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王夫之与理学

 太阳当空照917 2019-03-29
就本体论而言,理学家中有三种观点:一是张载的气本论,一 是稈朱的理本论,一是陆王的心本论。在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的 以往六百年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在逻辑已经完全展开,程 朱学派于明中叶渐趋衰落?陆王心学于明末流为“狂禅”,被讥为 “曲学误国'尚未充分展开内在逻辑的气本论能否补偏救弊1重 振理学呢?
王夫之对理学各派的态度是不同的。他以张载思想为正学, 对周(惇颐)、程(颢、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各家学说皆 持批评态度,其中对周、程、朱尚存礼敬,而对陆、王则以“异端”看 待,几乎无一是处。他的主观意图是淸楚的,即要以张载恝想为基 础,批判地吸收程、朱关于性命道德论述的合理成分,创造一种别 开生面的哲学体系,树立以气本、主动、珍生、日新为原则的时代风 气D从形式宥,王夫之哲学表现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面从 其实质看,则C越出了理学思想的樊篱。
在张载那里,气本论与其理学体系是矛盾的。他的理学思想 不是基于气本论而是对气本论的背离。程、朱吸收了他的理学思 想,扬弃了气本论。而王夫之发展了他的气本论,批评了他的理 学,使气本论的内在逻辑得到充分M开。
第一节王夫之对张载气本论的继承和发展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 生。他从四岁起读书,七岁读完了十三经。十四岁考中秀才,二 十一岁与管嗣裘等人组织“匡社”。二十四岁中湖广乡试举人。明 王朝覆亡后,他曾参与发动衡山起义.阻击清军南下,兵败后逃往 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介子。后为奸党王 化澄等人谗害,逐归湖南,伏处瑶人之中,过着流亡生活。晚年屈衡 阳石船山,致力于学术思想的总结。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根极理 要,宗濂、洛正传'是尊尚程朱理学的学者。王夫之幼承家学,受其 影响很深。而在救亡图存的抗清斗争中,他的思想自觉倾向唯物 论,而以张载之学为依归。他曾预撰墓铭,表达他一生为之奋斗的 两大志愿:“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 能企%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 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K《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读通 鉴论》等等。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思想f认为“气”是宇亩的本质。他 对“气”的阐释分成若干层次。他的理论是从张载开始的。
佛、道二氏视“虛空”为空无,并以空无为世界根本,认为“有生 子无”。唯物主义哲学家要破除怫1道二氏的空无世界观,驳倒这种 隐蔽的、潜在的创世说,就必须赋予“虛空”以物质的意义。张载 说:“知虛空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篇>)王夫之发挥了这一思想, 说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 无& 张于正蒙注)“人之所见为太虛者,气也,非虚也。虚涵 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同上)他以为世界本无所谓无,无是对 具体事物的一种限定,如龟无毛1兔无角,无依有而#在。就“气” 而言.所谓有无,不过是“气”的聚散状态,“气”聚则肉眼可见,“气” 散则肉眼无睹。“气”是有形与无形、虛空与实体的统一。王夫之 又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Z天之象,地 之形,皆其所范围也,(同上)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述了 "气” 是一种猕漫性的存在,是没有“间暸”的,如果承认有“间隙'也就 等于承认宇宙存在着空无;二是强调了“气”在空间存在的普遍性, 小至尘埃纤芥,大至天地皆其所范围也。”这里没有精神性主宰 立足的余地&
人有生死,物有成毁,而作为物质的“气”有无生灭呢?如有生 灭,当其未生之先、既灭之后,宇宙岂不是一片空无吗?王夫之在 强调“气”在空间存在的普遍性的同时,又强调了“气”在时间上的 永恒性和常住性。他说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 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 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I若庵盖严密,则郁而不散6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且缅缇不可 象者乎!……故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同 上)这里,他朴素而出色地论证了物质不灭原理,也就等于论证了物 质在时间上的永恒性和常住性。
对于“气”的描述涉及对宇宙的理解。人们可否将宇宙者作盛 “气”的容器,如把宇宙看作容器,这容器之外是什么呢?宇宙有无 始终,如有始终,它在肇始之前、终结之后又是如何?换言之,宇宙 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王夫之回答说:
上天下地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虽然莫为之郛郭也。惟 奋郛郭者,则旁有质而中无实,谓之空洞可矣,宇宙其如是哉I 宁宙者r积而成乎久大者也,K思问录,内筲
天地之终,不可得而测也3以理求之,天地始者今日也, 天地终者今日也E其始也,人不见其始;其終也,人不见其 终。其不见也,遂以谓邃占之前,有一物初生之始!将来之口, 有万物皆尽之终,亦愚矣哉!(《周易外传>卷西)
他认为,宇宙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说都是无限的。这样,他就在 时空问题上排除了精神性主宰的位置。
但是,仅在时空上排除精神性主宰,还不能完全杜绝创世说。 唯心主义者可以把精神性主宰宣布为超绝时空的,绕开时空观,而 以动諍观作为突破口,为创世说开辟道路。唯心论者井不一般地 否认运动的存在,他们往往以下列方式提出问题:物质运动的动力 是来自物质世界的外部呢,还是来自物质世界的内部?若说来自 物质世界外部,就会直接引出创世说;若说来自物质世界内部,那 么这种动力是从来就有的,还是由所谓最初寂然不动的“静”转化 来的?如果承认寂然‘静”能够转为运动,则将间接引出创世说。
