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杂病解痰饮根源

 OYL海纳百川 2019-03-27

根据根尘不偶老师讲义整理:

痰饮根源:实际上,我们知道人体所有病的根源都来源与五脏。内因为根本,外因是条件。五脏里面的中土就是中土生湿气,湿气最容易转变为痰饮。所以,首先讲痰饮根源,这是疾病的源头绝大部分疾病都是源于水寒土湿,用黄元御的话来讲,这是千真万确。上一次讲过,现代人大多数多痰浊,黄元御里面讲的是痰饮,痰浊与痰饮还是有一点区别。痰饮是湿气变化表现为不同的状态,流动为饮,凝聚为痰。虽然,痰饮也是比较胶着留滞,难以祛掉。但是相对来讲,这个痰饮主要还是气郁,阳虚,气不能运。湿气停聚为痰,停聚之后,又导致气郁,这种痰饮,它就是单纯的,相对简单地表现为痰湿停留这种症状,跟我们现代讲的痰浊不大一样。痰浊相当于痰饮加上浊气,痰饮相当于湿气凝瘀状态,比较偏阴,偏凉,偏于凝滞的这么一个状态。而浊气是秽浊不净,不清透,粘滞性更强,气的流通性更差。如果打一个简单的比喻,这个痰饮你可以理解成下雨之后,道路比较泥泞,如农村的土路,它很粘,把鞋的都粘下来,走不动,不好走。但是它无非就是粘一些,还是比较干净的。泥土嘛,水嘛,不算脏。而这个痰浊呢,好比是特别脏的垃圾场下了一场雨,不光是粘着你走不动,连气都喘不过来,特别的污浊。所以,这个痰浊在气分层面上瘀滞非常重,痰饮呢,虽然它比较粘着,但是它在气分的层面还是比较好的,气还是比较清透的,还是容易流通的。你只要用上去痰浊的药,气分还是自己能动。所以,痰饮比较好去,痰饮在气的层面没有一个浊象,所以,它容易流通。而痰浊呢,它有一股浊气在里面,秽浊之气。它在整个气里面不动了一样,很难流通,所以,这个时候单纯用化痰的药,它都很难祛掉,因为它流通不了呀,所以一定要用上化浊气,流通气机的药。这时候,才能够主痰化开之后能流通出去,所以痰浊相比痰饮更难治疗,更难祛些,治疗上相对更麻烦一些。 

       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痰浊比痰饮要多,但是,痰浊里面一定还有痰饮。从痰饮这个角度来讲,它们还是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在痰饮的根源里面,黄元御有这么一句话,痰饮根源里第二段,最后一行: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就是所有的痰浊,痰饮,导致疾病变化无端,这个根源总由脾阳之败,中阳虚呀。中阳虚,则生湿气,湿气停滞,则生痰饮。痰饮如果碰上浊气,有时如果结合上浊气的话,那就会变成痰浊。所以,痰饮的治疗方案,它的根源在中土,阳虚湿盛。所以黄元御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姜苓半夏汤。上面这一段: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死耳。它这段话,就把痰饮的治疗方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一个就是燥土泻湿,那就是重新运转中阳,就是运转中气,使湿气没有再生的源头。另一方面,要把已经生成的瘀塞停滞的痰饮要去掉,想办法,帮它排除。这样的话,人体的气血可以重新的流通,津液流畅,可以扶衰起危,所有的病都可以好,治疗的方法很简单。 

     我们看那疾病,从根源来讲,根源于中土湿盛。湿气盛,湿聚成痰,痰饮堵住周身,产生各种疾病。治疗时,就是要运中土,祛湿气,绝痰饮之源。然后呢,温化、流通,排除瘀塞停滞的痰饮,使一气周流恢复通畅的流通,就可以治病长生。我们再来看“姜苓半夏汤”的下面这一段,他接着又说: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所以我们从这一疾病,可以看出黄元御,他对所有疾病的认识,还是从《四圣心源》的基础理论上来阐述,来认识。接着往下看,你们看痰饮,燥土泻湿,运中土,相对比较简单。咱们主要看他怎么去痰?因为疾病治疗,无非是祛邪气,去扶正气这两方面,那么这个地方祛痰是很重要的。既然有痰饮,就要祛痰,祛除痰饮。随着痰饮在上在下的不同,在脏在腑,在经络,那么他用的方子是不一样的,方案是不一样的。那么,他说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那么治疗呢,总以温燥水土为主。这个痰饮,《伤寒论》说,痰要温化,凡属痰饮,必然是阴气。阴邪,你要去治疗的话,你一定要用温药,温化痰偏于上的,火性炎上,它容易化火,气郁化火,与痰湿凝结在一块,形成湿热。下面的痰饮,纯粹的湿寒,很少有化热的。所以他提出,上热者,加一些知母、石膏,清一下热;下寒者,加一些附子、干姜,来温散,温阳祛寒,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则。 

