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卡德新邨”

 好办法 2019-03-29

每个人都有乡愁,程度不同。这几年常在上海大街小巷行走,多少知道点陈年旧事。常有朋友问我某某路熟不熟?有时我说得头头是道,有时也只能打打马虎眼。比如有位朋友有一次问我:我家原来住在卡德路上的卡德新邨,你知道卡德新邨在哪里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搁牢”。卡德路(Carter Road)就是现在的石门二路,这个没难度。石门二路上有著名的卡德浴室、卡德公寓……可是,卡德新邨……在哪里?没有听说过。朋友笑笑,给了个地址:石门二路154弄。有地址就好找,我打开地图搜索“石门二路154弄”,显示的却是“怡安里”。问了静安的朋友,说是从北京西路到山海关路之间的这一小段街区已经因为建设静安雕塑公园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而变样了。当年这里有致和里、祥福里、长福里和三慰邨,北京西路上有永安里,靠近慈溪路一头还有雄华新村,这些名字大多因为年代的变迁而消失了,还剩下一部分老房子,有石库门也有被称为“西班牙房子”的联排别墅,算是沧海遗珠,陪伴着育才中学。可是卡德新邨在哪里?都不清楚。都不清楚的事情,我倒想搞搞清楚,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开启了我的“寻找卡德新邨”之旅。

我的“寻找卡德新邨”之旅

从新闸路启程

石门二路邮局

老底子的“卡德路邮局”

北京药房

雷允上分店

建于1929年的怡安里

办公用品商店

专卖锦旗横幅

普通的石库门建筑

弄道上方有专供晾晒的不锈钢架子

半圆形的镂空

原来应该是雕花

怡安里和马路对面的丽都花园

现在的高楼大厦原来的张家宅

老式的百叶窗和老式的窗钩

由怡安里走进弄堂,原来的致和里、祥福里、长福里……都是可以通的。而我的目标是卡德新邨,依然没有头绪。

南北向的弄道

通往靠近北京西路的“西班牙房子”

早锻炼的爷叔

“西班牙房子”

两层加一个尖顶

原三慰邨弄口

现在已经是静安雕塑公园的一部分了

民国时代的爱文义路卡德路口

(近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

图片来自@食砚无田 微博

“金笔大王”汤蒂因(1916-1988)

她曾在三慰邨弄口开设“现代教育物品社门市部”

“西班牙房子”的围墙增高过

老墙和新墙泾渭分明

弄堂里的老树

拉毛外墙和朝东的窗

邮局隔壁弄堂口

画家张大千的“海上大风堂”旧址

说起张大千和石门二路(卡德路)的渊源,可以写一篇大文章。今天我是来找卡德新邨的,所以就三言两语带过了。张大千一生红颜知己不少,他和家住卡德路的李秋君之间感情尤深。秋君叫大千“八哥”,大千喊秋君“三妹”,八哥住在三妹家里,卡德路这幢房子,就成了“大风堂”。八哥本来要娶三妹,但他已有妻妾,想要明媒正娶,除非让三妹做妾,但这又唐突了佳人。一来二去,终是有缘无分。据说张大千为此刻了一方印:“秋迟”,她和秋君,终是“恨不相逢未娶时”。后来时代变迁,张大千去了台湾,李秋君在上海当起了文史馆官员。1973年,终身未嫁、孑然一身的李秋君去世。在台湾的张大千闻讯,叹了一句:“三妹一个人啊……”

李秋君画作

张大千和李秋君

如今的海上大风堂旧址

门口有专门的介绍牌

美丽家园接福来

崭新时代携春到

短短几十米的路,转了好几圈没有什么头绪,这时来了一位“外援”。姜哥,比我大几岁。这个年龄的人,身高达到1米9绝对是鹤立鸡群了,所以他自称“高脚姜”,也叫“tallman”。但是高脚姜并没有从事过专业体育训练,属于静安少体校的“沧海遗珠”。姜哥从小在这个街区长大,老家早就拆迁,他今天是来地段医院给老人配点药,既然那么巧偶遇了,他主动给我当起导游来。姜哥说:找卡德新邨不能在卡德路上找,要跟他去慈溪路。

石门二路“土著”tallman高脚姜

石门二路山海关路口的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力佩楼”

三步两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隔壁,这里原来是慈溪路,现在已经大变样,成了一条弄堂。“走,我们去卡德新邨!”

“走,我们去卡德新邨”

原来的慈溪路

现在新老建筑相映成辉

新近油漆过的大门

花坛是老的

贴了层瓷砖

用高脚姜的话说,“感觉没有了”

高脚姜和那位让我找“卡德新邨”的朋友是发小,一条弄堂长大,拖鼻涕的兄弟。“现在的弄堂看上去好矮,我们小的时候,这种三层楼的房子可高了。弄堂曲曲弯弯,捉迷藏(上海话叫扮洋磨磨)根本找不到。现在好了,一览无余,其实住在这里的上海人也不多了……”这样的话我在无数弄堂里听过无数遍,哪个区的上海人,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当年巍峨的高房子

如今看来并不稀奇

弄堂的主体已经拆了

只留下小部分人家

“这里,就是卡德新邨”

住在这里的人都这样么说了,我当然只能相信。卡德新邨被我找到了,就在自然博物馆隔壁的弄堂里,拆了一大半,还有几幢老房子。只是没有文字上的证据,终究是个遗憾。但人生哪里不是充满遗憾,要不就到此为止吧。既然来到这里,不妨四处走走看看。

却让我看到一处别致的所在

静安雕塑公园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旧址

早已人去楼空

当年的美好计划

现在都实现了吧

这个地块动迁时有很多故事

既然卡德新邨已经找到

我也要喝慈溪路山海关路告别了

说再见的时候

我给高脚姜拍了张照

这一刻

酷酷的姜哥眼里写满了乡愁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卡德新邨的地点找到了,但在地图上没有找到,终究让我耿耿于怀。回家以后,我拿出1948年的《上海行路图》,盯着看了很久,也许是心诚则灵吧,终于,被我找到了“卡德新邨”的确切方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么小的字

不仔细看的话,还真找不到呢

最近我还写了

富民面馆

朗姆酒、牛蛙和古巴青年玛丽莎

去老南市的深处

东台路边上老酒香

周璇歌曲里的人间烟火

滑稽宣卷

上海滩码头奇遇记

潮流滑稽刘春山口中的庙堂与江湖

百年中国女性形象变迁

我的名字叫解放军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