王夫之认为,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他说太虛者,本动者 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周易外似卷六)“虚空即气,气则动者 也。”(< 张子正蒙注》卷一)所谓“动以入动”,即是说物质可以由此时的 运动转入彼时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相对的諍止不过是运动的 一种特殊状态,动諍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读四书大全说>卷 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思问录.内篇>)王夫之的“太虚本动”思 想包含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说运动是物质世界的自己运动,不是来 自外在力量的推动;二是说运动与物质均具有永恒性,物质世界从 来就是运动的。由于它是“本动”,所以无所谓最初的寂然之静I由 于“动以入动,不息不滞”,所以也无所谓最终的息止之静。
这种“太虛本动”论点是难能可贵的。但若停步于此,不去具 体阐明物质世界本自根的化生机制,那“太虛木动”论点必然峡
乏理论力量,不能制胜创世说。
王夫之把物质世界的化生机制归结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认为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他的进一步探究, 从以下三个方面论及物质世界的结构。
一、 阴阳是关于事物矛盾性的抽象。王夫之以为,这种矛盾n 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气”的原始状态中,“絪缢之中,阴阳具 足v张于正蒙注 > 卷一 )!存在于变化过程中,“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 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同上存在于大千世界的万物万事中,“物物 有靱阳,事亦如之”c同上卷三宇宙没有无阴阳的事物,也没有纯 阴.纯阳的事物。阴阳的名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凡阴阳之名 义不一,阴亦有阴阳,阳亦有阴阳,非判然二物终不相杂之谓”(问上 卷―)。即使具有阴、阳特质的事物,也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由 此说明万事万物都体现阴阳并存的矛盾普遍性。
二、 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根据王夫之的意见,阴阳关系具有 两重性:一方面“相反相仇”,表现为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的性质,另 —方面又“互以相成”,表现为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性质^王夫之 说:“以气化言之,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 反面相为仇;乃其究也,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张子正蒙注> 卷一 > 由“相反相仇”转化为“互以相成”,对立是怎么变成同一的?王夫 之认为,“反者有不反者存,而非积重难回,以孤行一径矣,_场外 传>卷七)阴阳双方并非各走根端,绝对排斥,而是“反者有不反者 存”,“相反而固会其通同上)。这里,王夫之以《易》理揭示了事物 矛盾运动的情况。
三、 阴阳相互作用是运动的源泉和物质多样性的原因。王夫 之把阴阳相互作用称作“感%以为阴阳交感所以能产生运动。 他说:“动靜者f阴阳交感之几也。动者,阴阳之动;静者,阴
阳之静也。'硐易内似卷JD阴阳二气是运动的主体,有阴阳就冇交 感,有交感就有运动。因此,运动成为“气”的根本属性。王夫之 还认为,阴阳交感的矛盾运动是产生物质多样性的原因。他说: “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张子正孽注>卷一)天 下万物“不相肖而备成形色”,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一本 何以能产生万殊?王夫之引出“主持”和“分剂”两个概念予以解 释。他说,《易》固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之一之云者,盖以言 夫主持而分剂之也,(m易外传》卷五)所谓“主持”,是指“道”即体现 在阴阳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所起的作用;所谓“分剂”指的是阴阳在 统一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在阴阳互相作用的矛 盾运动中,由于有“主持”和“分剂”,所以产生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 事物3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王夫之在自然观上已经完全堵塞了可 能产生创世说的漏洞&
宇宙不存在精神性主宰,但存在着精神现象。理论的彻底性 要求解答:精神对于物质世界的关系如何,它在宇宙占据什么位 置。张载过份强调“万物一体”,忽视了物性与人性的差别,错误 地认为,万物也具有类似人的精神的东西:“性者,万物之一源,非 有我之得私也。” a正蒙*诚明篇》)这就落入了理学唯心主义的泥潭a 章太炎批评张栽“淫于神教”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对此一面曲为说解,一而又巧离批评, 极尽委婉之能事。他以为,“性”是不能泛言的,人之性异于禽兽之 性,如泛言之,那“尽性”岂不是要尽禽兽之性吗?“我之得私”的 “性"不能成为“万物之一滬”广得与人而共”的是“命”,要强调人 与万物同源,只能归结于“天命'时不应归结于“性' if卩在王夫之 那里,“天命”不过是“气化”过程,“天命,太和絪组之"C,屈仲而成
万化,气至而神至,神至而理存者也张子正蒙注 >卷節
气本论的发展,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张载在 这一H题上出现了膨胀主体情神的错误。张载说:“天性在人,正 犹水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正蒙·诚明篇》)主夫之以为,人 性有其具体的内容,不能把它推扩于天,“人物有性,天地非有 性,……性存而后仁、义、礼、智之实章焉,以仁、义,礼、智言天,不
可也”(《周易外传 > 卷五)〇
《周易》有这样一段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 性也。”王夫之据此演绎成一套“继善成性”理论。他以思辨形式阐 发这一理论,困惑了不少现代学者。如果撇开这些思辨形式,其道 理也不难明白。
