后辨认,乃章太炎撰写。

女娲:神话人物。传说人类是由她和哥哥伏羲二人兄妹相婚而生。她曾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因此,章太炎称颂她的功德,与轩辕伏羲“并隆”。  於穆:对美好的赞叹。於:叹辞也;穆:美也。女娲之姓。鸿:同“洪”。

《天义报》“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宗旨。”“提倡女界革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女娲图》的发表,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国家内忧外患频仍的当时,这幅画作的发表且富有鼓舞反满清革命、反外国侵略的现实意义。

此图线条简明、流畅,既与柔弱的传统仕女画不同,也与呆板的常见帝王图不同,是一幅成功的且带有时代色彩的人物肖像画。

曼殊自幼喜画,在日本大同学校时,还担任过图画教学。是时,明治维新以后,新鲜的西洋画传入日本,引起日本美术界的关注,1896年,东京美术学校增设西洋画科,而曼殊亦“学泰西美术于上野二年”。(上野东京,藏书丰富的帝国图书馆即在上野公园)。随后,在东南亚漫游时,又与疑为日本画家的西村澄过往,彼以《耶马溪夕照图》见赠,曼殊报以《长松老衲》图;而 “印度情爱尊天”伽摩塑像、迦留陀尊者画相等美术作品,都对他有所影响;他向往欧洲艺术,直到病笃上海,还托北上的程演生,带信给北京陈独秀蔡孑民,希望他们筹集一些经费,帮他出国去意大利学习绘画。

陈世强说:西洋美术对曼殊画作有明鲜的影响,从《吴门闻笛图》、《登鸡鸣寺观台城后湖图》等作品中,可以明白地看出,人物衣纹与树石的勾勒用笔俨然中国画风,而形象的比例、动态,建筑的结构、透视,以及明暗影调等西洋画法,已把握和运用得相当纯熟。

这种人物画,同样明鲜地表现着中外画技的交融,画出来的完全一介平民,显得自然、亲切、平实,极富现代意味。既无神话人物的飘渺、不可捉摸,又没有圣化为“皇”后的威严与僵硬。




(原载李蔚《曼殊妙跡百帧》160-161页,北京远东联合国际拍卖公司201810月出品,非卖品。)

链接:https://www.docin.com/p-2180926290.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