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雎建始初。冠婚炁相纽,元年乃芽滋。 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阳路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当。四者合三十,阳炁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 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 上观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 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治。 “于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仲尼就是孔子的号,孔夫子赞鸿蒙,赞叹《周易》。《周易》是由乾坤两卦开始,鸿蒙是形容宇宙的开始,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浑沌,“乾坤德洞虚”是赞乾坤两卦的重要。 “稽古当元皇,关雎建始初”,天地开始只有阴阳,人伦开始只有男女,动物生物开始只有雌雄,都是两性。这个两性是正反两个力量,一正一反,阴阳两个是代表的名词。 “冠婚炁相纽,元年乃芽滋”。中国文化的古礼,男子“二十而冠”,就不叫童子了,是成年了,头发编起来,戴个帽子叫做“弱冠”。“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中间年龄距离十年属于正常。“冠婚”就是讲年轻男女结婚,“炁相纽”是电感的作用。这个“炁”古文是无火之谓“炁”,上面是个“无”,没有,空的,下面四点代表火。用现在的话讲是生命的那个“能量”。“相纽”是阴阳二气,互相结合。“元年乃芽滋”,是说男女两情相爱而结合同电感一样,阳电与阴电一接触,“乃芽滋”,才发芽。 “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这句话类似于《易经》中的形容句,“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又像仓颉造字“见鸟兽蹄远之迹”,将天文、地理、人类、动物、植物,一切生物各种的变化综合起来,构成法则。所以圣人仰观天文,“显天符”。是显证这个天体的运动的规律,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三十天,一天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三刻,一刻有多少分有多少秒,整个宇宙的运动和所有生物的生命息息相关,逃不出这个法则。人体中血液的流行,脉搏的跳动,呼吸的次数都是固定的法则,不能随便改变,没有办法改变,此谓“天符”。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进退就是一消一息。“屈伸以应时”,“屈”就是内收,内敛;“伸”就是向外伸长,都有一定的时间。所谓一定的时间,是天体自然的法则,是比喻人的生命也有一定的时间,人身是个小天地,大致上同宇宙的法则相契合,可是有时候法则虽一样,并不一定要配合宇宙的时间,这个需要活用,就是修炼的法则。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日月之谓“易”,“易”包括“天心”,对于天心的解释。《易经》的乾坤两卦代表阴阳,阴阳是道的用,不是道的体。阴阳、动静、善恶、是非,都是道的用,道的相。这都是相对的,有阴就有阳,有是就有非,有动就有静,有善就有恶,有光明就有黑暗,这都是相,不是道。道的体,是永远居中而不动即为之“天心”,那个能阴能阳的功能便是道。“易统天心”是讲阴阳法则的用。“复卦建始萌”,刚刚萌芽的意思,是地雷复卦,上面五爻都是阴爻,下面一爻是阳爻,就是“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个卦上卦是坤,代表地;下卦是震,代表雷,这个电能从下面发动向上来,就是春天惊蛰时候打的雷,所谓“惊蛰一声雷”,也就是阴到极点,阳能发动的时候。 “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易经》八个基本卦,乾坤叫做父母卦,乾卦是阳,代表父亲,坤卦是阴,代表母亲。震卦是坤卦的第一爻变成阳,所以谓之长子。中国的家庭制度,大儿子代表家长,父母生了一个大儿子,表示继承“父体”。在修道上,这个生命,女性超过十三四岁,第一次经期来了就进入后天生命;男性十五六岁后情窦一开,生命后天破损开始,要想恢复到父母所给先天无漏之体的生命,就要把握长子这“一阳初动处”。“因母立兆基”,坤卦代表母亲,代表阴性。阳能要静极则阳生。静极就是坤卦母体,是阴极;阳极就是父体。“因母立兆基”,这个震卦是由坤卦来的,代表了阴极了就阳生,打坐因为静到了极点,阳能就发动了,故曰“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 “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阳能发动是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来的。当一阳初生时,尾闾发胀,阳气发动在身上,一消一息,“应钟律”意思是对应十二律历的十二个月,或者十二个时辰,像过气节一样,一节有一节的作用。“升降据斗枢”,这个一升一降就靠北斗中枢做主。而人的真正的中枢是在人心。人的心脏外面有八瓣,里面有九窍,像是个倒垂的莲花一样,其中的九窍就是“斗枢”,故曰 “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 “三日”是每月的初三。