王夫之以为,人性井不是苍苍之天所賦予的,所谓“天命之谓 性”的“天”相当于今日所谓的客观条件和钚境,这里有先天的遗传 因素,也有后天钚境影响的闪素。“父母者,乾坤也,即以命人之性 者也;师友交游者,臭味也,即以发人之情者也;见闻行习者,造化 也,即以移人之气体者也。”(《读通鉴渺卷十三)而父母配天地以施生, 所体现的即是“一阴一阳之道”。
所谓“继善”,于人为“继志”,亍天为“继道”,“所谓肖子者,安 能父步亦步,父趋亦趋哉!父与子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志。天 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尚书引义>卷一)。在主夫之哲学 中/志”与“道”属于一种历史发展的观念,从“道”的方面言,“洪荒 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M今日无他年之 道者多矣”(碉岛外传》卷五)。“道”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它是随自 然史和人类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继天之道”会随时代进程而 有所损益3从“志”的方面言中国之天r,轩辕以前,其犹夷狄 乎!太吴以上,其犹禽兽乎!”思问果.外篇》)人类是一步步进化的,
文明是一代代积累起来的,所以“继父之志”就应衮现为继承并发 展父辈文化,而不应“父步亦步,父趋亦趋”。所以介“继天之道”与 “继父之志”来看“继善”,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即把“善”看 作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
所谓“成性”,就是实现道德的U我完善/“性者,生理也,日生 则日成也”(《尚书引义>卷五>。“性”不成侧于枋生之顷,而是“日生日 成”的。人性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客观世界是 变化发展的,因而人性也会随之发展而不断丰富(“命日新而性富 有”)。王夫之把人性看作人类实践的历史产物,这就否定了张载 “性者,万物之一源”的理学唯心主义错误,发展了张载的气本论思 想。
第二节王夫之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理学讨论了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理欲、动静等范畴a这些 气 讨论围绕一个中心,即论证
仁、义、礼、智不仅是心性的
I 本体,也是宇宙的本体。哲
学在理学家那里尚未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而仅仅是论 证儒家伦理的理论工具。这 样,他们对许多哲学间题的 回答,就形成一种思想模式: 在理气关系上,理在气先;在 道器关系上,道在器上!在能 所关系上,以能作所;在知行



关系上,知先行后;在理欲关系上,存理灭欲;在动諍关系上,静主 动客,如此等等。而凡是在一对范畴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一定与 仁、义*礼、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王夫之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仁、义、礼、智从中心位置移 开,把它送回道德领域。这样,在本体论、认识论领域中,哲学范畴 不再受仁、义、礼、智的牵制,可以阐发自身的真理了。
(一)理气问题&这是宋明时期哲学斗争的中心论题,斗争的 焦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程朱理学以 “理”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朱熹以“天地之心'“无心之心”形容 之,即意谓一种客观精神,一种无人身的理性。朱熹首先将理、气 分析为二物,由此展开了多层次的理气关系:就分合而言,理气“各 为一物胃与气,it决是二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刘叔文>)。就 先后而言,“有是理,后生是气”a朱子语类》卷-^ “未有天地之先,毕 竟先有此理”(同上)。就本末而言气是依傍这理行”(同上“有是 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c同上^就内外而言/理在气中”,“太极 生阴阳,理生气也;阴阳既生,则太极在其中,理复在气之内也'《周 子全说>卷一£集说就主从而言,4‘理为气之主”(<朱子语类>卷九四),“气 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太极图说·聿句就常变而言,气 有未生散尽之时,而理则恒存不变/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 只在这里\<朱子语类》卷-总面言之,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 的。朱熹的理本论体系是完整的,前后一贯的。在朱熹那里,“理 在气中”并不意味着理依赖于气而存在,而是说理生气之后,即以 气为临时寓所。这里,理仍遒主宰者,而不是服从者<> 朱®的结论 是:“宇宙之间,一理而已/a朱文公文集 > 卷七十 < 读大记世界的根本是 精神性的。
王夫之认;^秩序条理是物质世界的固有属性,不是构成物质 世界的“先设之定理'他注《正蒙》“天之生物也有序”说其序之 也亦无先设之定理,而序之在天者即为理,《张予正蒙注》卷三)因而 理气关系不是存在与所以存在的关系,而長存在与存在方式的关 系。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隐蔽的目的论,现实世界的秩序被 说成“理"的具体体现,而凡不合目的的事物,则被说成“失理”;而 后者认为,“理”是关于“气”的多方面的规定性,它所反映的是事物 的自然形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规律性与非规 律性的统一,“其得理者理也,其失理者亦何莫非理也?”<《读四书大全 说》卷七)
把“理”绝对化,是从分离理、气开始的a王夫之批判理本论也 首先是从反对分离理、气着手的a他说:“理与气元不可分作两截”, “理与气不相离。”(同上卷九言气即离理不得”(同上卷十“理”不長 独立之物,作为存在方式,它只能通过物质存在得以体现,“天下 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浬’也”(同上卷九“气原長有理 底,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同上卷十>。
