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是外科医生当中的全科医生” 作者丨朱雪琦 来源丨医学界 “麻醉医生是不是临床医生?我们肯定是临床医生,每天工作的中心是手术床上的病人,一直不离不弃,直至手术完成,是离床最近的临床医生。” 在“麻醉宣传周”采访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教授告诉“医学界”,目前对麻醉医生仍然有很多认知误区和偏见,麻醉医生是不是临床医生的争论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早在1989年,卫生部12号文件就将麻醉科划归临床学科,但是30年后,仍然有很多医院在指标统计和相关文件中把麻醉科放入医技科室。 “我们是麻醉医生,但仍然有很多人叫我们麻醉师。”缪长虹教授坦言,麻醉医生大多不喜欢被叫“麻醉师”,因为麻醉并非技师岗位。 “还是有患者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打一针了事,其实麻醉工作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坊间一直流传的话是,‘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是外科医生中的全科医生’”缪长虹教授认为,“这两句话能比较好的概括我们的工作价值。” 缪长虹教授在工作岗位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麻醉医生猝死率1/4000,麻醉死亡率降至12/百万 “麻醉医生短缺、工作负荷大”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最直观的体现。2012年3月,缪长虹教授刚到肿瘤医院工作时,麻醉医生加麻醉护士仅有37人,当时该院年手术麻醉量为1.9万多例;2018年,该院麻醉科医护分别增至63人、23人,但手术量却增至4.5万例。 随着无痛胃肠镜、无痛气管镜等舒适化医疗的快速发展,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及工作范围与日俱增,给麻醉科带来了日益增大的压力与挑战。以无痛胃肠镜为例,它是近年来国内增长速度最快的检查项目之一,年增速超过50%。 “相伴到黎明是麻醉医师工作的常态,即便是凌晨3点也很常见。”缪长虹教授认为,肿瘤医院麻醉医生的超负荷工作状况是全国各级医院麻醉医生的一个缩影。 经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23位麻醉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猝死,占到了麻醉医生群体(8.6万左右)的约1/4000。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麻醉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国范围内与麻醉相关的死亡率呈断崖式下降——从千分之几降至目前的12/百万,基本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相当。然而,麻醉安全的大幅提高与麻醉医生高猝死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麻醉人的骄傲,亦是麻醉人的悲哀。 外科运转效率要看麻醉 去年8月,国家卫建委联合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及《政策解读》(简称“21号文件”),通过顶层设计,肯定了麻醉医生的工作价值,也直面了麻醉医生短缺的现状。 “目前医院层面上,还没有出台对麻醉科和麻醉医生的相关政策倾斜。但是既然文件已经出台,之后更为重要的就是贯彻与落实。”缪长虹教授透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明年要进行学科大调查,“希望院方能够在结构和人员上满足临床麻醉的合理需求。我们总是说麻醉科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学科,倡导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提高医院效率的枢纽学科,那么学科重要性就应该和人员配备相互匹配。” 麻醉学科到底有多重要?单从医院营收来说,缪长虹教授认为,医院的营收主要靠外科,而外科的运转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如果我们麻醉医生是8小时工作制,按目前的人员配备,医院可能早就关门了。” 麻醉学科在萎缩? 在肿瘤医院,缪长虹教授既是是麻醉科主任,也是ICU主任。但是据统计,目前复旦排行榜排名前100所的医疗机构中,像肿瘤医院麻醉科这样还设有ICU和疼痛门诊的,只占17%和64%。 缪长虹教授介绍,很多医院的ICU、疼痛科都因为学科细分、经济效益等原因,从麻醉学科分了出去,但这种状况与“围术期医学科”理念背道而驰。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内外科功底,在呼吸、循环、内环境、神经阻滞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比其他科室医生更擅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急慢性疼痛的管理,因此是各级医院ICU和疼痛科的主角。“一味追求学科细分,不仅对ICU发展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麻醉医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麻醉科的发展,最终影响到手术患者整个围术期的管理。” 此外,缪长虹教授还认为,麻醉科不应只是平台科室,应该开拓眼界、放开手脚,利用自身所长,开展更多治疗性的工作。“可喜的是,在顽固性失眠、姑息医学、戒毒、脑卒中治疗等领域,已经逐渐可以看到麻醉医生的身影。但这还不够,我们麻醉人还需坚持不懈、奋勇拼搏,山路崎岖但终有登顶之时。”缪教授温和但坚定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