      对于这个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停留在脏腑,上在胸膈,用十枣汤。十枣汤,是一个比较猛的方子,大戟、甘遂、芫花比较峻猛的一个方子下在脐腹,用猪苓汤,猪苓汤,是流通下焦水湿,比较常用的一个方子流溢经络,他用五苓散,用发汗的方式流通,以散湿气,这是在藏在经络的。在腑的,上脘之痰,可以吐;中脘之痰,可用大便的方式泻下。一切痰饮,可以用瓜蒂散吐下之,还有续随子仁,排痰,大便排痰。最后一段,他讲得比较细。讲的是痰饮在不同部位,不同层面,人体的上下不同,脏腑经络的不同,在六腑的上下不同,可用不同的方剂,或者峻下,或者缓泻,或吐,或散。然后用不同的办法,可以把痰饮排出体外,从而疏通体内一气周流的道路,恢复一气的流通。所以,他给出这个方子,在痰饮这一节,给出“姜苓半夏汤”,是温中土的一个方子。温中土,化痰饮,治疗痰饮源头的一个方子,他不是完全有针对性的祛除某一方面痰饮。所以,这个方子,他自己的也讲了,小半夏汤加茯苓、陈皮,这么个意思。小半夏汤,就是生姜、半夏呀,实际上,他这个方子,就是我们讲的二陈汤的意思。这么一个很普通的方子,二陈汤化痰,大家都知道,多了个泽泻,多了利湿气的药。所以,我们看黄元御,他也知道,痰饮在不同位置,不同脏腑,需要用不同方子,不同药物去排出这个痰饮,驱除邪气的。但他并没有讲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具体的方子,只是提了一下。他给出的方子,实际上是扶助正气为主的一个方子,就是运中土,化湿气,去掉痰饮之源,釜底抽薪的一个方子。 

      所以我们要知道,黄元御讲每一类疾病的时候,总体上,他还从扶正气,恢复一气周流,从这个角度去讲。具体的祛邪气,他相对讲的比较简略,并不是他不知道,他也知道,只是他的着眼点不一样。对于这个痰饮,祛痰的办法,我在《临证辨象》这本书里,专门有一节,讲到祛痰的方法。今天,可以给大家再讲一讲。因为,现在的痰饮,单纯的痰饮比较少见,大部分结合其它的浊气,就是痰浊的情况比较多,也不光是痰浊,往往还有瘀血呀,木郁呀,气血郁滞。原因是痰浊比较粘滞,堵塞气机比较重,所以往往症状会比较重,比较多变些。痰浊无处不到,不一定在什么地方。相对来讲,人体内部,痰浊的根源还是中土的湿气。所以这个中土系统,肠胃的痰浊是最多见的。或者说,土气盛的地方,痰浊是比较多的。土气盛,什么地方土气盛?肉长得比较多的地方,象四肢呀,后背呀,腰臀呀,这些地方,肉比较多,都说肥人多痰呀。凡是肉长的比较多的地方,土气盛的地方,它也容易留痰,它们这些痰是无形的痰,而在肠胃中的痰一般是有形的痰,非常有粘着的有形的痰。肠胃中有形粘着的痰越多,肠胃就是中土,人体整个气,就变得污浊了。所以,这股气在人身散布周流时,就会把浊气带向全身,所以身上土气盛的地方、肉多的地方,气也跟着不够清透,是这个意思。所以祛痰浊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腑,就是泻,通过大便,把这个痰浊排出来。所以,黄元御在讲痰饮的时候,他会讲汗法、下法、吐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碰到痰浊,不是痰饮,痰浊粘滞太厉害,汗法呀,你这个气根本走不动没法出汗。吐法,痰浊比较多时,可能吐也吐不干净,吐法有点还有点效果。若说效果最好的就是下法,把这个肠道(都属于中土),胃肠里面的痰浊先去掉。把这个痰浊去掉之后,相当于把中土之气,一气周流大本营之气变清透了。 