理与气同时并存,没有存在方式的存在和没有存在的存在方 式部長不可设想的,因而理与气也就无先后之分。但是,“气”有 实体理"依附“气”而存在,所以“理”与“气”仍有主从之分。“理, 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 .若沦 气,本然之体,……惟本此一实之体,自然成理。”(同上卷十)天下只 有随事而见的“理”,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理”,所以立一“定理”以范 围天下的思想方法也長不可取的,“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绿春秋左氏传博议> 卷下)
“理”在朱熹本体论中,長一种神化秩序,一种绝对的客体精 神,而在王夫之的本体论中理”则是一种物化秩序,它已没有楕 神性的意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王夫之得出了与朱熹截然 不N的结论:“若其实,则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 气,通一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故而入于太虛则不
形^〈《张子止蒙注 > 卷一)“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K读四爷大全说 > 卷十1lt
界的根本是物质n的。这就彼坏了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石。
(二)道器问题。在朱熹那里,这一问题是与理气问题相混同 的,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 也,竺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 > 卷五十八®黄过失》朱熹把形而上、下之 分解释为无形、宥形之分,并以此证明“理”(或“道”)先于“气”(或 “器”)而生。“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朱子语类純九五),“白形 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同上卷一〉
王夫之针对这种观点,指出:“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 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 穷钧,皆未有者也。……如其舍此而求诸未有器之先,亘古今、通 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而不能为之名,而况得有其实乎?”ajM 易外传》卷五)所谓“形而上”,是指抽象的思维形式,有形象才能进行 抽象,有器物而后才有名相,经过“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 穷物”的抽象过程,才有“道”的概念。
清中叶的戴震说古人言道,恒该理气,理乃专属不易之则, 不该道之实体。而道、理二字对举,或以道属动,理属静;……或道 主统,理主分;或道该变,理主常。”(伽⑶上)王夫之对“道”与“理” 的区分虽然没有这样明晰,但也有相近似的看法。在王夫之甜学 中,“道”范畴的使用,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内涵有所不同。
在本体论上/‘道”是对阴阳二气运动变化(气化)的整休概括, “道生于有,备于大繁e有皆实而速行不息,太极之函乎五行二殊, 固然如斯也”<c周没外f於卷七“道”包蕴物质性和运动性,物质和 运动都是永恒不灭的。这是本体之“道”的内涵;而“器”是气 聚成形的特殊形态a在这种意义上,“道”与“器”的关系近似 于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器物有成毁,个别会有时不存,但作为 整体的物质运动不会就此停止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 益”h从历史的长河看,"道”意味着“气化”的生生不已,而“器”只 是气的“暂聚”状态,是“气化”的环节和小过程。因而王夫之说:“道 体器用”、“道本器末'“器敝而道未尝息《张子正蒙注,卷一),“无恒 器而有恒道”a思H录.外但是“道”并非抽象的存在,它通过无 数具体的“器”体现出来,“盈天地间皆器”,一器之毁不足以息 “道%也正因为“群有之器,皆与道为体《周岛外传》卷二)。
在认识论上,“器”指体现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事物,“道”指这 种具体事物的规律,是认识所追求的目标。道器关系对应着知行 关系,只不过前者是就客体而言,后者是就主体而言,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懂得,要制作一件器物或从事一项 活动,应先了解关于该种器物或活动的规律,可是,这种了解并 不总是获得成功,除了主现原因外,也有客现原因,于是问题以哲 学形式提了出来:“道”与“器”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家C以及理学)唯心主义利用人们对道”的重视悬道于器 外以用器”,把“道”神化为先于形器而存在的客体精神,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都是由它外化生成的。道器关系犹之母与子的关系,“器” 永远处于“道”的派生物的地位。
王夫之以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道器关系,“器”是根本, “道1f作为具体事物的规律,只能依存于“器”。他提出“无其器则无 其道”的命题,由之引出许多有价值的论断。
首先,他认为,“道”不是悬空独立的,它体现在形器之中。求 “道”必当于“器”上求,而不应“遥空索去”,求之于无何苻之乡a“据 器W道存,离器而道毁”(■晶外传>卷二“据器”是认识的先& 条件。这是因为“器”是人生产1生活所遇到的直接现实的对象, “天下唯器而已矣”,举凡自然界的品汇万殊,社会的名物制度,人 文历史都是“器”。由于时空的限制,即使多大圣人也不能阅尽天 下古今事物。而对于一般规律的“道'就连匹夫E妇也是可以“与 知号能”的。因此,王夫之说“尽器难矣'"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者, 器也。夫妇之所与知与能者,道也。故尽器难矣(《思问录.内篇>) 他反对人们将认识停留在关于一般规律的条文上,鼓励人们广泛 接触具体事物,认识事物的差别性和特殊性,他说‘勇于德,则 道凝,勇于道,则道为天下病矣。”(《思问录■内篇>)所谓“德”即是对 于“器”的认识。真理是具体的,存条件的,只奋把握了具体事物的 特殊性,才有可能将特殊性综合成嵆遍性。反之,如从一般原则出 发,不顾具体条件去划齐事物,就会削足适屦,造成天下的病痛。程 朱宣扬“理一分殊%把本体之“理”与万物之“理”的关系比作“月印 万川”,抹煞了具体事物的差别性和特殊性。王夫之反对“勇于道' “执道以强物附托于道而不知德”的思想方法就是针对程朱理 学的。
