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晚说合句的写法。合,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1.前分句要稍微总结下前面六句。 2.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3.最好使用比,一般用比的时候都是用景结。当然,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使用比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字尽意不尽的效果。 4.要注意扣回起句。 5.要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就是所谓的余味无穷,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滪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律诗,前面可以平淡无奇。但是合句一定要出彩。那么即便你前面平淡,那也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一首诗不必句句出彩,但是要是没一两句出彩的,你这诗也就失败了 。大凡出彩的合句多半是以景结的诗就仿佛有那样一种画面场景置于你的眼前。让你不受到感染都不行。合句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也就是说“起、承、转、合”中,尤以“合”为重要。 既然合句说到了用比来结句,那就说说比法吧。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诉我们“像什么”的问题。 在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比喻又有以下方式: 1.明喻。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 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 2.隐喻,也就是暗喻,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 如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里“臣心”就像“磁针石”,就是一种隐喻。 再如: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本诗是朱庆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给张水部(即张藉)所写的一首诗。 以新妇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张征求意见。通篇都是都是以比体写成 张藉接诗后,也回了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的大意是说朱庆作像一位采莲的姑娘,长得漂亮,歌喉又好,别看那些姑娘穿得很华美,但不值得人们看重,她们怎么能抵得上这位采莲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轻歌就可以值上万金啊。 从而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顾虑。朱庆余的诗写得妙,张藉的答诗也是比得妙,珠联璧合,传为千古佳话。 关于诗的'合':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1、 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极云间”。 2、 暗起。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 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 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 如:杨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因诗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写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叙事: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 如: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承,是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动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由写景转抒情。 合是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此诗,格法变化迥异常规,是为活法。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沈德潜《说诗语》中说:“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