      这个时候,你再慢慢地去流通气机,再其他地方的痰浊慢慢化,慢慢或者用汗法呀,或者用化解的办法呀,其他办法你可以考虑用。开始的时候,是比较顽固的痰浊,可能只有下法这一条路可走其它办法很难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就是学习黄元御痰饮的治疗思路,结合我们现在临床实际情况,我们得出的一些体会,黄元御讲的这些办法,根据临床都是对的。他是根据《伤寒论》的一些经方,把它总结了一下,痰饮怎么治,应该是这么个情况。实际我们在临床上,只要有痰饮比较盛的的时候,这些办法都用不上,只能先用下法,把这个浊气、痰浊都祛掉,把浊气祛得比较少时候,气机相对比较通透些。这个时候,由痰浊变成痰饮,变成痰饮的时候,痰饮就有流通的机会。这个时候,根据不同的情况,再用按黄元御讲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子,这是可以的。痰饮与痰浊一个比较大的区别,痰饮的脉,从脉象上来讲,痰饮是阴邪,这脉偏沉偏细。而痰浊呢,它是个郁象,浊气在里面,跟这个窒息一样,郁结在里面,郁滞堵得比较厉害,气整个走不动,痰浊的脉,相对来讲,比较急,紧而大有力,它的脉象,有时象阳气比较盛的脉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阳气盛,而是痰浊堵得比较厉害。我们在临床上,这种痰浊,化痰浊我比较常用的药是皂角。皂角这个药,辛散疏通,劲非常大,首先把粘痰化开,让它有流通之机。其次呢,这股浊气,粘痰化开之后,浊气没有依附之地,那么这个浊气,你就可以想办法用药把它流通排出,把它排出来。对这个浊气来讲,我喜欢用什么呢?喜欢用白蔻、银花这样的药。白蔻它本身是芳香、下行,既能运中焦,又能化浊气,非常好的。银花相对来讲,主要是化浊气的作用,运中焦的效果要差一些,所以我在临床上白蔻用得很普遍,是个方子就能见到我用白蔻。我用白蔻的目的呢,并不单纯是运中焦,我有一个运中焦的小方子,就是白蔻、生姜、甘草,其中这个白蔻呢,既能芳香运脾,芳香化湿,既是运中土,又是化浊气, 它这个香味化浊气,非常好的一个药。 

      那么皂角用的时候要跟大枣配合用,防止伤胃,就是《伤寒》的皂角丸的意思。所以这个皂角和白蔻,就是我治疗痰浊也算是一个对药,这两味药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一般来讲,只要有痰浊之脉,舌苔比较黏浊的时候,你就用上皂角和白蔻,皂角一般用0.5到2克,量不用太多,那么皂角呢一般是配上5到10个大枣,一块用,防止伤胃,防止伤中土。因为这个皂角,它走散得太厉害,大枣是一个偏收、偏养的一个药,不用大枣固护着,皂角这个气把中气全都给你散开了,也会伤气,伤到中气,所以要跟大枣一块用。皂角这股力量,用大枣护着它收着它,它就能够能把中土,黏痰通通给你散开,这个皂角有时候我体会它,象这个一把锐利的尖刀一样,或者说象无数把小刀,刀片一样,非常厉害,把这个黏痰在里面给你切啊切啊,全都给你切碎了,再黏的痰都能给你散开,都能给你化开,很锐利的一个药。实际上,这个比喻也不见得对。如果再说得形象一点,这个皂角就是造肥皂的嘛,就像我们用肥皂洗衣服,再脏的东西用上去它都可以洗下来,就是这个意思,它就象洗涤液一样,所以如果你身体里没有痰的时候,你用上皂角就会把你身体正常的胃给洗坏。所以用上大枣的意思,一个是护胃,也是防止伤正,虽然有痰浊的时候用皂角,痰浊在接受皂角的药力,正气可能不会受到损伤,便是还是要用上大枣,防止伤正气。 