其次,王夫之指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并不是消极的观照论, 因为人“治器作器”的实践已经体规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他说: 成必有造之者,得必有予之者,已臻于成与得矣,是人事 之究竟,岂生生之大始乎?有木而后有车,有土而后有器,车、 器生于木、土,为所生者之始.揉之斫之,埏之埴之,车、器乃 成,而后人乃得之。u周易外传>卷-〉
人的创造活动需要客观条件,无土之条件不能成器,无木之条件不 能成车。但光有这神客观条件,没有人“揉之斫之,埏之埴之”的创 造活动,木、土也不会变成车、器。人利用客观条件参与生化,“象 日生而为载道之器”,不独推美于“生生之大始”,更应彰显“人事之
究竟”,所以“述器”的内容不只是自然生化史,也是人类创造史。
复次,王夫之指出,“器”隨时间推移而变化,“道”也必然发生 相应的变化。他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 今[3之道,则今E无他年之道者多矣。”(《周易外传》卷五k这段话与朱 熹下而一段话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 之别! ”朱文公文集>卷三)朱熹的道器观体现了一种复古保守思想。 与之相反,王夫之的道器观则是…种发展的观点,鼓励人们在社会 生活实践屮“趋时更新”,“与时偕行'这种道器观为后来资产阶 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所援用。
(三〕能所问题。这是讨论主、客观关系问题& —切唯心主义 者都在主、客观关系向题上作文章,释氏如此,理学家也不例外。
“能”与“所”原是佛学范畴,“能”即“能知”,指认识能力,“所” 即“所知”,指认识对象。“消所以入能,而谓能为所”,是俾学的能 所观。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他把《尚书·无逸》 中“若子所其无逸”解释为“沿了以无逸为所”。朱熹的髙弟蔡沈附 会其说,又把《尚书·召诰》“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断句为“王敬作 所' “无逸”和“敏”都是主观的活动,以“无逸”和“敬”为“所'以 主观代替客观,当是受了佛教唯心主义能所观的影响。因而王夫 之揭露说:“释氏凡三变,而以‘能’为‘所,之说成,而吕、蔡何是之 从也?‘敬’、‘无逸‘能’也所’也明甚,而以为‘所%岂非释氏 之言乎? ”(<尚书引义》卷五)
王夫之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能' “所”重新加以界说,并 利用它来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首先,王夫之严格区分了“能”和“所”的*义,指出:“所”是有 待于主体作用的客观对象,“能”是作用于客体而有功效的主体。 “所”的主要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能”的主要特征是主观能动性。他 说境之俟用者曰‘所’,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R‘能\……乃以 俟用者为所,则必实有其体,以用乎俟用而以可有功者为‘能’,则 必实有其用。”(同上)
然后,他指出:认识对象存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之中,不 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内(“所不在内”);而认识能力则存在于主体之 中,不在主体之外(“能不在外”)。由此引申出人在认识活动中所 应持的正确态度:一方面,人应虚己观物,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外部 世界;另一方而,人应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去把握并利用客观规 律。“‘所’著于人伦物理之中,‘能’取诸耳目心思之用a ‘所’不在 内,故心如太虚,有感而宵应& ‘能’不在外,故为仁由己,反己而必
诚。”(同上)
他指出,客观对象是主观意识所由形成的决定者,“闶所以发 能' 主观意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发挥其作用,“能必副其 所'他说:“体俟用,则因所以发其能;用,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 (同上 >“能”不因“所”而发,就必然以心为法,师心自用,其结果必然 导致政治上不关心国家存亡和人民疾苦的错误。王夫之批评这种 主观唯心论说:“今曰‘以敬作所%抑曰‘以无逸作所%天下固无有 ‘所%而惟吾心之能作者为丨听’。吾心之能作者为‘所、则吾心未 作而天下本无有‘所是民砦之可畏,小民之所依,耳苟未闻,目苟 未见,心苟未虑,皆将捐之,谓天F之固无此乎?”(同上)这种批评击 中了吕、蔡等理学家以主观代替客观的要害。
(四)知行问题。这是理学史上的重要论题。程朱理学把社会 道徳规范说成是人的天赋理性的外化,以为懦家的贵任就在于体 认并发用这种天陚理性,井且以为只存先“明体”,而后才能“达 用”=为此,程、朱在认识论上提出“知先行后”的观点。
王夫之反对“知先行;5”说,指出程、朱以“明体达用”作为“知 先行后”的口实,他们对体用的理解并未越出怫、老体用学说的范 围。他说:
怫、老之初,皆立体而废用。用既废,则体亦无实。故其既
也,体不立而一因乎用,庄生所谓£寓渚庸、释氏所谓;行起解
灭’是也。君子不废用以^体,则致曲有诚。诚立而用自行。
逮其用也,左右逄原而皆其真休。故‘知先行后’之说,非所敢
信也。(《思问录-内篇>)
在王夫之肴来,怫、老创说之初,岛言本体而废诎作用,作用既废, 其“体”也等于无有,不足以成立。怫、老学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另 —极端,“体不立而一因乎用”,庄子讲“不用而寓诸用”(<庄子■齐物 论 >),禅僧讲“运水搬柴无菲妙道”,表面上他们都在讲“用”,实际是 应感无心,用而忘用,把力行作为灭除知解的手段(“行起解灭”), 因而王夫之称其“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程朱学者不明其故,提 出“知先行后”说,以反对庄子、禅僧有用无体之论,结果正堕入其 “先知以废行"的套数之中。