“出为爽”,爽是“晦爽”,指天快要亮的时侯。“震庚受西方”,初三的月亮,下半夜在西南方看见。震是东方,庚是西方,是《易经》的卦象。震跟庚,就是东方的太阳跟西方的月亮相映生辉。震代表一阳来复,代表东方的生气,代表太阳的光。月亮本身不发光,吸收太阳的光再反射出来。所以震,是东方太阳的光明照到初三的月亮,那时月亮刚刚在西方出来,就是“受西方”,在西方接受。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五天叫一候,初三再加五天是初八,后天卦兑卦是在西方,初八的月亮,上半夜大约十二点钟,看到月亮像半个烧饼一样,文学上叫上弦月。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初八的月亮,阳气会慢慢增加,增加到一半,到了十五,完全是乾卦,纯阳之体的圆满月亮从东方出来,为之“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是寓意“日出没,比如精神之衰旺,月盈亏,比如气血之盛衰。” 月圆的时候人的情绪较为高涨,月亮暗淡的时候人的情绪低落,乃至地表的潮水气候都受到影响。 “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比喻好似月亮里有个蟾蜍,有个兔子。是月圆的时候,也是气血精神非常旺盛的时候。 “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这两句话,是讲月亮里面有一个三角的蟾蜍,有个兔子那是个影像,也是神话,代表了古代科学的符号说明。这里也借用这些神话,但是这里讲的是月亮里头的黑点。 “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七八”是七天加八天,就是每月阴历的十五,月亮圆满,阳气已经到了顶。阳极则阴生,所以月亮开始在变了,就是光芒在减了,就是“屈折低下降”。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从阴历十六开始计算,阴阳便转了,十五以前是阳气统受,十六以后是阴气统受了。“巽辛见平明”,“巽”是巽卦,巽下断,下面一爻断为阴,是一阴初生,上面两爻还是阳。“辛”是天干,代表西方,“见平明”,早晨可以看见月亮在西方。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艮为山”是卦名,艮卦跟震卦相反,艮下面都是阴,上面留一爻还是阳的。“艮直于丙南”,就是说到了阴历二十三以后就成艮卦的现象,可以看见南方的下玄月, “下弦二十三”,叫下弦的月亮。 “坤乙三十日,阳路丧其朋”,再加五天就是二十八到三十,就是坤卦纯阴了,看不见月亮,“坤乙”,是东方。“三十日”,每月的月尾。“阳路丧其朋”,月亮完全没有了,失去了月亮的光明夜里一片漆黑。这是讲艮、震两卦的道理。“丧其朋”出自《易经》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假使要出门,卜到坤卦,向西南方走最好,是大吉大利,“得朋”是有贵人相助。如果向东北走就是 “丧朋”,跟朋友闹翻了或者打官司,或者有朋友过世了,这是照字面解释卦象。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一节过完,刚好一个月。“禅与”就是禅位的意思,每月二十八是月尾,月亮的光明没有了。光明代表阳气,阳气没有了,但并不是说断了以后就没有了,到下个月的初二三一阳又会生起,用在比做修道者一般说女性“二七天癸至”,这是出于《黄帝内经》,十四岁第一次月经开始,父母生下先天的生命,变成后天了。男性十六岁,也就是说性知识萌发了,由先天变成后天,就是先后天的交接,即相禅与的意思,表示改变了。 “继体复生龙”,生生不已的那个生命的功能又在发动了。“龙”是指乾卦,代表阳气。乾卦在《易经》上都用龙来做代表,坤卦代表阴体,在动物是以马来做代表,故曰“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壬癸两个是天干代号,属水,属北方黑色;甲乙属木,属东方青色;丙丁火是属南方赤色;庚辛金属西方白色;中央是戊己土属黄色。“壬癸配甲乙”根据《河图洛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六就是四方加上下,合起来形成地球,壬癸代表水,“配甲乙”,所以《易经》叫配卦,就把这个法则引用到这个作用上,配合起来用,甲乙东方木,代表生生不已。这就是说明月亮一个月当中六次的变化,所以五天叫一候,六候叫一节,六五是三十天。第七天是休息日,星期天,阳气重生的日子。“乾坤括始终”,是万物皆包括在乾坤阴阳二气变化的其中。乾代表天体太阳,阳气;坤代表月亮,阴气。“括”字从《易经》坤卦来,“括囊”,像口袋一样,上面开口的袋子是囊;两头开口的是橐。“括始终”,到了阴历月底的五天,月亮的光没有了,实际上不是月亮没有,是含藏在阴之中,在培养另一个阳,阴到极点新的生命就生了,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当”,七加八是十五,九加六也是十五。七是阳,八是阴,阴阳交,产生另一个生命。九是阳数极点是老阳,六是老阴,老阳老阴相配,就表示另一个生命要产生,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总而言之,拿数运来讲,每月“七八数十五”是上半月,“九六亦相当”是下半个月,也是十五天。 “四者合三十,阳炁索灭藏”,这四个数字合起来是一个月三十天。“阳炁索灭藏”,索是一条绳子,画八卦的一爻,就是这一条绳子。这个“索”字就是卦气,卦气是不绝的,这个月终了交予下个月,等于文学中的词“不绝如缕”、一条丝还吊着,就像生命一口气还没有断绝以前,好像是没有气了,其实生命能还存在。 “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八卦的分布像一个月亮,一个月五天一候,每五六天的变化不同,配合八个卦的现象,分布列曜,同天体上每个星座有关系。这一种关系运移旋转,与天体的旋转一样,第二个月又是这样变化。变化是现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便是道!“运移不失中”,就是不失中央的戊己土。故曰“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 “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征。” 元精是一个气,非精神非物质,而精神物质都是它变化而来的,所以道在身上,“元精眇难睹”,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炼精化炁炼的那个元精,不是有形的精虫卵脏。所以精眇难睹,精虫是现象,不是根本。“推度效符征”,这同月亮在天体上的出没一样,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步有一步的效验,一步有一步的符。符者,符合那个现象,征就是那个征候,故曰“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征。” “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平常要观察天体,太阳、月亮、地球,各种的物理现象。“准拟其形容”,人的身体是个小天地,自己知道准确的征候, “其形容”,有它的形象,有它的外形可以表达。 “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立表”,就是立了一个度数。表就是一个统计的工具方法,到那一步就一定出现那样的境界。“占候定吉凶”,是说火候最难,修道的口诀容易,掌握火候难。真正的功夫,只有一个规范,没有两个,所以叫做不二法门。在一个规范之下,一个真正证道的人,对于旁门左道的象征,一看就知道。所以要“占候”,五天一候,三候一气,中气来了,这个时候自己要知道调配,即为“占候定吉凶”。 “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打坐修道做主的是“运移不失中”,中在一念之间,就是心性这个“心”。功夫到了一定的境界,经验和玄源祖师就会引导应该变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譬如说上丹田在两眉间,中丹田在两个乳房中间,下丹田在肚脐下一寸三分。当知道征候已到,阳极上了头顶,赶快要入阴境界,阳极阴生,现在就需要阴了,到了纯阳的境界,这一阴现在最需要,所以修道要懂的这个道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用功了,赶快睡觉,赶快想办法走入阴境。即是“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爻动就是卦变,一个卦一个现象,六爻就有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变化,卦就变了。譬如乾卦六爻阳到了极点,阳极阴生,下面一爻由阳变阴,乾卦变成天风姤卦。也就是说气机到顶的时候,一身精气充沛,顶门都在跳动,就需要进入天风垢卦,就是“一阴来复”。第二爻再一变,卦又变了。第二次变有两种变法:第二爻阳变阴,这个叫天山遯,这个时候人就昏昏迷迷要睡觉了,这个“遯”不是睡觉,是进入混沌状态了,这是一种变法。还有一种变法,第一爻还是阳爻,第二爻变阴,上卦还是乾,下卦“离中虚”变成离卦了,离属火,六爻卦变成为天火同人。假使打坐做功夫,上面脑子里一念不生是乾卦,下面整个身体发起了阳火,就是离卦,表示功夫到了,故曰“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 “上观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 “上观河图文”,要懂得《易经》的《河图洛书》;“下察地形流”,下知于地理,因为修道是科学,同宇宙的物理、天文都有关系,“中稽于人心”,中间还要通人事;“参合考三才”,天、地、人谓之三才,一切学问法则都要了解。 “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每进一步的变化,拿《易经》来讲叫卦气,卦气一动,“循”是追查,“卦节”,每一节、每一步怎么走,每个境界的到来自己知道是什么现象。所以“动则循卦节”,是有一定的步骤,它是个科学。“静则因彖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看《周易》的“彖辞”,彖是野兽的名字,《易经》都用兽来代表,譬如龙、马、象、彖等。古代说彖这个兽它的牙能咬断铁,所以孔子注《易经》作“彖辞”,就是作决断语的意思。但是孔子作的“彖辞”,并不是只讲物理或哲学,中间还有修道的道理在内。“静则因彖辞”的“静”,就是要像彖辞一样有决断,能断就断;念头说不起就不起,像彖一样切断。提得起放得下;能断也就是“静则因彖辞”。 “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治”,这是借喻国家政治哲学的应用来治理身国。乾坤两卦的一阴一阳,就是生灭的现象。把这个应用的法则把握住才懂得修道,然后治天下大事,则天下太平,懂了这个理,下手修持用功不管年龄大小,一样可以袪病延年,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故曰“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