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对疾病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果患者没有了解正确的疾病相关知识,可能延误诊疗或自我治疗管理不规范,这很可能造成疾病的恶化程度加速,病情加重。 什么是慢阻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呈进行性发展,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忽略,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的常见慢性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越频繁、合并症越多,则预示着疾病严重程度越高、病死率越高。 慢阻肺的症状有哪些1、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并可有脓性痰。 2、慢性咳嗽:为其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着。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有各种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3、喘息和胸闷:不是慢阻肺的特异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有喘息;胸部有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等容性收缩有关。 4、气短或呼吸困难: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5、全身性症状: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是在较重患者,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合并感染时可咳血痰或咯血等症。 患者常见的误区1、治疗没多大用,严重时才需要药物治疗 “用药只是好一些但效果不大”,“老慢支,无法治”,不少慢阻肺患者对于治疗有诸多想法,有些索性不治,有些甚至拖到病情很严重时来开始治疗。 专家观点:事实上,药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近期考虑,治疗用药后症状可减轻,活动能力增强;从远期考虑,可让慢阻肺急性发作频率减少。一旦患上慢阻肺,受损的肺功能将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规律药物治疗可以预防急性加重,减少其发作频次,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因此及时就医并开展治疗很重要。 2、不认识疾病的分期,治疗“见好”就收 很多患者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随意停药。调查发现,仅约50%的慢阻肺患者遵从医嘱用药,且一旦病情缓解42%的患者会停止用药。 专家观点: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 疾病在稳定期仍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再次出现急性加重。因此,遵从医嘱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在治疗药物中,吸入长效支气管舒张剂是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首选药物。一旦发生急性加重,需及早进行就医治疗,根据严重程度,患者可以院外治疗或住院治疗。运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有效治疗手段尽快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尽可能地减少对器官的损害。 3、慢阻肺药物中有激素,不能长期使用 不少患者认为使用激素副作用大,偶尔用用可以,但不能长期使用。 专家观点:对于急性加重风险较高的患者,推荐联合吸入长效支气管舒张剂与激素,因为吸入激素治疗慢阻肺,吸入治疗的药物可直达肺部,发挥治疗作用,药物用量较少,全身副作用少。多年的临床应该也证实长期应用吸入激素是安全有效的。如果患者因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会有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反而会提高急性加重的发生风险。届时急性加重一旦发作,需要进行一段时期的全身激素治疗,副作用更大,而且急性加重会加速肺功能恶化,这样反而更得不偿失。 4、气力不足,不宜活动 很多慢阻肺患者认为得了慢阻肺,一运动就会觉得呼吸困难,难以耐受,自觉疲劳乏力,需要休息,所以应该静养,不应运动。 专家观点: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而且坚持锻炼、增进体能不仅能缓解慢阻肺患者气喘、胸闷的症状,还能预防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对患者是有益的。但患者需谨记量力而为,循序渐进,选用合适的辅助方法帮助锻炼,长期如此才能增加体能、减轻气促。 慢阻肺患者在积极正确治疗的同时,也要听从医嘱,注意生活中的预防工作,远离香烟,积极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抗疾病,及早康复。 |
|