王夫之以为,“知先行后”说的要害棊在知行之间“立一划然之 次序”C<尚书引义》卷H),割裂二者的有机联系。笼统地看,可以把知行 分别为“讲求义理”的认识过程和“应事接物”的实践过程。二者都 是属于主体的活动,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与外间事物直接接 触,是主体的单纯行为,后者与外间事物直接接触,体现人与外物 相互作用的关系。细而言之,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都存在“知”与 "行”的间题,因为无论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都需要人的手脑配合, 身心并用,方能奏效&自其身体力行而言屑于"冇”,自其心计审虑 而离,则厲于“知'他说:“知行之分,有从大段分界限者,则如讲 求义理为知,应事接物为行是也。乃讲求之中,力其讲求之事,则 亦有行矣。应接之际,不废审虑之功,则亦有知矣。是则知行始终 不相离,存心亦有知行,致知亦有知行,而更不可分一事以为知而 马^行,行而^^知0 ”〔《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王夫之也明确反对“知行合一”说,以为这是一种“诡秘”的“知 先行后”说,容易使人误入迷途。他指出:“若夫陆子睁1杨慈湖、王 伯安之为言也,吾知之矣。彼非谓知之可后也,其所谓知者非知, 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 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 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咸见之,+以身心尝试焉, (<尚书引义>卷三〉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他所谓的“知”即先验 的“良知”,“良知之外,别无知矣。《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欧阳崇一>) “行”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习行,而是一种克服杂念的意识活动。王 夫之正确指出这种知行观是“以知为行销行归知'
在王夫之看来,朱学与王学在知行观上走了两个极端。朱学在 知,行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以为“知常为先、王学则混淆知、行 二者的界限,取消先后次序,结果一个“离行以为知”,一个“销行以 归知’’,殊途而同归。
在批判“知先行后”说和“知行合一”说的过程中,王夫之提出 了自己的知行观。他说: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a行焉 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将为格物穷理之 学,抑必勉勉孜孜,而后择之精1语之详,是知必以行为功也。 行于君民、亲友、喜怒、裒乐之间,得而信,央而疑,道乃益明, 是行可有知之效也其力行也,得不以为歆,失不以为恤,志 壹动气,惟无审虑却顾,而后徳_"r据,是行不以知为功也。冥心 而思,观物而辨,时未至,理未协,情未感,力未赡,俟之他日而
926 第三编明未荷初对理学的总结及理学的衰颓
行乃为功,是卸不得奋行之效也。行M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下学而上达,岂达焉而始学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必矣。Cffi书]|义》卷
他以为,“知”是在“行”中产生的,“行”是“知”的前提和手段。“知” 的形成过程也即“格物穷理”的过程,没右“勉勉孜孜”、苦求力索的 功夫焐不会有“知”的,这种功夫实即是“行”,由此蚜证“知必以行 为功、在“行”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与失败可以检验“知”的真 仇收到“知”的效果,由此可证“行可有知之效”;从“知”的消极方 面言,忠得患失、瞻前顾后、忧虑重蛩,都会对“行”起到妨碍作用, 由此可证“行不以知为功”;从“知”的积极方面言,即使对事物获得 了正确的认识,也要等到主、客观条件具备,才能付诸实行,由此可 证“铂不得有行之效'根据上述论证,五大之得出了“行可兼知,而 知不可兼行”的结论。
£夫之强调“知”应以“行”为基础,同时也承认“知”有预见、指 导的作用,应该说这是吸收了 “知先行后”说的合埋内核察事物 所以然之理,察之精而尽其变,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几而决,故行 焉而无不利。”a张子正蒙注》卷二:他认为知、行可以互为先后,“由知 而知所行,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 a读四书大全说》卷 咖知、行互相推动,相与为功,由此促进认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
(五)理欲问题。这是涉及人生观的问题D理学以“存天理,灭 人欲’为宗旨,成为近代人集矢的箭垛3
E夫之有两种理欲观:一种是人牛论的理欲观,着重解决人欲 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是理欲问题的本来意义。一种是认识论的理 欲观,这是借理欲何题来讨论认识直理的:t观前提。我们讨论王 夫之的埋欲观应重点阐发其本来意义,而对其认误论上的理欲观
也适当加以说明。
在王夫之人生论中,欲有两个jg次。在第一层次上,“欲”指生 存与发M的凸然:要(“饮食男女”),而“理”则是协调个体相互关 系的准则和规范,其目标在于保障群体利益。个体之“欲”与群体 利益相一致,其“欲”也即是“理”。“理”寓于“欲”中,消灭了“欲”, “理也不复存在了。“有欲斯有理” a周易外传> 卷二)。“礼虽纯为天理 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自注:饮食,货;男女,色夂虽居静而 为感通之则,然因乎变合以章其用(自注:饮食变之用,男女合之 用入唯然,故终不离人而別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读pq书大全 说>卷八乂人的愿望各异,需求不一,只有充分发M个性,各遂其愿, 方能达到平衡。这是动态发M中的平衡。只有在卨度发展的群体 中,个体之间的差距才能缩小,因而王夫之说:“人欲之各得,即天 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同上卷四)人都有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但要求生存,而且更求发展,王夫之甚至把 “欲”当作积极用世的动力和杠杆,他说;“吾惧夫薄于欲之亦薄于 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以身任天下也。”《诗广传 > 卷二)朱熹以 “耍求美味”为“人欲”,要人“去欲'“灭欲'向最低水平看齐,就其 主观愿望而言,充其量不过求得铮态平衡3王夫之批评说:“甘食 悦色,天地之化机也。……天之使人甘食悦色,天之仁也。” a思问录· 内篇“断甘食悦色以为禽兽,撩草疏阔,便自矜操岸,则从古无此 苟简径截之君子,而充其类,抑必不婚不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而 后可矣。”〔< 读四书大全说 > 卷九)在生活实际中,因为存理灭欲之说不合 人情,所以也就难以实行。富贵者有“美味”而不舍,贫贱者求“饮食” 而不得,结果“存理灭欲”之说在富贵者那里是伪言欺世,在贫贱者 那里则如桎梏加身。有些学者认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 针对统治者,以此论证其有进步性。殊不知儒学很多说教开始都
