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山,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便给了刘备能够争夺天下的对策,而对策便是著名的"隆中对"。可以说隆中对非常清晰的概括了刘备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隆中对中所描述的那样行进。
那么为何看似完美无缺的隆中对策最后没有成功呢?难道隆中对真只是诸葛亮夸夸其谈,在说大话?

后世之人大多同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大部分析,认为当时的天下局势是曹操与孙权两大势力并立,同时也赞同诸葛亮说的,刘备应该夺取荆州与益州作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然而就刘备能否取得荆州或益州却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
庞统就曾经对刘备说过,荆州东边有孙吴,北边有曹操,实在是很难得到的,相反益州则国富民强,兵马盛,可以主要考虑占领益州,别插手荆州的争夺。庞统给出的意见非常明确,即贬低诸葛亮所认为的占领荆州作为立足点,建议占领益州来成大业。

实际上刘备对于占领荆州或益州也是一直有着自己的顾虑,但是他的顾虑却不是处于战略上的,而是道义上的。
刘备认为历经荆州与益州的主人刘表与刘璋属与自己同宗,关系也还行,自己要是无缘无故的要占领这两个地盘,在道义上实在说不过去,刘备说:"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无所不取"。不管这个刘备是表面道义还是真道义,反正最后历史都没有能按照诸葛亮所给出的隆中对策走。历史发展也证明一旦曹操与孙权势力介入,刘备必然失去了能够安稳占领荆州的所有可能性,而最终刘备也不得已只能占有益州一地。

其次,就算以益州作为立足点,那么益州的物质基础是否能够给刘备提供统一天下的资源,很多批评家就认为益州根本不具备统一中原的物质基础。隆中对想的太过美好了。
首先益州的确土地肥沃,地域封闭,是一个自保的好地方,但是益州人口少,基础弱,如果硬要把它作为图谋中原的战略根据地,实在是困难重重。而以一州之力与天下为敌,更显得有一些痴人说梦。

最后隆中对给出的理想状态是刘备取得荆州或益州作为根据地后兵分两路进军中原。诸葛亮似乎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方法的不可行,因此在给出隆中对的时候,就给出了刘备出兵的前提,即"天下有变"。
诸葛亮认为北方会出现有利于蜀汉的变化,这个时候便能够趁机北伐,可惜遗憾的是曹操的政权一直非常稳固,并没有出现诸葛亮所说的变化。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最后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着头皮干仗。

回过头来看隆中对,很多事情并没有像里面写的那样顺利的实行,毕竟它只是一个战略设想,实际的情况会影响每一步的变化。因此如果完全把隆中对作为一部预言之书,按部就班,实则是过于夸大。但是我们依旧能够从隆中对看出诸葛亮清晰的思维,以及短短几百字中的缜密心思。如此看来,隆中对即使是失败,亦不失为一部杰出的战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