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病临床治疗----古今医案选释

 开元回春 2019-03-28

中医学之所以昭示后人而流传千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安全、有效的临床实际医案。

病案1:李东垣治顺德安抚张更夫,年四十余,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李曰:消渴之为病,燥热之气盛也。内经云:“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泄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人参石膏个二钱半,甘草生炙个一钱,甘寒为君;启元子云:“滋水之源,以制阳光。”故以黄连三分,酒黄柏、知母、栀子各二钱,苦寒泄热,补水为臣;当归、麦冬、白葵、兰香各五分,连翘、杏仁、白芷各一钱,全蝎一个,甘辛和血润燥为佐;以升麻二钱,柴胡三分,藿香二分,反佐以取之;桔梗三钱,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名之曰:『生津甘露饮子』。   为末,汤浸蒸饼和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杵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抄在掌内,以舌舔之,随津咽下;或白汤少许送下,亦可。   此治制之缓也,治之旬日愈。  古人消渴,多传疮疡,以成不救之疾。此即效,亦不传疮疡,以寿考终。  后以此方治消渴诸证皆验。[10](《名医类案卷二消渴》)

[按语]古之治消渴诸方,不过以寒折热,惟苦与甘略不同。生津甘露饮子集甘寒、苦寒、和血于一身,妙在以津服药,缓缓图之,足可法师。

病案2:薛立斋治一贵人,病痈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饮水数升,教服『加减八味丸』方。诸医大笑云:“此药能止渴,吾辈当不复业医矣。”皆用木瓜、紫苏、乌梅,人参、茯苓,百药等生津之药,数剂而渴愈甚。不得已而用前方,服三剂而渴止。因相信而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气血亦壮。饮食加倍,强健过于少壮之年。薛氏家藏此方,屡用有效[11](《续名医类案卷九消》)。

病案3: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律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10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小便,须臾数次。投以『玉液汤』,加野台参四钱(药物组成: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一钱五分,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野台参四钱),数剂渴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茱萸五钱,连服十剂而愈[12](《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消渴方》)。

[按语]玉液汤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此乃师仲景法而易其方也。

病案4:王,四五,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玉女煎』。[13](《临证指南医案卷六三消》)

[按语]玉女煎出自《景岳全书》,本方证为阳明气火有余,少阴阴精不足所致。是临床常用的方剂。

病案5:李某某,男,20岁。暑季,壮热汗出,目赤口渴,狂躁谵妄。诊其脉大而数,苔黄芒刺。阳明热盛之证,拟『白虎汤』加味。生石膏13g,生知母10 g,炒山栀10 g,瓜蒌根10 g,淡竹叶7 g,纹黄10 g,淡黄芩7 g,粉甘草3 g,生粳米10 g。

复诊:热退神清,大便溏黑,惟索食甚急,知饥不知饱,口渴溲赤。因思中消发干大热之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尿)色黄。”这是阳明热甚,消耗水谷之精气过甚,旦阳明热退,胃气与津液俱夺,求食自救。法当清胃泻火,以『凉胃汤』加味。川黄连5 g,云茯苓10 g,广陈皮(去白)5g,生甘草10 g,天花粉10g,生地黄10 g,淮木通7 g。(《李聪甫医案》)

病案6:马某某,女,20岁,农民。迩来多食善饥食不知饱,每餐食400g米饭,不计菜肴好坏,饶觉香甜。食后尚见食垂涎,常有饥色,虽多食而肌肤日见瘦损。伴见白带量多,口渴不止,小便较多。脉象沉数,舌质红无苔。尿糖(+)。脉症合参,病为消渴,即今之“糖尿病”,此为胃热所致。选用『甘露饮原方』以清胃热。生地10g,熟地10g,天冬10g,麦冬10g,黄芩10g,石斛8g,茵陈10g,枳壳6g,甘草4g,枇杷叶10g,水煎服。守方连服40余剂,诸症悉已。连续几次检查小便,未发现尿糖。(《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二)曾绍裘验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