是针对统洽阶层的,而后不久,这些说教就转嫁到广大人民头上。 不了解此点,就不能理解中国封建主义。所以评判“存天理,灭人 欲”一类说教,不能单凭说教者的动机,而应看其理论是否合乎实 际,并且尤应看其理论在社会历史中的实际效果。
“欲”的第二层次涉及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重要问题。它所 讨沦的问题是:人生目标及由之决定的活动方式应该眼从什么样 的价值准则。
王夫之认为,人生活在人伦关系之中,应该尽其在人伦关系中 的责任和义务,并从中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在这种意义上,“欲” 与“志”是等值的。他说:“孔子曰^吾其为东周乎’,抑岂不有大欲 焉?为天下须他作君师,则欲即是志。人所必不可有者私欲尔。” c同上卷八)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系中,人应该以天下为己 任。由此观念出发,他得出一个区分“天理'“人欲”的重要原则: “天理、人欲,只争公私诚伪,(同上卷六)他突出公私标准来区分 “天理人欲”,为公即把我安置在人伦关系之中,使之遵循人伦 关系的道德准则;为私即把我安置在人伦关系之上_之外,专从自 家躯壳上起意。由于公私标准从动机立论,容易弄虚作假,因而王 夫之又提出诚伪标准作为公私标准的补充。
有两种人生目标和活动方式是王夫之所坚决反对的:一种是 儒者中间的单纯功利主张,一种是®,老的空虛寂灭主张;前者把 我安置在人怆关系之上,后者把我安a在人伦关系之外,两者都是 出于私计,不合圣人大公至正之规矩。
对第一种表现,他批评说:“盖凡声色、货利、杈势、事功之可欲 而我欲之者,皆谓之欲。”“三代以下,忠节之士,功名之流,磨拳擦 掌,在灯窗下要如何与围家出力,十九不成,便成也不足以致主安 民,只为他将天理边事以人欲行之耳(同上卷六)他以为,对这类 “人欲”应加以引导,而不应简黾采取灭尽的办法,“行天理于人欲 之内,而欲皆从理”(同上),“欲非巳滥不可得而窒易外传 > 卷三)
对笫二种表现,他批评说:“庄子说许多汗漫道理,显与礼忭, 而摆脱陷溺之迹,以自居于声色货利不到之境。到底推他意思,不 过要潇洒活泛,到处讨便宜。缘他人欲落在淡泊一边,便闷那边欲 去,而据之以为私。故古今不耐烦剧汉都顺著他走,图个安佚活 动。此情也,此意也,其可不谓一己之私欲乎?”(同上卷六)“乃朱子 抑奋‘合下连根铲去’之说,则尤愚所深疑。合下不合下,连根不连 根,正释氏所谓;折服现行烦恼'‘断尽根本烦恼’之别尔。欲得一 刀两断,当下冰释,除用释氏‘白骨微尘观法%无已,则亦所谓‘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极矣,圣学中原不作此商量,(同上)他把 朱熹与庄、释联系起来批判,指出:庄子“潇洒活泛,到处讨便宜”, 释氏“烦恼断尽,即是菩提'朱熹倡“无欲”、“灭欲”之说,都是落 入一个“私”宇,一个“机” < 机伪)字。这种人生g标和活动方式是 与圣人之学根本违背的。
圣人之学是“珍生”的,“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周 易外传>卷二“珍生”就应该对“人欲”加以重视,而不应该轻贱它、 抹杀它,“孔颜之学,见子六经、四书者,大要在存天理,何曾只把这 人欲做蛇蝎来治,必要与他一刀两段f千死千体? ”(《读四书大全说 > 卷 五)五夫之反对过分压抑“人欲”,认为这样不合人性,同时也反对 过分膨胀“人欲”,认为这样可能与他人利害发生冲突,“倘以尽己 之理压 1伏艽欲,则于天下多有所不通。若只推其欲,不尽乎理T则 人己利害,势相扞格”〈同上接五)。他提出“尽己”和“推己”两个原则, 主张二者合而用之,“尽己”是就性、理上说,“推己”是就情、欲上 说;既要充分调动自已的知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推己及人,使 人们的欲望得到普遍均衡的发展。
如前所言,王夫之还有一种认识论上的理欲观。在人生论上, 王夫之主张“理在欲屮”,而在认识论上他却主张“人欲净尽'因为 在认识论上,“欲”的意义不是一般的欲望,而是指主观好恶1先入 为主的偏狭成见,以及个人的嗜好和癖爱=王夫之以为,这种 “欲”有“蔽”的作用,妨碍对于“理”的认识,但这只是少数心理变态 者的“私1”,并不具旮普遍性,“欲之害理,善人、信人几于无矣。唯 意徇闻见,倚于理而执之,不通天地之变,不尽万物之理,同我者从 之,异我者违之,则意即欲矣”(《张子正蒙注》卷二)。王夫之对“人欲之 蔽”作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他以为,心“得天園运不息之灵”,具有 “察微尽变之大用”,若耽于嗜欲、执于成见,“纵血气以用物%就会 壅塞灵府,使知见_‘困于自信之K字”,对于其所热衷的东西缺乏清 蕺的认识,“即有乍见之清光,亦浅矣'而由于其迷于一往,不知 所止,因而对于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于关闭了认识外 界的窗户,所以王夫之认为,“纵欲”怡成“遏欲”,“纵其目于一色, 而天下之群色隐,况其未私色者乎I纵其耳于一声,而天下之群声 闼,况其未有声者乎!……一朝之忿、一念之欲、一意之往,驰而不 反,萸知其乡,皆唯艽遏之也”(《诗广传>卷叩。反之,对这种嗜欲、成 见加以涤除,就能使“人欲”全面发戚,“无所不合,感之周遍'在这 样的意义上,王夫之强调“人欲净尽,天理流行'
〔六)动静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庄之学与怫学都是主諍 的。北宋时儒、释1道并用^周惇颐应运开创理学,立旨“主諍”,于 是“主静”说即成为尔后理学的论旨所在^
壬夫之对“主靜”说的枇判是从以下三个方而展开的3 第一,否定“主静”说的本体论根据。老子强调致虛守諍功夫 的必要,因而挂本Q然,认为“虛静”是自然界的本性,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1静_’。理学家“主静”,N样推本自然,如朱虑说,
“静者为主,而动者为客,此天地阴R自然之理,不可以寂灭之嫌废 之也。” a朱文公文粜> 卷五十m答徐彦韋》)“动有资于靜,而静无资千动。” (同上卷四十二《答胡广仲>)他把静止视A本原,而运动不过是静止的一 种特殊形式。
王夫之反对“主諍”说,自然要首先否定“归根曰静'“靜主动 客”的虛假前提3他说:“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广动者不藉于静”(《周设外传》卷四“太极动而生 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諍,阴恶从生哉!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 则是息矣。思问录*内篇W
