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他还被誉为中国的海明威

 澜逸丶 2019-03-28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事业一路高歌,不仅满足了国内读者对文艺的寻求,还一度走向世界。例如贾平凹、莫言、陈忠实、路遥等等。其中以贾平凹、莫言为代表的魔幻与现实和叛逆文学最先得到国外文坛的认可,一时间广为传唱,为此在90年代时候莫言和贾平凹还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是,此时刚踏上文坛的年轻作家余华也一路跟来。

他18岁出远门,在异乡同鲁迅一样,从医牙科,但也走上了弃医从文的路。经过数年积累,《在细雨中呼唤》开始飘向千家万户,人们开始知道江南地区有一个先锋作家,叫余华。紧接着1984年,刚刚兴起的中国文坛就被一部小说给震动了。这部小说就是余华的《活着》。

小说一经面世就大受好评,人们纷纷感慨作家余华的笔杆子了得,在书写过程中国,他丝毫不加入个人的感情,一言一语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唰唰而下。即便文中惊涛骇浪疑惑是风平浪静,他都平常心一笔带过,临到感情执着与崩溃时,他依然不动声色。殊不知在他文字的后面已经噼啪倒下一片,纷纷而落的泪如春花。勇敢的读者惊讶于余华的心力、笔力,初读者对作家充满“恨”意。

这部书在不断传扬过程中,也一路获奖。直到1998年来自欧洲腹地的格林扎纳卡佛地区传出一个消息;中国人余华获得了该年度的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一时间东方世界沸腾,余华成为热点,也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中国作家,同时也是继以色列作家大卫之后亚洲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是一部歌颂坚强生命的文学范本,无论来自世界哪个地方的读者,看到《活着》都会情不自禁的陷入进去,深深感动于中国年轻作家余华的匪夷所思的文学造诣。为此欧洲和美国文学似乎更深有体会,法国文学认为;余华既是司汤达也是海明威,而美国文学认为余华写下了穷苦人的《圣经》。

人们记得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活着》是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汤达。”—2002年法国《世界报》。法国文学评论余华是司汤达或海明威,美国文学则认为余华笔下的苦难人画卷更像一本中国人的《圣经》。人物悲剧总是接踵而来,让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可以把《活着》称为是“中国的《约伯书》”。(美国合众国际社)。

从长大半个世纪的生存事迹,主人公福贵因从一个旧时代地主家的渣男成长为新时期睦邻友好的农民大丈夫。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统统临到他的身上,他依然坚强如初,洗吧洗吧继续面对。这似乎并不比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活得轻松,面对一生都坎坷不幸,福贵也只装进心里,脸上挂着的只有明天继续。由此相较于在海上风行了八十四天的老人和鲨鱼似乎更加可歌可泣。

好的赞誉自然是纷沓而至,但令人可惜的事情也比肩接踵。当20005年首届中华图书特别贡献奖赋予给作家余华时,他却因心脏早搏暂停写作了。竞争如逆水行舟,很多作家到了中年正是创作发力的时候,中道停滞必然落后。莫言和贾平凹等老牌作家更是突飞猛进,直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长篇小说数量已经达到十一部之多。而贾平凹更是以两年一部书的速度快速成著,截止目前他的长篇小说系列也不下十五部之多。更不用说未来我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阎连科,以及那英年早逝的王小波等等。

依然栓愈的作家余华即便使出洪荒之力也再难赶超异常激烈的文学竞争。虽是如此,仅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已经能深居文坛,因为这两部书《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行列。

并且在当下被称为“毁掉一代”的“80后”和“叛逆一族”的“90后”年轻人,也都纷纷加入到阅读《活着》的大军中。截止2018年初,小说《活着》销量已经达到589万册之多,创下当代纯文学作品的销售奇迹。

作为鲁迅精神的继承者,余华因病没能成为多产作家,但他在揭露现实与书写时代时候,异常真实又极其勇敢,以笔为剑,直插现实的要害。因为《活着》所书写的是旧时代底层人朝向中国大地的一次精神扎根,它以谦抑低回的叙事勾勒出中国乡土摄人心魄的变更、万难挽回的衰落与无声呼唤的彷徨,余华的手书有着无与伦比的史诗气象与不可拟见的灵魂深度。在历史与现实短兵相接的交战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图片源于网络,文章原创,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