      再加上白蔻化化浊气,那么这个时候呢,痰化开了,白蔻把浊气这个环境给改善一下,转变为清芳之气。浊气它是不流通的,流通的就不叫浊气,一旦成为清气,白蔻把这个浊气变成清香之气的时候,气就容易流通了,能流通就是能动了呀。黏痰,皂角也给它化开了,也可以动。这个时候就要用排痰之药,把这个痰从体内排出体外,那么就是要用泻下之法,什么呢,我也一般喜欢用黑丑,就是牵牛花的子,牵牛子。那么黑丑这个药,也是非常黏滑的一个药,善于入于黏浊之地,把这个痰浊带着排出体外。黑白丑炒过的比较好一些。那么,用上12到20克,它这个排痰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在临床上治疗这个痰浊,就是皂角、大枣、白蔻、黑丑这四味药,只要是比较顽固的痰浊,这四味药的效果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我们说得夸张一点,这个没有什么痰浊治不了,用上这四味药。当然你说,这是去痰浊的药,痰浊去了之后呢? 

        它是把主要问题解决了,剩下还有一些痰饮的问题。对痰浊来说,这个驱邪之药,总是伤正气,剩下来就是要运中焦,祛剩下的一些痰饮。这个时候你就看,像黄元御讲姜苓半夏汤,把中焦运一运,去掉防止生湿气,去掉生痰之源。黄元御在这个去痰浊的时候,他讲了一个续随子仁,说用它来,这是一个下法,续随子仁叫千金子,它也是一个大毒的药,跟十枣汤比较相近的一个药。这个呢要慎用,我们这个痰浊本身比较黏滞,不容易去,除非紧急情况,需要紧急去通下的时候,一般来讲,我们是尽量不要用太猛的药去强攻,还有这个十枣汤,用这个续随子仁,千金子,包括用瓜蒂散,去痰浊都是比较猛的药,都不柔和。那么我给大家提供的这个办法呢,相对来说是比较柔和的,是一个化解的方法,先化解,再祛痰。而黄元御给出的这些方子呢,偏于峻猛,单纯的痰饮用这些药也可以,问题是我们现在这个痰饮,很少有单纯的痰饮,一般都有痰浊,痰浊的凝结更重一些。你用这些药的时候,反而欲速则不达,可能不见得能取到很好的效果。瓜蒂散,因为瓜蒂非常苦,这个瓜蒂散主要是吐下,实际上,它是吐的效果好一些,下的效果比较差,有一些顽痰,用瓜蒂散能够吐出来,也是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瓜蒂散,这个瓜蒂本身味太苦,相对于毒性要大一些,万一你如果吐不出来也很危险,所以这个东西我也不建议大家用得很随意地去用,也不太好。 

       我们中医给患者治病,既要治病,又要安全有效,尽量不要去强攻猛攻,而是要想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去化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咱们国家出去打仗,能够去和平解决不要猛攻,咱们用皂角化痰,这就是一个,就跟谈判一样,就是一人比较稳妥的办法。皂角没有什么毒性,辛窜之性虽然比较猛,但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一个药,你也可以把皂角想成一个谈判专家,它就在这个痰浊里面不停的周旋,把所有的痰给分开了,就像是劝架,拉架一样。所有的痰浊给你拉开,大家都不要黏在一块,该走的走吧,是吧,大家就给分开了,都走了,痰浊就没了,就这么一个道理。瓜蒂散好比把所有人都绑起来,都轰出去,这办法不太好吧。十枣汤的,大戟、甘遂、芫花那也是,都是毒药,让人体小量中毒,激发自身的正气,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所以除非是急症,我不建议大家用这么比较猛的药去攻这个痰浊。痰浊难去,不是说一下了之,要缓缓的化解,缓缓通下,慢慢不停的去跟它周旋,慢慢的化解掉,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只要不是急症,就尽量不要用这种太猛的药,去治疗这个痰浊。我给大家提供的这个办法呢,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很快的一个方案,用上之后,这个效果有时候是立竿见影的,已经算比较快的方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