第二,反对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谈道德修养^理学将道德意识 与主体的欲念活动和实践活动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排除欲念活动 和外物干扰,才能体认道德意识的本质。周惇颐说:“圣人定之以中 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世理学家称为发千 古之秘的大贡献3在理学家中,张载主张以諍修德,“始学者亦要 諍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经学理窟■学大原>下>程、朱鉴于周淳颐 “主静”说涉嫌佛、老,恐人差入二氏之学,因而提出“主敬”,以为 “敬”字该摄动静。但程、朱对养静之功仍十分重视。程颐见人静 坐便叹其善学。朱熹主张“半日諍坐,半日读书”,并且明确指出在 动静二者中,静是根本,“敬字工夫,通贯动静,而必以静为本”0£朱
文公文集>卷三十二《答张钦夫
王夫之反对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谈道德修养,也反对以道德 修养为借口来“禁天下之动”。他以为,社会活动会造就有志君 而社会发展又有赖有志君子的创造活动,有志君子在以身任天下 的适程中,会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格。他说:“大卜H动,iM君fH 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动。动者,道之枢,徳之牖也/’c《周易外传》卷



第三编明末淸初对理卞的总结及理学的哀颓
六>他揭露“禁动”主张出自一种咎由“动”生的畏惧心理,批评说: “‘吉凶悔吝生于动’,艮凶、悔、齐而始戒心于动,求其坦荡荡也,能 乎哉!’’(<思问录+内篇>)他指出“主静”说流F释、老,以“幽谧阒寂”为 “静”,“委其身心,如山林之畏隹,大木之穴窍,而心死矣”(同上)&而 主敬”说名为“静以待动”,实际是动、諍分途,諍而不动,仍流为 释、老。“若云存诚主敬,养之于静以待动,夫所谓养之于静者,初 非谓待动计也。此处一差,则亦老子所谓‘执大象,天下往% ‘冲, 而用之或不盈’之邪说,而贼道甚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三)“敬、肆之 分,思不思而已矣。既要敬,又不著思,即全是禅同上卷七)
第三,批判“主静”说的消极处世态度。王夫之以为,人是离不 开物质生活的,“主静”者也做不到不食人间姻火。物质文明的创造 和生活资料的取得依靠于“动”而不依靠于“静”,没有“动”,就不能 安然从事于“諍”。因此王夫之说:“与其专言静也,无宁言动。…… 天下之不能动者,未有能静者也。……人事日生而不M了御矣,不勤 胡成?不获其志,欲忘而不能,恶乎静?不勤失时,弗能豫而必遽 图之,早者崇朝f救其后者经旬弥月而不逮,恶乎静?不勤而姑待, 姑待而事又生,补前缀耵,情分才散,智者不逮愚者之半,烦冤以永 日,恶乎静?是故天下之能諍者,未初不自动得者也诗广传》卷一) 王夫之没有完全否弃M主静”思想,而是把它改造成为一种“因时而 动”的理论&他总结历史上由妄动所造成的危害,认为其原因在于 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提出“主静,以言乎其时也”<<思问录■内 篇>),反对犯先时以动*揠苗助长的错误。
以上论述了王夫之在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理欲、动静诸范 畴上对理学的批判。这些范畴分別涉及本体讼*认识讼、人生论的 根本N题,可以说,他对理学的批判是全面的。



第三节王夫之对理学一些基本观念的保留
王夫之对理学基本观念的保留,主要表现在伦理思想方面。王 夫之学自程、朱入,也受心学影响,因而在其思想中仍然保留着理 学唯心主义的残余。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对"心具理”观念的保留。王夫之的“心具理”观念有如下 一挫论述:他说,盖吾之性,本天之理也,而天下之物理,亦同此 理也。天下之理无不穷,则吾心之理无不现矣&”(<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这就是所谓“心以具理”。又说:“万事万物之理无非吾心之所固 有书训义>卷八)又说:“不与物交,则心具此理,而名不能言 (<张子正蒙注》卷一)又说:41物之有象,理即在焉,公有其理,取象而证 之,无不通矣。”洞上卷四)王夫之的这些论述,表明他的思想的主观 唯心主义本质。心具理,此理也即物理。而此理“无非吾心之所固 有'即使不与物交,而心也具此理。这与陆九渊的思想没有不同。
二是对“道心'"仁义之心'“德性之知”等观念的保留。王夫 之根据十六字心传,将“心”分为“道心”、“人心"。“仁义之心'“德 性之知”之类的迫德意识为“道心”;“知觉运动“闻见之知”等一 般认识活动为“人心'他以为,人之所以能认识“天理”,是由于 “道心”,而不是由于“人心”。“道心”即是“性'它是“天理”在“人心” 上的投影。唯其有“道心”,人们才能在思想上相互理解和交流p而 “人心”包括意欲和感情,意欲和感情蒙蔽心灵,就会见理不明。他 说:“天下之物相感而可通者,吾心皆有其理,唯意欲蔽之则小尔。” (同上)理只是一个理·人人各逞臆见,各行其是,思想就不会得到交 流和沟通。甶此他证明“迫心”比“人心”更根丰。人和动物都有知 觉,能运动,但动物只是凭其自然本能行动,而人却要靠理性思考 来指导行动,遇事就要考虛合理不合理、适宜不适宜,这就是“仁义 之心%因而王夫之说:“夭与人以‘仁义之心%只在心里面。唯其 苻仁义之心,是以有其思之能。不然,则但解知觉运动而已(自注: 犬牛有此四心,伹不能思)。此仁义为本而生乎思也。'< 读四书大全 说>卷十)由此他证明“仁义之心”比“知觉运动”更为根本。要认识事 物,意有所属,否则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他说:“舆薪过前,群言杂 至,而非意所属,则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其非耳目之受而即合,明 矣。张子正蒙注>卷内)光是耳冃感受,还不就是真的私1见0
王夫之所谓的“道心TV‘仁义之心”、“德性之知”,与“心具理” 相通,是其道德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人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条 件下,生下来就受到潜移默化的薰陶。王夫之所谓的“心具理”与 “道心",当郾指这种文化的熏陶,而他却错误地认为“吾心固有' 这就陷入道德是先天臬赋的传统见解之中。
当然,我们评价王夫之的思想,不应停留在它的理论形式上, 而应透过它的理论形式看到它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随着明中叶以 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人性的觉醒,理学的禁欲主义受到了冲 击。而明清之际的“天崩地解”形势又涤荡着理学家静敬修养的积 习。更有“质测之学"的出现,则兆示着理学的思辨体系将被科学 的思想体系所代替。王夫之对文化遗产的批判总结,正是为了送 旧迎新。噩梦将醒,天尚未明。但王夫之相信,夜色欲尽,晨曦在 望,必将出现这样的前景:“破块启蒙,灿然皆有‘有而日新”,“机 不容止” 周易外传> 卷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